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張宏飛 徐行
【摘要】本文通過對特種設備檢驗報告屬性分析,根據目前發(fā)放和歸檔現(xiàn)狀,提出電子化發(fā)放和歸檔設想,論述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利國利民。
【關鍵詞】特種設備檢驗報告;電子化;發(fā)放;歸檔
特種設備檢驗報告是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對所檢特種設備出具的反映其安全技術客觀狀況的一種技術文書。其作用有二:一方面是檢驗機構直接傳達給特種設備的使用單位有關特種設備安全性能的信息,用戶將根據特種設備檢驗報告內容和結論來處置各種問題——修理、改造、辦理登記使用(使用、改造憑據作用及修理、保養(yǎng)工作中參考作用);另一方面是直接傳達給特種設備的監(jiān)督管理部門(安全監(jiān)察機構)有關特種設備安全性能的信息,監(jiān)管部門將根據特種設備檢驗報告結論來采取各種各樣的行政措施——注冊、注銷、處罰等(行政決策中技術支撐作用)。
拋開特種設備檢驗報告的內容客觀公正性要求外,根據其功能作用,時效性是特種設備檢驗報告最突出的本質屬性,它是衡量一個檢驗機構效率的重要體現(xiàn)。特種設備檢驗報告時效性其涵義有二:
一方面是指檢驗機構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對所檢設備的安全狀況作出明確的判斷,用最快的速度把安全狀況信息傳輸到用戶和行政部門,為確保特種設備安全運行贏得寶貴的時間(注冊使用或修理改造),為使用單位提供最大的便利,減少使用單位的待時損失。
特種設備檢驗報告時效性另一方面是指特種設備檢驗報告的本身“壽命”也是有時間規(guī)定的,即使是一份檢驗結論為合格報告書也只有在檢驗周期內是有效的,逾期則無效。因此,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guī)范都明確將特種設備檢驗報告存檔保存時間只要求不少于5年;監(jiān)督檢驗、首檢報告要求長期保存。而目前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在檢驗(包括復檢)工作完成后一般在10個工作日內出具,定期特種設備檢驗報告通常都是一式兩份,監(jiān)督檢驗和首次特種設備檢驗報告一式三份。特種設備檢驗報告出具的程序一般由檢驗、審核、批準人員簽字,加蓋檢驗機構檢驗專用章或者公章后,一份交給用戶,一份給安裝修理單位,一份存檔,特種設備檢驗報告到用戶手上的時間往往都在半個月以上。最讓用戶頭痛的是從報檢、簽訂協(xié)議、過程檢驗、取報告、再去辦理注冊登記等過程,按平均每個單位來回三趟計,本市區(qū)內每趟花費交通費和工時費計100元,外省市的施工單位花費就更多。就南通市這個中等城市而言,據調查特種設備用戶和安裝維修單位每年因此而花費1000萬多元。由此可見,檢驗申報、報告領取工作給社會上造成了人力物力極大的浪費。在某種程度上給檢驗機構造成莫大的負面影響,以至多年來檢驗機構一直都有大量的定期特種設備檢驗報告無人領取,此類特種設備檢驗報告時效性根本無從談起,這樣的報告失去了它的意義,換句話講,意味著檢驗失去應有意義。為了徹底扭轉以上現(xiàn)象,有效降低人力物力,充分發(fā)揮其時效性,作者僅從檢驗機構報告發(fā)放和歸檔環(huán)節(jié)來談一點對特種設備檢驗報告電子化發(fā)放和歸檔的認識。
在當前舉國號召低碳環(huán)保經濟情形下,作為特種設備檢驗報告是否可以嘗試電子化發(fā)放和歸檔,本人認為不僅是完全可行,而且也非常必要。
首先,目前我國已進入電子信息化時代,基于物聯(lián)網、各式各樣電子政務商務平臺的應用非常普遍,互聯(lián)網電子政務商務應用已經進入高速發(fā)展期,而特種設備檢測檢驗服務仍舊以紙質報告、證書加蓋印章的模式服務于特種設備的使用單位和監(jiān)督管理部門,存在諸多弊端,衍生出各種問題:時效性不能保證;費財費力;更主要的是安全性差,紙質報告、證書真實性無法甄別,使用者難以獲取充分的安全技術狀況信息,造成誤判錯判等,惡劣影響難以挽回。隨著數字簽名和CA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特種設備檢驗報告、證書發(fā)放和歸檔能夠依靠其來解決這些弊端,提升科技興檢服務水平,促進信息的真實、便捷、高效傳遞。
特種設備檢驗報告電子化傳輸已經非常容易做到,而且保密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當數字特種設備檢驗報告、證書的電子化信息進行簽名以后,其內容就具有不可抵賴性或篡改性,如同在工作或生活中用公章或私章對某份文件蓋章以后產生的效果一樣。這種不可抵賴性或篡改性是由一種國際標準的公鑰密碼體制(PKI)來實現(xiàn)的。每個數字證書持有者都有一對互相匹配的密鑰:公開密鑰(Public Key公鑰)和私有密鑰(Private Key 私鑰)。公鑰可以對外公開,用于加密和驗證簽名;私鑰僅為報告證書擁有者本人所掌握,用于解密和數字簽名。以數字證書為核心的加密傳輸、數字簽名、數字信封等安全技術,可以在網絡上實現(xiàn)身份的真實性、信息傳輸的機密性、完整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賴性,從而保障網絡應用的安全性。一項運用國際先進的加密算法、電子簽名等新技術制成的電子檢測特種設備檢驗報告,將實現(xiàn)檢驗檢測出證“電子化”,在大幅度提高檢測效率、方便用戶的同時,有望根除紙質報告、證書的造假現(xiàn)象,讓特種設備檢測檢驗更具公信力,消除公眾對形形色色“假檢驗”“假報告”的疑慮,在社會上真正建立和傳遞信任。電子的檢測特種設備檢驗報告、證書具有加密性強、便捷度高、流通性好、成本低、可追溯等特點,能夠在各種電子設備和電子載體中查看驗證,大幅提高了檢驗檢測的效率和可信度。
特種設備檢驗報告通過電子化傳輸,其時效性是最能得到保證的。用戶和行政部門在第一時間內得到安全技術狀況信息,為確保特種設備安全運行贏得寶貴的時間,給用戶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對特種設備的生產、使用、安裝改造、維護保養(yǎng)單位落實相關責任,自主確定設備安全等工作質量的判定有了明確的節(jié)點,完全能做到無縫對接,把主體責任真正落到實處。
其次,對于監(jiān)管部門而言,規(guī)范并推廣應用帶有數字簽名的電子報告、證書,一方面,有助于打擊假冒、偽造報告、證書等違法行為。以往監(jiān)管的手段主要依靠核查紙質報告、證書,既不便捷、也不可靠。同時紙質報告、證書無法做到數據標準化和結構化,不同監(jiān)管部門之間、不同信息系統(tǒng)之間難以做到信息共享,給協(xié)同監(jiān)管帶來了不便。使用電子的特種設備檢驗報告、證書則可完全解決這些瓶頸問題。另一方面,使用帶有數字簽名的電子特種設備檢驗報告、證書也能促使監(jiān)管模式創(chuàng)新,通過技術手段強化監(jiān)管能力,提高監(jiān)管的有效性、準確性和前瞻性。實現(xiàn)檢測報告電子傳輸電子化運作,能更有效、更充分地發(fā)揮安全監(jiān)察網的作用,質監(jiān)部門通過網絡巡查,排查各種特種設備安全隱患非常便捷,全覆蓋、零對接才能切實可行,行政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第三,檢測特種設備檢驗報告電子傳輸電子化運作和歸檔,能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定會深受用戶的歡迎,更符合當前低碳環(huán)保精神,社會效益巨大。對于檢驗檢測機構而言,使用帶有數字簽名的電子報告、證書取代原有的紙質報告、證書,能夠節(jié)約制證、物流、管理等大量成本。按照平均每份報告、證書成本15元,南通市每年出具15萬份特種設備檢驗報告測算:使用數字簽名報告、證書取代紙質報告、證書,可節(jié)約成本200多萬元。不僅給機構帶來可觀經濟效益,而且對品牌提升、檔案管理都帶來多方面的便利。
第四,檢測報告電子傳輸電子化運作和歸檔也是完全可能的。通過數據電子傳輸和電子簽名及電子蓋章等手段,能充分保障數據傳輸的準確高效,各用戶和行政部門在第一時間內即可獲得檢測報告,且均可在線實時瀏覽跟蹤,在確認報告完成后還可使用“報告查詢”界面自行打印出檢測報告,不需到檢驗機構領取,檢驗機構通常情況下也不再發(fā)送紙質報告。業(yè)務管理流暢,資源管理效率高,直接體現(xiàn)了良好的客戶服務效應。實行特種設備檢驗報告電子化運作和歸檔,作為工作量最為繁重的質量控制部門,一直以來,都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在特種設備檢驗報告的打印和歸檔上,牽扯了精力,影響了正常工作的開展。實行特種設備檢驗報告電子化運作和歸檔后,每臺受檢設備不再出具紙質報告,而是實時保存電腦數據,定期由專人上傳到用戶網絡和專用電腦上完成特種設備檢驗報告的發(fā)放和歸檔,按照電子文檔歸檔要求,同時定期刻成光盤備份存檔保存,真正實現(xiàn)特種設備檢驗報告本質屬性,并為設備監(jiān)理資料核查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當前特種設備檢驗機構面臨重大變革與發(fā)展機遇,國家將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定位從事為生產性服務業(yè)、高技術服務業(yè)、科技服務業(yè)的重要門類,機構面臨整合重組,行業(yè)做強做優(yōu)做大勢在必行。同時,移動互聯(lián)網、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也將對特種設備檢驗模式產生深遠影響。為此,特種設備檢驗打造“互聯(lián)網+檢驗”新業(yè)態(tài),利用互聯(lián)網電子商務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lián)網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成果,實施電子化流程、智能化管理、精準化服務,推行云檢驗、在線監(jiān)測、遠程審核、線上驗證等新型業(yè)務,加快電子檢驗報告發(fā)放、歸檔在檢驗機構中的推廣應用,以更好適應產業(yè)形態(tài)和模式變革的挑戰(zhàn),增進用戶的信任,助力質量提升。另外,在線監(jiān)測、遠程審核、數字化歸檔也顯著提升了特種設備檢驗中質量管控的精準度,有助于實現(xiàn)特種設備全生命周期、全過程、全域化的全面質量管理。
【參考文獻】
[1]《電子公文歸檔管理暫行辦法》(2003年7月28日國家檔案局令第6號發(fā)布).
[2]《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guī)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89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