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臨近新年,按照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習俗,要開始準備年貨啦。這個時候,我們會去各種類型的商場、集市買東西??墒悄阒牢覀兤綍r說的“買東西”中的“東西”最初是什么意思嗎?挑選東西時判別是否識貨的“內行”和“外行”又是怎么來的呢?
要解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就要穿越到大唐的長安城去看一看。唐代是我國古代一個非常強盛的時期,作為大唐的都城,當時的長安可是一座國際化的大城市。在唐長安城中有兩個市場,分別叫“東市”和“西市”,每個市場面積差不多有1平方千米。東市和西市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商業(yè)中心”。兩個市場中各有兩條平行的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四條主干道在市場的中央交叉成井字形,干道旁邊還有很多小路,所以兩個市場規(guī)模雖大,但大街小巷相通,交通極為方便。
在唐代,東西兩市雖然都很繁榮,但賣的東西可不太一樣。東市由于靠近皇宮,顧客大都是皇親國戚和達官顯貴,市里的店鋪也多是貴族出資營建并租給商人從中賺取利益的,所以售賣的主要是毛筆、鐵器、布、肉、酒、印刷品等高級商品。西市離皇宮比較遠,顧客大多是平民百姓,所以售賣的多是衣、燭、餅、藥等日常生活用品。不過,西市會有更多通過駝隊運來的外國貨物,比如來自歐洲和中亞地區(qū)的首飾與寶石。在大唐盛世的背景下,這兩個市場都繁華無比、車水馬龍。你會看見,經營同種貨物的店鋪一起擠在稱為“行”的小街上,站在“行”里面的是識貨的賣家,站在“行”外面的是不懂貨物的買家。今天我們常說的“內行”“外行”就是由此而來的。
與老百姓住的“坊”一樣,唐長安城中的兩個市場也有圍墻,而且門禁森嚴,五品以上的官員不得入內,因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認為商販的身份是很低的,所以嚴禁百官入市。不過,“市令”這個官卻不在不準入市的規(guī)定內,他們除了管理市場正常經營事務之外,還負責保證市場在正午開門,日落前一個時辰關閉。
如果你是個外地人,來唐長安城逛東西兩市,你可以選擇在市里的飯館、酒館或小吃攤上美餐一頓。東西買多了,可以存在商行里;錢花完了,可以到柜坊去取錢。這里還有不少旅店,客房充足,服務周到,包你滿意。這么一看,當年唐長安城東西兩市的繁榮程度可一點兒也不輸給今天大城市里的商業(yè)中心。
現(xiàn)在,你應該明白“東西”這個詞的來歷了吧。從指示方位的“東”和“西”,再到指代市場的“東”和“西”,最后是表示物品的“東西”,這其中體現(xiàn)的是我國古代商業(yè)文化高度發(fā)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