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已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并成為治療白血病、淋巴癌和骨髓瘤等血液疾病的有效方法。然而我國擁有14億左右的龐大人口基數(shù),骨髓庫庫容量卻不到250萬,捐贈者與需求者數(shù)量相差懸殊,供需缺口過大。并且由于起步晚,我國現(xiàn)行的骨髓捐獻體系仍不夠完善。再者,近年來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現(xiàn)用骨髓難、骨髓信息不完備、“骨髓荒”的現(xiàn)象,并且呈現(xiàn)出常態(tài)化、擴大化的趨勢。在不久的將來,需要用到骨髓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如果就現(xiàn)在的“骨髓荒”狀態(tài)持續(xù)下去,那我們將在“骨髓荒”困境中被持續(xù)折磨。因此,我國的骨髓捐贈事業(yè)的發(fā)展問題亟待解決,所以我們設想構建“有償返還”制度,試圖破解我國“骨髓荒”困境。
關鍵詞:造血干細胞移植;骨髓捐贈;有償返還;骨髓荒
內容:
一、“有償返還”制度對破解我國“骨髓荒”困境的意義:
“骨髓償還”制度在中國有切實可行的好處與重大意義。首先,“有償返還”具有可持續(xù)性和可實踐性等優(yōu)點,“有償返還”制度體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觀的可持續(xù)理念,是符合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型社會的方針政策,是對于骨髓緊缺現(xiàn)狀的積極響應,同時融入了可惠及子孫后代的可持續(xù)觀念。“有償返還”制度構建的是一個“骨髓銀行”,捐獻者在捐獻后的日子里如需急用骨髓,可在其捐獻的基礎上成倍返還,因此具有可實踐性。其次,造血干細胞已具備成功移植的條件及在醫(yī)療領域具有巨大的作用。干細胞移植能讓受損肺臟再生、讓患者重見光明及有望治愈艾滋病患者,美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提高造血干細胞移植效率的新方法,它們都是“有償返還”制度帶來的直接的切實可行的好處?!坝袃敺颠€”制度還能讓更多的人群加入到骨髓捐贈的行列之中,會增加骨髓的庫存量,對于解決“骨髓荒”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成果:
目前國內外對于“骨髓荒”的研究成果有許多,對我們的課題研究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通過查找資料,認真整理與分析,找到可取之處。
1.國內的“骨髓荒”:
目前我國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yè)主要面臨三大問題:庫容量不足、反悔率高及資金短缺?,F(xiàn)有針對庫容量不足和高反悔率的研究如下: 在庫容量不足方面,有學者針對捐獻志愿者招募的問題,對捐獻者行為模式與招募機制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金新政,羅青(2003)在《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行為模式設計與分析》一文中針對招募模式,對象,標準,政策,培訓,行為模式進行理論分析;金新政,鄒慶波(2003)在《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招募機制的影響因素與分析》一文中提出影響造血干細胞的幾個積極因素為利他主義、人道主義、社會需要、人生價值,消極因素為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恐懼,同時簡要說明了不同地區(qū)、學歷、年齡、職業(yè)的人群在捐獻意愿上會有差異。 同時在降低反悔率方面,深圳血液中心的李慧文(2009)在《遴選和回訪對提高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有效率的探討》一文中針對深圳造干回訪工作的特點,通過國內外比較,得出了能夠切實降低反悔率和失敗率的方法,提出給申請捐獻骨髓者一個靜思期等建議;焦艷玲、田野(2009)在《造血干細胞捐獻若干問題的法律思考》中以法律的角度探討了反悔的界定問題,確定締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分類,提出了志愿者允許隨時退出的時間和一旦簽署捐獻同意書后需要背負的法律責任和道德要求。
其中,為研究影響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捐獻決定的心理因素,將志愿者捐獻者分成同意捐贈者和不同意捐贈者兩組。研究從捐獻的心理動機、家庭社會對志愿者的影響、成長經歷、捐獻的行為意義、捐獻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捐獻過程中的情緒變化6個維度,了解影響無血緣相關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捐獻決定的相關心理因素,并完成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成人版測評。得出結論:通過心理訪談可以了解到同意和不同意捐獻的志愿者之間相關心理因素的差異,影響志愿者捐獻決定的相關心理因素有需要長時間思考、經歷過與自己關系密切他人的重大疾病或死亡體驗以及對捐獻造血干細胞過程的信任。
2.國外無償獻血策略對我國破解“骨髓荒”困境的借鑒意義:
通過訪問相關資料,了解到國外無償獻血的發(fā)展特點與值得借鑒之處。日本:大力推進無償獻血,德國:無償獻血無年齡上限,可獲至多40歐元補助費。澳大利亞:獻血程序復雜獻血者日后可優(yōu)先用血。美國:所需血液基本可由無償獻血保障。國外這些無償獻血策略對我國破解“骨髓荒”困境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骨髓捐贈也可以類似于無償獻血的處理方式。為骨髓捐贈者謀求一些福利,制定“有償”返還制度。這個有償不是金錢補償,也不是立刻返還,而是未來返還。相當于銀行,而銀行存錢,我們構建的制度是一個“骨髓銀行”。如果日后家人或者自身急需骨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該制度發(fā)揮的作用就是,將捐獻者捐獻的骨髓量成倍返還。激勵更多的人參與骨髓捐贈,為破解中國的“骨髓荒”事業(yè)出一份力。
三、實證研究:
1.中華骨髓庫的建設
2001年,中國紅十字會啟動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的建設工作,并且中華骨髓庫的建設還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影響,已為境外多個國家以及我國臺灣、香港地區(qū)的患提供了檢索查詢服務者。截至2017年年底,中華骨髓庫總庫容超過242萬人份;累計為臨床提供造血干細胞超過7000例,其中向國(境)外捐獻超過280例;共向世界骨髓庫上傳數(shù)據(jù)96萬多人份。截至2018年5月31日,中華骨髓庫庫容總計2506600人份;捐獻造血干細胞例數(shù)總計7361(其中涉外捐獻297例)。
由此可以看出,中華骨髓庫在處于不斷的建設之中,處于初步興起階段。但因非親屬配型成功的幾率在萬分之一至1.5萬分之一,因此中華骨髓庫雖然已有250萬人份的HLA單倍體和臍血資料,但仍無法讓每一位患者都尋找到適合的配型。骨髓仍是一個供不應求的東西,因此需要一個擁有更多信息資源、配對資源的骨髓庫的建設。
2.無償獻血
無償獻血是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將自身的血液無私奉獻給社會公益事業(yè),而獻血者不收取因獻血發(fā)生必要的交通、誤工等成本額度以及報酬的行為。無償獻血與有償獻血是兩種想差的概念。無償捐獻骨髓與有償捐獻骨髓相類似。人們對“無償”和“有償”都有不同的看法,兩種形式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積極性,也會對社會的穩(wěn)定性造成一定的影響。
四、項目的創(chuàng)新
“骨髓銀行”課題的確立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并發(fā)癥”也會隨之而來,在不久的將來,需要用到骨髓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如果不針對這一現(xiàn)象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讓“骨髓荒”狀態(tài)持續(xù)下去,那我們將在“骨髓荒”困境中被持續(xù)折磨,很難走出困境。而我國由于起步晚,現(xiàn)行的骨髓捐獻體系仍顯得不夠完善,民眾對于骨髓捐獻的認識程度普遍不高,導致捐獻反悔率高。因此,“骨髓銀行”的創(chuàng)立,會給我國骨髓捐獻體系帶來一個新的突破口。
其次,“有償返還”制度創(chuàng)造性地破解當前“骨髓荒”的難題。該制度引導主觀上追求私利的公眾在“有償返還”驅動下捐獻骨髓,無意間達到促進社會公益(骨髓捐獻)之結果,從而巧妙實現(xiàn)公利和私利、有償與無償、愛心與市場激勵完美結合?!坝袃敺颠€”制度建立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人群加入到捐獻骨髓的行列中來。與自身,并無損害;于社會,增加了中華骨髓庫的信息量。顯而易見,這實現(xiàn)了帕累托改進。
最后,“骨髓銀行”的創(chuàng)立打破傳統(tǒng)骨髓提供“骨髓市場買賣會出現(xiàn)嚴重市場失靈→取消市場,無償捐獻骨髓”的非此即彼的線性思維,既發(fā)揮了市場激勵作用又有效克服市場缺陷。
另外,對于研究者本身而言,大家對骨髓捐獻以及骨髓荒現(xiàn)象都比較陌生。全新的課題會更能引起好奇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骨髓荒?為什么國家不允許賣骨髓,而只能通過無償捐獻骨髓形式?該采取哪些措施應對骨髓荒呢?這些問題能激發(fā)大家研究熱情,同時也是項目得以進行的重要前提。
五、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1.相關資料檢索及數(shù)據(jù)研究分析
通過查閱與本項目相關的文獻資料,閱讀分析有關“骨髓荒”的成因、發(fā)展,查閱國外如何合理解決“骨髓荒”的資料,進行問卷調查,充分整理、分析、比較篩選,明確研究現(xiàn)狀、研究問題、研究方向,為論文的框架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2.帕累托改進
帕累托最優(yōu)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tài)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
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進的余地;換句話說,帕累托改進是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的路徑和方法。
六、研究結論:
骨髓(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白血病等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疾病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白血病在血液腫瘤的發(fā)病率約為3/10萬,即每年我國約4萬人患白血病,并以青少年多見。骨髓捐贈是骨髓移植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國已建立“中華骨髓庫”,為患者提供造血干細胞。但相比于3億多人口的美國,美國國家骨髓庫是全球最龐大容量的骨髓庫。其骨髓庫捐獻者資料多達400多萬,60%的患者能夠在骨髓庫找到與之相匹配的造血干細胞。然而我國擁有14億左右的龐大人口基數(shù),骨髓庫庫容量卻不到250多萬,捐贈者與需求者數(shù)量相差懸殊,供需缺口過大。應加強“中華骨髓庫”的建設,完善與骨髓相關的制度,建立“骨髓銀行”以一種未來償還的形式提高人們的積極性。同時應增加相關知識的普及,從而構建“有償返還”制度破解我國“骨髓荒”困境,將“骨髓銀行”進行拓展,在整個醫(yī)療體系中建立“醫(yī)療銀行”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1期,2016
[2]高楊,期待崇尚科學的“第二春”,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