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危重癥患者處在安全風險之中,為了保障急危重癥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優(yōu)化護理工作。本文將具體探討急危重癥病情評估工具在急癥護理中的的進展,以期為有識之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急危重癥患者;病情評估工具;急診護理
前言:醫(yī)護人員在接觸急危重癥患者之后,需要對其病情進行診斷,采用相應的救治方法,穩(wěn)定急危重癥患者的病情。急危重癥病情評估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否則會耽誤診療工作,威脅急危重癥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急危重癥病情評估工具進行科學選擇,考察評估工具的適用性。
1 APACHE II
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病情評估時,經常要開展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估。APACHE II是急危重癥病情評估的重要工具,可以對急危重癥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預測分析。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估工具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第一是急性生理學評分,其中有十二項生理參數,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急危重癥患者的體溫、心率、呼吸頻率等進行測量,考察急危重癥患者的平均動脈壓、昏迷評分等等[1]。醫(yī)護人員需要根據結果,對生理參數進行評分,每項不超過五分,總分不超過六十分。第二是年齡評分,醫(yī)護人員需要根據急危重癥患者年齡進行評分,總分不超過六分。第三是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總分不低于二分,不超過五分。APACHE II的最終分數是上述三項評分的總和,分值范圍在七十一分之內。通過APACHE II評估出來的分數越低,急危重癥患者的病情越輕,通過APACHE II評估出來的分數越高,急危重癥患者的病情越重。此外,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估工具還能對急危重癥患者的死亡危險率進行評估,其提出了患者死亡危險率的計算公式,對患者的死亡風險進行了預測?;颊咴贗CU就診后,可以通過APACHE II來評估病情。醫(yī)護人員要根據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估分數,以及急危重癥患者的檢查結果,對急危重癥患者開展個性化護理,改善急危重癥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值得注意的是,我國APACHE II評估工具處在發(fā)展初期,其存在應用缺陷,如評估時間過長,耗費成本過多等。我國部分醫(yī)院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無法應用APACHE II開展病情評估[2]。
2 MEWS
在上個世紀末,國外學者摩根提出了預警評分的概念,隨后這一概念被應用在臨床實踐當中,醫(yī)學專家對預警評分概念進行了創(chuàng)新闡述,提出了MEWS,即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英國國家醫(yī)療系統最早將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應用在急危重癥病情評估中,收獲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后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工具成為醫(yī)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工具成為正式的病情評估方法。部分醫(yī)學專家提出建議,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病情評估時,應該測算急危重癥患者的生命體征。因此MEWS的評分主要針對急危重癥患者生命體征,包括急危重癥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等。體溫參數的最高分值不超過兩分,剩余參數的最高分值不得超過三分。在對各個參數進行評分后,需要將所有參數的評估分數相加, 得到最后的總分??偡植怀^十四分,急危重癥患者的評分越低,病情越輕;急危重癥患者的評分越高,病情越高。在評分過程中,需要分析急危重癥患者的血壓值,計算基礎血壓與正常值的比例。當前我國大部分醫(yī)院應用MEWS開展急危重癥病情評估,收獲了較好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急危重癥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早期預警評分的適用效果較差,需要和神志評估法聯合應用[3]。
3 ESI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學者提出了病情嚴重指數,對患者病情進行了預估。在對病情進行評估后,為患者提供了必要的醫(yī)療資源,使診治工作順利開展。病情嚴重指數屬于綜合類指標,其將著眼點放在了急危重癥患者的發(fā)病率上,分析了急危重癥患者病情的嚴重度。病情嚴重指數采用百分率的計算方法,屬于五級預檢分診工具。在應用這一工具開展病情評估時,需要根據急危重癥患者的實際情況分級遞減,醫(yī)護人員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醫(yī)護人員需要決定是否采用緊急搶救措施,如果是,則評估急危重癥患者病情為1級。第二,醫(yī)護人員需要判斷急危重癥患者是否處于高度危險狀態(tài),是否意識模糊、出現嗜睡癥狀,身體痛苦程度是否嚴重,如果是,則評估急危重癥患者病情為2級。第三,醫(yī)護人員需要考察醫(yī)療資源,判斷急危重癥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程度,如果平穩(wěn),則評估急危重癥患者病情為3級,如果不平穩(wěn),則評估急危重癥患者為2級。第四,醫(yī)護人員需要分析急危重癥患者需要幾項醫(yī)療資源項目,需要一項則劃分為4級,不需要則劃分為5級。
4 SI
休克指數是脈搏和收縮壓的比值,反映了血流動力學的實際情況。當急危重癥患者大量出血,會直接導致失血性休克。休克指數的標準值為0.5到0.7,當休克指數為1,百分之10到百分之30的血容量減少,休克程度輕微;當休克指數為1.5,百分之30到百分之40的血容量減少,休克程度中等;當休克指數為2,百分之50到百分之70的血容量減少,休克程度較重[4]。休克指數不僅能對急危重癥患者開展病情評估,還能查看急危重癥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病癥。急危重癥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是心臟疾病,如果急危重癥患者存在循環(huán)系統障礙,休克指數工具能夠科學評估病情。當前我國與休克指數相關的研究資料比較少,研究樣本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SI的深入推廣。
結論:
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開展診療之前,需要對急危重癥患者病情進行評估,綜合應用不同的評估工具,有效提升急危重癥患者搶救效果,降低急危重癥患者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陳數巧.產科危重癥患者病情評估及序貫性救治措施在其安全轉運與急救中的應用探討[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4):102-103+155.
[2]朱映梅.醫(yī)護協同建立病情早期預警工作流程對精神科危重癥識別的效果評價[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8,15(20):54-57.
[3]何艷紅,喬繼華,曹靜.急危重癥病情評估工具在急診護理中應用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7):58+63.
[4]董麗麗,王蕊,馬國威,王新華.急危重癥病情評估工具在急診護理中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17,17(0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