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序茅
旱獺雖然只是低等的嚙齒類,但是防御能力卻是一流的,尤其擅長游擊戰(zhàn)。當捕獵者遠遠看到它立于洞口,想要發(fā)起突然進攻時,它卻從容不迫地撤回洞里,撤退的過程,還不忘提醒一下同伙,可謂“敵進我退”;當捕獵者萬分無奈只好撤離時,它們又召集家族成員集體歡送,可謂“敵退我追”。當捕獵者駐守此處,它們也有辦法,因為它們還有一個克敵法寶,那就是“地道戰(zhàn)”。旱獺屬于群居,一般留下一個站立于洞口放哨,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馬上報告。別說離它20米遠,即使10米也很難正面捕到它,它總是在你快到的時候,從容地跑到洞里去。此時如果你感到氣憤的話,可以選擇在洞口等。想法挺好,但實踐起來非常痛苦。不錯,旱獺一定會出來的,只不過不是從這里出來。旱獺是動物界里著名的建筑師,它們的洞穴構造非常復雜,洞與洞之間通過隧道相連,有主洞、復洞、避敵洞,不僅深出口還多。遇到敵人,它們會不斷地從一個洞口出來,又從另一個洞口進入,搞得對手苦不堪言。
斑翅山鶉,又名須山鶉,體型、大小與鷓鴣相似,體長約25厘米。斑翅山鶉多成十只左右的小群活動。孵卵期間,雄鳥常在距巢幾十米的較高處守護。人走近巢時,幾乎每次都可聽到雄鳥鳴叫報警。在孵卵期間,雌鳥不輕易離巢或棄巢。卵經25天孵出,幼鳥出殼后,雌鳥仍要暖雛一段時間,雄鳥也伏在巢的近旁守候。一般幼鳥上午孵出,下午就離巢。如果幼鳥受到驚擾,胎羽剛剛被暖干的雛鳥即可四散逃離。這時雄鳥表演的時刻到了,雖然是棄雛逃走,它卻沒有一絲的慌張,反而是昂首大步快走,邊走邊回頭張望。人若不去追趕,它走出幾十米后便又試探著向人接近。與此同時,雌鳥逃走時則佯裝受傷狀,兩翼撲打著地面,半蹲似地背巢而行,也不斷地向后張望,它是在有意地迷惑對手。當你跟到一定的距離后,你會發(fā)現(xiàn),原先一瘸一拐的雌鳥突然間注入一種神奇的力量,立即飛走。這時才恍然大悟,上當了。這就是它們的“調虎離山”之計。
“樹上開花”,是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個體的力量是薄弱的,于是每到育雛期,黑翅長腳鷸便與風頭麥雞、反嘴鷸、澤鷸、普通燕鷗等灘涂邊生活的鳥類集群生活,借助它們的力量形成攻守聯(lián)盟,降低被捕食的概率,共同防御天敵,以眾敵寡。一旦遇到敵情,成群的黑翅長腳鷸尖叫著在空中迅疾地飛翔盤旋,“歐——歐——”,空中回蕩著它們拉警笛似的尖叫。
六月,大部分幼鳥都已經孵化出來。扇尾沙錐表演的時刻到了,這種鳥全長約27厘米,背部及肩羽褐色,有黑褐色斑紋,羽緣乳黃色,形成明顯的肩帶;頭頂冠紋和眉線乳黃色或黃白色,頭側線和貫眼紋黑褐色。
一只扇尾沙錐雛鳥擠出蛋殼,當濕漉漉的絨羽吹干,它跳出巢,生平第一次站立在大地上,打量這個新奇的世界。雖然雛鳥出殼后很快跟隨親鳥奔走覓食,但是需要14~20天才可以飛翔。此刻它既不能飛,又跑不快,最容易成為天敵的“午餐”。筆者曾經多次在灘涂邊,蹲下來仔細地打量雛鳥,灰褐色絨羽上散落的棕褐色麻點形成了極佳的保護色,小小的鳥兒與周圍的植物、土壤渾然一體,人們很難發(fā)現(xiàn),天空中飛翔的猛禽更難發(fā)現(xiàn)。雖然是幼鳥,它的表演同樣出色,發(fā)現(xiàn)有人在身邊,幼鳥雙腿縮在身子下面趴在地上,一動不動。沒過多久,扇尾沙錐親鳥成群飛翔盤旋于我們的頭頂,尖利的叫聲幾乎要把我們的耳膜震破,可以肯定我們腳下的草地里還有許多剛剛出殼、行走不便的雛鳥正在自己的“防空壕”里“緊急避險”。當我們回過神來的時候,幼鳥已經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