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
舒曼與舒伯特,李斯特與肖邦等音樂家之間的交往是眾所周知的佳話,然而歷史中還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
不相識的知音
舒曼是一個極為熱情的人,他對同時代音樂家的熱烈褒獎和提攜在音樂史上是出了名的,他曾經(jīng)撰寫過對李斯特、肖邦、柏遼茲和勃拉姆斯等人的音樂評論,如今早已成為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在音樂家中,能夠?qū)懸皇制廖恼碌牟⒉欢?,舒曼就是其中之一。在眾多音樂家中他對舒伯特更是情有獨鐘,他為舒伯特不只寫過一篇文章,更為發(fā)現(xiàn)舒伯特這個奇才而興奮不已。對于舒伯特的音樂,他“沒有一首作品不是傾訴他心靈的。古往今來,只有少數(shù)幾首藝術作品能像舒伯特那樣鮮明地保留下作者的印痕。”正是因為他,人們才發(fā)現(xiàn)了舒伯特。要不是他在1837年親自到舒伯特兄弟家拜訪,在那里發(fā)掘出成堆的遺稿,恐怕有些杰作早已遺失了。
然而即使知音如舒曼,他也只是傾心于舒伯特的聲樂曲,對其他器樂作品則不甚留意,甚至如舒伯特最后三部奏鳴曲那樣的輝煌之作,他也沒當回事。而離奇的是,這三部奏鳴曲竟是獻給他的。你也許會疑惑,作為前輩的舒伯特怎么會題贈給一個剛進大學的學生舒曼呢?原來,鋼琴家洪梅爾才是真正被題獻者,只是這三部作品在舒伯特死后十年才有機會出版,而那時洪梅爾已不在人世,于是出版家并未取得已長眠于地下的舒伯特同意,就把它改題給了舒曼。不過,這個做法即使舒伯特在世也不一定會反對吧,因為當舒伯特的死訊傳到舒曼耳中時,有人聽到他的嗚咽之聲徹夜不絕。
其實,舒曼當年還鼓起勇氣寫過一封信給舒伯特,卻始終未寄出,否則,這兩位作曲大師可能早就結(jié)識也未可知。
交友廣泛的李斯特
李斯特和肖邦都是十九世紀杰出的鋼琴家,不過當李斯特名揚世界樂壇的時候,肖邦卻還沒登上世界音樂舞臺。1831年華沙起義后,肖邦只身流亡至巴黎定居。年輕的肖邦雖然才華出眾,卻空有大志而無施展之地,為求生計,只得以教書為生,處境甚為落魄。幸運的是,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深為贊賞,并想盡辦法把他介紹給巴黎的觀眾。但在當時,一個不出名的外國鋼琴家是很難在巴黎的大歌劇院演出的,李斯特便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一天,李斯特應邀奧林斯公爵家的客廳里舉行一場音樂會,當主持人高聲宣布“李斯特將為大家演奏”時,客廳里響起熱烈的掌聲。為了營造氣氛,讓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上,李斯特要求在黑暗中演奏,于是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客廳里頓時陷入一片黑暗中。
精彩的演奏開始了,悠揚的音樂在客廳里回蕩,屏息靜氣的觀眾們頓時陶醉在音樂中,就連門外的行人和馬車夫也被這美妙的旋律深深吸引,每個人都聽得如癡如醉,贊不絕口。
不知過了多久,琴聲戛然而止,大廳內(nèi)瞬間燈火通明,客廳里頓時響起了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只見站在臺上謝幕的卻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陌生的青年。這時,李斯特拉著肖邦的手,向大家介紹道:“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弗里德里克·肖邦?!?/p>
原來,李斯特趁燈光熄滅之際,悄悄把肖邦換到了鋼琴前,他用這樣的方式把肖邦介紹給了巴黎的觀眾。從此,肖邦一鳴驚人,而李斯特的高尚品格也受到了人們的贊揚,至今仍被傳為佳話。
除了肖邦,李斯特還有很多朋友,其中柏遼茲是李斯特提倡標題音樂的同道,他的《幻想交響曲》初演于1830年時,在場的便有李斯特。李斯特不但將這部交響曲改編成鋼琴曲,還用其中的固定主題寫過一首可愛的小品。為了推廣柏遼茲的作品,李斯特還在德國魏瑪舉辦過柏遼茲音樂周。
瓦格納與李斯特之間的友情就更深了,一直到瓦格納死后,李斯特仍在為瓦格納的樂劇改編鋼琴曲。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有一首波蘭舞曲,李斯特也曾拿來改編為鋼琴曲。此外,當年樂壇很多后起之秀都見過李斯特這位樂于獎掖后輩的長者,這份名單上有格里格、鮑羅廷、圣-桑、福雷等,還有堪稱“李斯特第二”的安東·魯賓斯坦,更晚一些的印象派“開山祖師”德彪西,也曾于1885年在羅馬與李斯特見。
勃拉姆斯的友與敵
勃拉姆斯同瓦格納之間水火不相容,是音樂史上盛傳一時的話題。1842年,兩人初次見面時,瓦格納還很了解勃拉姆斯的作品,其中有一些還受到了他的賞識。可是七年后,瓦格納撰文狠狠抨擊起勃拉姆斯,從此二人之間便橫亙著一堵拆不掉的墻。
1879年,布列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榮譽證書,尊他為當代嚴肅音樂的宗師。這下又招來了瓦格納的譏諷,雖然勃拉姆斯不予理會,但霸氣十足的瓦格納即使在贊揚貝里尼寫的曲調(diào)如何美妙時,也不肯放過給勃拉姆斯一擊的機會:“那是勃拉姆斯一幫搞不出來的!”
除了瓦格納,勃拉姆斯同柴可夫斯基也不投緣。這兩位大師的樂風各異,柴可夫斯基在訪德期間,聽了勃拉姆斯的代表作《第一交響曲》并不喜歡,而為了聽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勃拉姆斯特地在某地多逗留了一天,他倒是對這部作品表示了贊許。
對于舒曼,勃拉姆斯將其視為恩師,銘記終生,而他與德沃夏克之間的亦師亦友的情誼也成了美談?!蹲孕麓箨懡豁懬烦霭孢^程中,審閱總譜校樣的不是遠在紐約的作者本人,而是在德國的勃拉姆斯。雖然是出于出版家的請托,但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勃拉姆斯很愿意承擔起這件麻煩瑣碎的工作,足見兩人之間交情之深。
圣-桑的新潮與“落伍”
圣-桑曾被柏遼茲稱贊為“無所不知,缺少的不過是實際經(jīng)驗”,他的才華贏得了很多前輩的鼓勵。李斯特聽了他的即興管風琴演奏,還稱贊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這聽起來恐怕言過其實,卻也證明了青年圣-桑的技藝不凡。
對于新人新作,圣-桑原本也很有熱心去扶持。他不顧學院派的否定,堅持要讓舒曼的作品得以演奏,而且在法國最先替《湯豪瑟》《羅恩格林》說好話的人中也有他,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多諾夫》的總譜也是他最先從俄國帶回法國的。
可惜的是,到后來圣-桑漸漸有些跟不上時代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初演之時,他當場拂袖而去。對同胞德彪西的作品,圣-桑更是反感至極。像《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這樣一首奠定印象派地位的杰作,他也不欣賞,甚至認為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如果它也可以算音樂,那就如同調(diào)色板也可以說是一幅畫了。到后來看到《白與黑》等作品,他更是忍不住寫信給福雷大罵不休,認為像德彪西這種人,任何一個機構(gòu)都應將其拒之門外。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遭到圣-桑的抵制,也許不足為奇,但德彪西的反應正好相反,他稱贊此曲“如同一個美麗的噩夢”。這兩位新派大師自《火鳥》首演之日在后臺初次見面后,兩人便時有往來。
隔行并非隔山
同行之間的交往總是令人充滿興趣,那么隔行之間呢?人們可能有一種誤解或錯覺,認為音樂家們往往只懂自己這一行,也只關心這一行。
這可是天大的誤會,如果多了解一些音樂大師們同各行各界人士的交流以及他們的業(yè)余愛好,便會恍然于并非隔行如隔山。
以作曲家、鋼琴演奏家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為例,他不但創(chuàng)作了眾多音樂作品,還是文風犀利的音樂批評家,尤其主張樂評應由音樂人來寫。韋伯還喜歡寫詩,他還留下了一部未完稿的浪漫派小說,也就是在這部小說中,因其對貝多芬交響曲的漫畫式評論,一直被人誤解,說他“攻擊”貝多芬,至于曾流傳的那句“貝多芬夠資格進瘋?cè)嗽毫恕?,實際上更是無稽之談。此外,韋伯還曾有過想編纂一部音樂詞典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