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錚,劉 龑,李 波
(1.蘇州市公路管理處, 江蘇 蘇州 215004; 2.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3.江蘇省道橋管養(yǎng)技術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南京 210000)
目前體外預應力法常用于大跨徑的預應力混凝土橋[1-4],加固中體外預應力束的錨固結構大多設置于中墩橫梁上,該處由于橫梁的存在,錨固結構設計較為簡單,受力上基本都能滿足結構要求。除錨固系統(tǒng)外,轉向系統(tǒng)是唯一讓主梁與預應力受力結構有聯(lián)系的構件[5-8],它不僅承擔著體外索的轉向功能,同時還是預應力束效應作用在主梁上最重要的傳導體。轉向系統(tǒng)的主要構造有肋板式和橫隔板式[9],在材料上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如圖1所示?;炷翗嬙斓睦甙迨睫D向構件體積較小,與原結構間的錨固力一般,用于轉向力較小的情況。混凝土橫隔板轉向塊體積較大,通過植筋與頂?shù)装逑噙B,在體外預應力作用下形成了受壓支柱,承載能力較強,一般僅有豎彎時采用肋板式轉向塊,在有較大橫彎時采用橫隔板式轉向塊。
(a) 肋板式轉向系統(tǒng)立面
(b) 肋板式轉向系統(tǒng)平面
混凝土轉向系統(tǒng)的問題在于自重較大,以橫隔板式轉向系統(tǒng)為例,單個轉向塊達到3.2 m3混凝土,單個斷面(以2個計算)的自重增加16 t,對結構形成了較大的負擔。
鑒于此,筆者提出了一種優(yōu)化設計的鋼結構轉向體系,同時利用目前新型的自切底型后錨固系統(tǒng),將體外束系統(tǒng)與原結構相連。
轉向器選取常用直徑為15 cm左右、壁厚6 mm~10 mm的微彎鋼管,為了能夠預留出較大的調節(jié)空間,采用套管形式,在正常的微彎鋼管外套一個直徑略大,為40 mm~50 mm的鋼管,用來調節(jié)施工誤差,外套管與承力板焊接成整體。
承力板在橫橋上一般布置寬度80 cm~120 cm,為減少自重,中部可將部分區(qū)域挖空;縱橋上,根據(jù)轉向需求,承力板最大不超過50 cm設置1道。
后錨固系統(tǒng)采用自切底型機械錨栓,其具有自切型的機械鎖鍵效應,相較于模擴孔錨栓不需要專門的擴孔鉆頭,安裝方便,性能可靠,旋緊到安裝扭矩時,即可保證安全性。在長期荷載、循環(huán)荷載以及地震作用下的抗拉、抗剪能力均可達到規(guī)范要求。在受力特性上,自切底的機械錨栓在發(fā)生位移后,并不是直接破壞,從產生位移到破壞,存在一個由升到降的變化過程,在荷載達到最大值74.5 kN后,其變形從10 mm發(fā)展至30 mm時,錨栓與混凝土的連接才破壞,說明其延性顯著好于膨脹型錨栓,如圖2所示。
(a) 膨脹型錨栓
(b) 擴張底錨栓
(c) 自切底錨栓
(d) 化學錨栓
某橋建成于2003年9月。全橋長為822 m,正交,橋跨布置為(17×20)m+(40+70+40)m+(17×20)m。主橋為變高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引橋為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梁。
在日常橋梁定期檢測中,本橋技術狀況評分73.86,為3類橋梁,主橋發(fā)現(xiàn)多個塊段腹板存在斜向裂縫,且縫寬超限。同時,本橋除腹板斜裂縫外,主跨橋面線形不平順,疑似存在下?lián)犀F(xiàn)象。
鑒于本橋的主要病害有主跨下?lián)霞案拱逍绷芽p等,增設體外預應力束能夠較好地抑制結構下?lián)霞敖Y構裂縫的進一步發(fā)展。
結合計算及箱梁內部構造,在箱梁主跨每個箱室內布置4根12Φj15.24鋼束,錨下張拉控制應力為1 116 MPa。預應力束采用環(huán)氧噴涂鋼絞線及可復張錨具,轉向器采用集束型轉向器。轉向塊及錨固塊采用Q420鋼構件焊接而成,其與橋梁混凝土結構采用機械高強度的M16、M20等自切底錨栓進行連接。4根體外預應力鋼束中,分為TWS-1及TWS-2兩種束型,TWS-1在跨中2#塊端頭彎起,以控制主跨2#塊的主拉應力,錨固在2個中隔板上;TWS-2在3#塊端頭彎起至2#塊端頭,以控制3#塊截面主應力。為避免索體產生較大的振動,在自由段設置減振裝置。總體布置如圖3所示。
A轉向塊僅需承擔1根鋼束,轉向角度為9°,轉向力可控,因此在頂板梗腋處設置一個長160 cm,截面約80 cm×70 cm的轉向塊,轉向塊與箱梁頂、腹板間采用后錨固錨栓連接;B轉向塊由于存在2根鋼束在一個截面同時轉向,采用較為復雜的肋板式轉向體系,如圖4所示。
單位:cm圖3 體外束加固設計方案Fig.3 A reinforcement design scheme of external prestressed tendon
(a) A轉向塊
(b) B轉向塊
采用三維有限元對受力最為不利的轉向塊A及轉向塊B進行了驗算[10-12],鋼板采用板殼單元模擬,邊界條件上,將每個錨栓與箱梁之間的連接設置為鉸接,約束其XY三向的位移。三維模型如圖5所示。
轉向力通過均布荷載施加于轉向管中,每個鋼管施加F張拉力×sin Δ的徑向力,對于轉向塊A徑向力取277.1 kN,轉向塊B取315.8 kN及212.1 kN。
2.2.1 新增鋼轉向塊局部應力及變形計算分析
(a) 轉向塊A
(b) 轉向塊B
對轉向塊在最不利荷載作用下的最大等效應力(Von-Mises 應力)、最大位移進行計算分析,施加作用力包括鋼轉向塊自重、體外束徑向力分力和鋼轉向塊區(qū)段鋼束自重,計算結果如圖6所示。
分析圖6可知:
1) 轉向塊A的最大Mises應力為86.8 MPa,應力遠小于Q420鋼材的設計強度380 MPa,最大變形為0.21 mm,結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轉向塊強度和剛度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2) 轉向塊B的最大Mises應力為43.6 MPa,應力遠小于Q420鋼材的設計強度380 MPa,最大變形為0.12 mm,結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轉向塊強度和剛度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2.2.2 新增轉向塊錨固計算
錨栓錨固力計算結果如圖7所示。根據(jù)有限元計算結果,轉向器A的最不利錨固節(jié)點為頂板錨栓受拉,最大內力為16 kN;轉向器B的最不利錨固節(jié)點為頂板錨栓受拉,最大內力為9.0 kN。
依據(jù)GB 50367—2013《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13]進行錨固受彎、受剪承載能力計算。錨栓鋼材受拉承載能力設計值為65.2 kN,新增轉向塊A、B的錨固受拉能力遠遠高于設計拉力,滿足規(guī)范和工作要求。
(a) 轉向塊A的Mises應力云圖
(b) 轉向塊A的變形云圖
(c) 轉向塊B的Mises應力云圖
(d) 轉向塊B的變形云圖
(a) 轉向塊A的錨栓拉拔力分布
(b) 轉向塊B的的錨栓拉拔力分布
本文對當前體外預應力加固中的轉向塊設計現(xiàn)狀進行了闡述,結合實際工程提出了一種能夠大幅減輕自重的鋼結構轉向體系,通過精細化的有限元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結論:
1) 由于沒有豎肋的作用,轉向器A變形及錨栓受力均大于轉向器B,因此在體外束轉向較大的情況下,盡量采用B型轉向體系。
2) 所有體系中,鋼結構中最大應力均發(fā)生于與混凝土接觸的錨固板處,在設計時應進行局部鋼板加厚處理。
3) 新設計鋼轉向器整體結構處于彈性階段,具有較高的安全儲備,能夠保證體外預應束有效應力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