羅米蘭
【摘要】信訪人以走訪形式請求縣級以上黨政負責人解決問題,此舉與古代直訴制度大同小異。筆者通過實證研究,總結黨政機關適用直訴制度之不足,并提出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信訪;直訴制度;制度完善
一、直訴制度的概述
(一)直訴制度的概念。直訴的概念并非自古有之,至于何時產(chǎn)生,筆者查閱了諸多相關資料,無從考證。敢肯定的是“直訴”一詞是學者在研究這一制度時依其性質給予命名。關于其概念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直訴制度是我國古代理冤制度。第二種觀點認為,直訴制度不僅是理冤制度還包括控告等內容。由此觀之,直訴擁有理冤的功能,毋庸置疑。究竟何為直訴?依筆者見解,直訴制度是指有冤情的自然人,且案情重大,地方申冤無助后,以求于最高統(tǒng)治者,由官方處理的一種特殊制度。
(二)直訴制度的起源。從《史記·孝文本紀》《管子·桓公問》《淮南子·汜論訓》等史書來看,我國直訴制度起源于堯舜禹時期的“諫豉”“謗木”“進善之旌”制度。文字記載“路鼓”“肺石”制度初見于《周禮》。
(三)直訴制度的沿革。作為中國一種特殊的訴訟制度,始于堯舜禹時期直至清末法制改革而退出歷史舞臺,曾活躍于唐宋朝代,歷經(jīng)了幾千年。直訴制度的初創(chuàng)、確立、踐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日臻完善。從堯舜禹時期的“諫豉”“謗木”“進善之旌”制度,演變?yōu)槲髦艿摹奥饭摹薄胺问?。西晉將“路鼓”改稱“登聞鼓”。漢朝在史前原有制度上增設“詣闕上書”。隋唐時期直訴制度高度發(fā)展,存在五種方式,分別為“邀車駕”“撾登聞鼓”“立肺石”“上表”“投匭狀”。明清時期增設“叫訴冤枉”。其中“登聞鼓”方式一直延續(xù)到清末,不過當中操作方式有些變化。
二、直訴制度適用現(xiàn)狀
(一)F市概況。F市系縣級市,沿海城市。市轄區(qū)18個鄉(xiāng)鎮(zhèn),2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70858,其中畬族人口73000(2017年統(tǒng)計年鑒),幾占總人口10.8%。畬族人口位居全國前列。
(二)直訴制度適用現(xiàn)狀。筆者就讀的高中學校與市政府毗鄰,隔扆山相背。學校在山頂,坐南朝北。市政府在山下,向南。市委大樓位于政府西側,人大常委會辦公樓東北邊而立。政府門前道路是筆者上學的必經(jīng)之路,高中階段偶爾看到百姓在政府門口信訪的一幕,但未曾看到工作人員接訪,只見警察和政府保安維護秩序。不過未見接訪,并不代表沒有接訪,也許路過時信訪伊始,或者信訪人代表與接訪人正值面談。就筆者而言,筆者被第一中學錄取時,由于學校欲把新生安排到位于郊區(qū)的新校區(qū)上課,學生家長擔心學生無法適應,于是集體信訪,最終政府決定新生仍留在舊校區(qū)就學。2018年暑假期間,政府決定其他學校高中部入駐舊校區(qū),學生家長依然集體信訪。不過,此次是否圓家長們的夢,是未知數(shù)。按照政府機構的職能劃分,接訪的主要工作部門是信訪局,然而,百姓卻徑直找市委書記或市長,其形式與古代直訴制度存在共通之處,百姓直奔領導,希望通過反映能得到領導的幫助。經(jīng)過調研得知,信訪接待日定為每月15日早上。偶數(shù)月由書記接待。逢單月由市長接待,場所設于一所教師進修學校。信訪當日登記,接待依序進行,接待時間為8-12時。與書記、市長面談的信訪人代表限于5人以內。另外每周一在“社會矛盾排查調處中心”由其他領導干部接待。
三、直訴制度適用不足
(一)信訪不方便。1.接待日每月一次,缺乏靈活性。接近15日欲信訪倒好,時日不長,若接待日過后,申冤路還很漫長,此謂遠水解不了近渴,無形中給信訪人帶來不便。最讓人傷神的是苦苦等到第15日,恰逢忙于急事,錯過接待日,又得熬到來月第15日,過了這個村沒那個店。2.對于鄉(xiāng)村百姓來說鞭長莫及。轄區(qū)鄉(xiāng)村距縣城遠近不同,近的甭說,遠的進城可不簡單。居住偏遠農村的百姓于接待日前夕必須到位,否則過期不候,這樣一定耗費精力和物力。3.接待日因時間問題無法安排接待,容易產(chǎn)生負面影響。有些百姓即便參與接待日,如果登記殿后,難免因信訪人太多,則截止下班時依然存在有些信訪人沒有受接待的情形。從走訪中了解到,若信訪人于接待日未被接待,可能導致民怨鼎沸,甚至激發(fā)不和諧場面。
(二)接待方式單一。接待日每月僅此一次而已。對于信訪人來說希望增加次數(shù),然而黨政負責人時間有限,不可能騰出更多的時間接待,這是平衡工作的緣故,此即凸顯了矛盾的原因。面對面溝通應該是信訪的最佳方式,盡管《信訪條例》規(guī)定信訪渠道巨多,然而其他形式不盡人意,接待方式單一,不利于信訪活動。
(三)接待室面積太小。目前,F(xiàn)市接待日所使用的教師進修學校教室(與中小學校教室面積一致),因容納人數(shù)有限,一旦遇到集體信訪時很難應對?!缎旁L條例》第18條第2款規(guī)定“共同信訪人推選代表5人以內”,實踐中集體信訪也是代表參與面談,弊端可見。群體性事件,利害關系涉及面廣,相應的信訪人亦多,如果僅讓信訪人代表與接訪人面談,其他信訪人在外等待代表的傳達,不易舒緩情緒。
四、直訴制度適用完善建議
(一)使用微信視頻接訪。時下智能手機使用者眾多。相應的微信也成為交易、溝通的主流。每月設一次接訪日,過于機械,有短板。為了方便信訪人,尤其農村的信訪人。筆者認為,黨委、政府公開微信號,讓信訪人將信訪訴求形成文字,事先通過微信上傳給黨委、政府,然后由黨委、政府深入了解訴求問題的原委,于幾個工作日內,由黨政負責人通過微信視頻方式與信訪人進行面談。這種方式不但方便信訪人,而且減少信訪人的時間、財力成本,同時黨政負責人既能有效合理利用時間,又能有效解決信訪事項,一舉兩得,做到?jīng)]有死角。
(二)縮短答復期限?!缎旁L條例》第33條規(guī)定:“60日內辦結信訪事項,復雜的90日時限”。調研后分析,上述時間偏長。因為人的心態(tài)基本一致,都希望盡早解決存在的問題。等待期間,信訪人可能因彷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或對立方可能變相地給信訪人添麻煩。而且有可能時間一延長,證據(jù)毀滅,不利于解決問題,最終受害的還是信訪人。為此,筆者認為,答復時長應為受理后3日之內,比較科學合理,更能說服信訪人。
(三)設置容納幾百人的大面積接待室。官方應設置大、小接待室。大面積接待室能容納幾百人,小面積接待室則可以小到10來平方米。選用接待室因信訪人數(shù)而定。一旦百姓集體信訪,如果接待室能容納幾百人,讓集體信訪人列席,然后接訪人有條不紊地解答,有利于平息信訪人的情緒,顯得更加科學。從人的心理分析,如果僅讓信訪人代表參與面談,其他人在室外等候,天氣好還可以,恰逢下雨或太陽暴曬,讓信訪人守在露天,似乎人的情緒更加急躁,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信訪彌補了司法救濟的短板,為民解決了不少困惑,利于社會。由于百姓的“清官情節(jié)”使然,一有問題百姓動輒產(chǎn)生找縣級以上黨政負責人的念頭。接待應當采取科學的方法,做到既方便信訪人,又能神速地解決信訪事項,以便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趙安玉.略論中國封建社會理冤制度[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1994(2).
[2]何敏,汪世榮.清代刑事投訴制度研究[J].法律科學,1994 (1).
[3]張琳婧.中國古代的直訴制度[J].法制與社會,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