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教學方法引起了教育的普遍關注,特別是對自然、不自然、新的自然有了新的詮釋。教學工作要想發(fā)展,就必須敢于創(chuàng)新,不斷地完善教學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本文就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教學分析,希望能夠共同推動音樂教學工作的發(fā)展,培養(yǎng)更具有音樂素養(yǎng)的學生。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方法;美聲唱法;融合策略;借鑒意義
一、研究意義
只有敢于邁出固有的教學模式,教學工作才有可能突破瓶頸,實現更為長久的發(fā)展。我們通過了解現有民族聲樂教學情況,發(fā)現了許多教學問題。而美聲唱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教學工作的不足,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美聲唱法主張幫助演唱者打開嗓門,通過唱法的不同,來調整演唱者的呼吸節(jié)奏,達到一種均勻共鳴的效果。要想演唱一首歌,就要掌握發(fā)聲的動力。它是一種較為混合的唱法,卻可以幫助演唱者完成真聲、假聲的切換。學生通過學習良好的呼吸方法,就可以順利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氣息,唱出更加優(yōu)美悅耳的歌曲。只有明確地分析民族聲樂教育發(fā)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和策略,我們才有可能找到教學工作的瓶頸,尋求更具有前沿性的策略,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音樂教師應該總結課堂教學方案,調整課堂教學計劃,注重對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特別是要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通過引導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來改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因此,本文就此展開分析,對于教學工作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助推作用。
二、研究現狀
許多學生在初次學習民族聲樂時,不會控制自己的呼吸,導致演唱效果不佳。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阻礙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且具體調研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多數初學的學生采用較為簡單的上胸式呼吸方法,這種呼吸方法是需要糾正的一種方法,而腹式呼吸往往會使得聲音缺乏靈活性。我們在實際過程中發(fā)現學生是不愿意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的,也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問題。尤其是多數學生沒有對不同類型的音樂知識進行學習,眼高手低,導致他們沒有充分的知識積累,更談不上音樂素養(yǎng)的形成。我們通過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引入美聲唱法,可以幫助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氣息的發(fā)聲練習,然后對民族語言進行合理的轉化,更好地突出音樂作品的實際風格,以及它所帶給人們的聽觀感受。教學工作往往需要將優(yōu)秀的唱法進行結合,讓學生融會貫通的學習相關內容,達到個人境界的提升。
三、融合策略
民族聲樂不同于其他的音樂類型,它是來源于民間的一種唱法,在唱法上有四種主要的形勢,具體涉及到戲曲、說唱、民間歌曲和民族新唱法。它所表達的感受往往是較為強烈的,直接表明了音樂的感染力。我們可以借鑒現有的美聲唱法來完善現有的唱法。下面就具體的 借鑒與融合策略總結如以下兩點:
(一)借鑒優(yōu)秀的演唱技巧,提高學生民族音樂的演唱水平
聲樂學習不同于其他,它需要學生深入的學習具體演唱方法,特別是要敢于張口去練習。只有敢于練習,才有可能發(fā)現自己演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然后針對具體問題,展開具體分析。而民族音樂往往是運用真聲較多,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而學生要想達到那種效果,就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氣息,正確的發(fā)聲。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注重氣息和聲音之間的關系學習,然后在運用美聲唱法的同時,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達到歌曲與聽者的情感高度共鳴?;旌瞎缠Q理論在各種聲樂學習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樣,它也可以被運用到民族聲樂演唱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事先學習胸、口、咽、頭、鼻等幾個部位的合作,如果說我們只是借助其中一個部位發(fā)聲,那么聲音相對來說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可以讓學生對真假音的切換技巧進行學習,然后找到不同音色之間的共鳴比例,找到演唱的感覺。
(二)借鑒咬字吐字的演唱技巧,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只有對音樂有較為深入的感知能力,才能夠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把握演唱的技巧。我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注重對學生咬字吐字方面的練習,讓學生對口型、氣息的控制有一定的了解。呼吸的方法有許多種,最為常見的呼吸方法就是上胸式、腹式、胸腹式等呼吸方式,他們分別借助不同的位置進行呼吸,然后在深入的練習之后,就可以找到呼吸的感覺。而民族聲樂往往需要與這種美聲唱法相結合,完成具體氣息的轉換。比如我們可以借鑒現有豎唱法的發(fā)音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打開口腔,使自己發(fā)出的聲音更加圓潤和甜美,讓聽者赴一場聽覺盛宴。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需要教師借鑒現有的美聲唱法,科學的發(fā)聲,嚴謹的訓練。
四、結束語
美聲唱法的實際運用意義還是較被認可的,我們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民族音樂的演唱技巧。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多次參與訓練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混合共鳴和咬字吐字能力。
參考文獻:
[1]林志強.淺談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考
試周刊,2011,4(02):148.
[2]邢志亮.關于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策略
分析[J].科學與財富,2015(02):233.
作者簡介:陳娟(1967年9月-),副教授,聲樂教師,研究方向為聲樂,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