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攀
2008年初春,一部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德國同名電影《浪潮》公映,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位政治課導師,他本著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法西斯”是怎樣一種存在之心愿,讓這個班級變成短暫的獨裁組織,結果事態(tài)愈演愈烈,最終釀成悲劇,而讓這一幫中學生成為納粹,只用了短短三天時間。政治導師的實驗成功秘訣在于——巧妙地洗腦,讓學生誤以為激進手段有助于“愛國”。
2017年8月,美國年輕女歌手珍妮·高特妮惹上了大麻煩。她在猶他州一場汽車拉力賽上負責熱場,于是,她身著藍色連衣裙,站在卡車上高唱《星光燦爛的旗幟》。珍妮一開口,就讓在場觀眾怒不可遏,其荒腔走板的唱功讓人抓狂,很多人當場沖下看臺要教訓她。事后,這段糟糕的表演被上傳到視頻網(wǎng)站,引發(fā)一波大型網(wǎng)絡圍剿。網(wǎng)民將珍妮的表現(xiàn)定性為“辱國”,并要求她道歉。珍妮不得不在網(wǎng)站上發(fā)布了懺悔長文,以平息事態(tài)。
請相信,并非只有珍妮·高特妮會有這樣的待遇,同樣的事情可以發(fā)生在任何一位美國公民身上,甚至后果更為嚴重。2017年10月,得克薩斯州溫芬高中的黑人女生英迪亞·蘭德里,因為在課堂上玩手機,被送去接受校長的批評。其間效忠宣誓的廣播響起,校長和在場其他人都下意識地起立致敬,唯獨蘭德里還坐著。對此,校長直接對這位倔強的女生說:“你不站起來就要被開除?!?/p>
事實上,只要看看全美各大院校的教育情況,就不難理解校長的這種“極端”行為。整個國家大約有26個州要求學生在每天上課之前背誦愛國宣言,以此培養(yǎng)他們對本國國旗的尊重和對國家的熱愛。所以,每每有國歌響起的地方,在場的美國人都會條件反射一般起立,將手捂在胸口,以示對國家的敬重。
假如沒有這么做呢,就像奪得金牌的美國女子體操隊成員加貝道·格拉斯,在領獎臺上聽到國歌奏響,雙手依然低垂,那么下場也很難堪。憤怒的美國愛國者們一面對她為國爭光表示敬意,一面批評她對國旗不夠尊重,并強調“是國家給了你參賽的機會,你沒有任何理由不向國旗致敬”。洶涌的輿論勢力令這位優(yōu)秀的運動員也不得不公開在推特上道歉。
由此可見,“愛國教育”在美國受到的重視比總統(tǒng)競選更甚。從小學到大學,美國偉人的故事和著名歷史事件都是教科書里的重頭戲,了解美國各大領袖人物的思想更是列入考試范圍。盡管教師口頭上總是強調學生要“獨立思考”,但“以國為榮”的觀念卻不容質疑。每年當?shù)氐母鞣N節(jié)日慶典,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前插上星條旗,深情背誦愛國誓言。無論是何種性質的集會游行,都少不了臉上畫著國旗圖案、手中揮著小旗幟的愛國人士。
很多愛國活動完全是自發(fā)組織的,最著名的當屬WAA盟會每年12月的“花圈穿越美國”大型掃墓活動——300多輛卡車載著90萬個花圈,前往全美20個州,在每位為國犧牲的烈士墓前獻上一份敬意。這既是民意所向,更是以大規(guī)模的群體行為來鞏固“愛國”風氣。
不僅僅美利堅將“愛國”視為必不可少的精神信仰廣為傳播,哪怕是在標榜“禁止愛國口號”的日本,也一樣有著深不見底的“洗腦”招術。作為二戰(zhàn)中的戰(zhàn)敗國,美國人在駐日期間趁機讓日本修訂了和平憲法,要求日本教育制度徹底改造成“民主主義”走向,以此來滅絕軍國主義思想。雖然這個算盤打得很響,卻未能起到預想中的效果。
表面上看,日本的教育機構從不向學生灌輸政治觀點,連“為了國家”這樣的字眼都不允許出現(xiàn)在教科書中,更不會強迫學生齊唱國歌,以示對憲法的恪守。但“愛國教育”真的就這樣消失在東瀛了嗎?并沒有。
日本人換了一條更為溫和的途徑,讓國人樹立起國家自豪感,首當其沖便是“社會實踐”。日本的學生都要接受實踐課的考驗,讓他們學會如何搞垃圾分類,怎樣建立環(huán)保意識,這一系列的課程為的就是要教會孩子如何呵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方法,既體面又作用非凡。
其次是無孔不入的文化熏陶。無論美國還是日本,都不會放過把“愛國”元素注入藝術作品的機會。美國票房最熱的商業(yè)大片中,超級英雄永遠都扮演著“國家機器”的角色,反恐電影《空軍一號》里的總統(tǒng),各色漫威和DC電影里為保衛(wèi)美國而戰(zhàn)的超能英雄,最典型的便是在二戰(zhàn)中崛起的“美國隊長”,他的武器是星條旗圖案改進過來的神盾,秉承的是“保衛(wèi)國家而戰(zhàn)”的人生信條,擁有神一般的團隊凝聚力,由此成為“復仇者聯(lián)盟”中的領袖;在很多美國人眼中,“美國隊長”無疑是國家代表,象征著勇氣與忠誠。哪怕是打著“反戰(zhàn)”旗號的作品,譬如《血戰(zhàn)鋼鋸嶺》和《拯救瑞恩大兵》,究其精神內核,也無一不在宣揚美國的“救世主”身份。
日本也用一系列大片不停激發(fā)國人的愛國情操,黑澤明通過執(zhí)導電影《夢》來召喚軍魂,大明星木村拓哉主演了《神風特攻隊》和《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這樣的愛國主題作品。最典型的就是“奧特曼”系列。幾乎每個日本孩子都繞不開大戰(zhàn)怪獸、保衛(wèi)日本的超級戰(zhàn)士奧特曼的蠱惑,樹立對英雄的崇拜,將保家衛(wèi)國視為人生信仰。
說到底,“愛國”是一種“優(yōu)越感”的情緒體現(xiàn)。唯有一個國家值得被愛,才能愛得無怨無悔。邱吉爾在二戰(zhàn)時鼓舞人心的演講中,有三次“永不放棄”的吶喊,為民眾注入了熱血,也打下了勝利的基礎。而這演講背后,是以英國人的愛國意識為堅強后盾的,這樣才能不斷引導大家為保衛(wèi)家園不惜血戰(zhàn)到底。所以,“愛國教育”在關鍵時刻總是創(chuàng)造歷史奇跡,唯有高度統(tǒng)一的民眾意識,才能讓一個國家扛得住最猛烈的風雨,正如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開篇引用的名句——“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p>
“愛國教育”的威力,就在于此。
(摘自七一客戶端/《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