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治淮
大地回春,萬物復蘇。春天,明媚怡人。漢代,人們在正月初七“人日”到郊外踏青,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去觀燈、舞龍,三月初一寒食節(jié)去踏鞠。在唐代,則有盛世空前的拔河活動,“常以正月望日為之”(《封氏聞見記》)。唐、宋的寒食、清明節(jié)期間,則“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唐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明清時,元宵觀燈、清明蕩千、郊游踏青、舞龍舞獅、放風箏、博棋弈……節(jié)令活動令人目不暇接。春天,是中國古代民俗節(jié)令活動最豐富多彩的季節(jié)。
春游晚歸圖 (宋) 佚名 作
郊游活動由來已久?!墩撜Z·先進》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边@表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結伴郊游已是人們的一大樂趣。雖然郊游的時間歷代不盡相同,但春天踏青無疑是最盛行的。春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高鼎《村居》),誘人的春色,使多少“游人出禁城”,“長堤十里轉香車,兩岸煙花錦不如”(唐趙璜《曲江上巳》);多少“少年羈絡青紋玉,游女花簪紫蒂桃”(唐杜牧《長安雜題長句》),“游子尋春半出城”(南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歷代詩人的吟詠,留下了古往今來人們游春踏青的身影。
春天,不待春意濃,早早地就去踏青的當數(shù)漢代,他們正月初七“人日”就出門了。唐代,正月十五就有人“探春”,此后,一直有人踏青直至清明。唐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載:“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各乘車跨馬,供帳于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薄杜f唐書》載,唐代宗“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唐李華作《春游吟》:“初春遍芳甸,千里藹盈矚。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綠?!倍顭狒[的還是在寒食、上巳(農(nóng)歷三月初三)、清明節(jié),“唐上巳日,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踐青履”(《秦中歲時記》);“上巳之節(jié),彩幄翠幬匝于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劇談錄》);“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唐顧非熊《長安清明言懷》)。
宋代一如唐代,“春游特盛焉”。據(jù)《武林舊事》載,那時偌大的杭州西湖,“都人士女,兩堤駢集,幾于無置足地。水面畫楫,櫛比如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歌歡簫鼓之聲,振動遠近,其盛可以想見”。不過,宋代的踏青大多還是集中在清明節(jié),人們借清明上墳的機會,踏青、聚會?!稏|京夢華錄》載:“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jié)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
姚大梅詩意圖之仕女秋千圖 (清) 任熊 作
明、清時,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踏青依然盛行。明代有詩云:“東風漸次步青陽,龍過抬頭蟄不藏。水出御河凝鴨綠,柳搖金屋變鵝黃?!边@是官宦人家的踏春。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載:“歲清明,桃柳當候,岸岸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鼻宕诶媳本?,百姓人家的郊游踏青往往在三月三蟠桃宮廟會達到高潮。清震鈞《天咫偶聞》中有對當時桃宮廟會的描述:“春波瀉綠,軟土鋪紅,百戲競陳。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搖飏春風,凡三里余?!?/p>
郊游踏青流傳至今,成了我們今日的“春游”“遠足”,依然是我們中國人非常喜愛的節(jié)令活動。
關于秋千的起源,眾說不一?!豆沤袼囆g圖》載:“秋千,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者。齊桓公伐北戎還,始傳入中國?!薄毒|素雜記》則認為:“秋千,漢武帝后庭之戲也,本云‘千秋’,祝壽之詞,語訛,傳為‘秋千’?!边€有人認為,秋千源自古代人類揪葦條(或藤條之類)蕩躍遷移的行為動作。應當說,大多數(shù)體育活動都能從古代人類的生活、戰(zhàn)爭實踐找到源頭一說不無道理。正因有這樣的生活實踐,之后才會有“以習輕趫者”的“北方山戎之戲”。而它傳入中原的時間,“齊桓公伐北戎還”的春秋時期當是可信的,因為這樣一項有著遠古淵源的活動,不至于到西漢才突然出現(xiàn)。至于它的名稱,“秋千”或“千秋”,或許就是因為漢武帝時盛行和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而出現(xiàn)的。但不管怎么說,蕩秋千活動自西漢以來,因“秋千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后宮多秋千之樂”(唐高無際《漢武帝后庭秋千賦》序),被賦予了美好的含義,從此在宮廷、民間流行開來,并成為歷代最受女子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
唐、宋時,蕩秋千活動盛極一時。唐天寶年間(742-756年),“宮中到寒食節(jié),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開元天寶遺事》)。唐詩宋詞留下了許多吟詠女子蕩蹴秋千的美麗詩篇:“秋千爭次第,牽曳彩繩斜”(唐劉禹錫《同樂天和微之深春》);“花籠微月竹籠煙,百尺絲繩拂地懸。憶得雙文人靜后,潛教桃葉送秋千”(唐元稹《雜憶》);“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南宋李清照《點絳唇》);“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東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云偏”(南宋俞國寶《風入松》)……而唐代王建的《秋千詞》,更是細膩逼真地描繪了少年兒女比賽蕩秋千的動人情景:
長長絲繩紫復碧,裊裊橫枝高百尺。
少年兒女重秋千,盤巾結帶分兩邊。
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
下來立定重系衣,復畏斜風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貴,終賭鳴珰斗自起。
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
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元代女子沉迷于秋千活動,“上自宮苑,中至宰相,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為樂,女紅之事殆庶幾矣”(元熊自得《析津志》)。明、清時,秋千活動仍然流行不衰,“秋千一架名園里,人隔垂楊聽笑聲”(明瞿佑《清明即事》);“最是春閨識風景,翠翹紅袖蹴秋千”(清乾隆詩)。時至今日,秋千仍是中國延邊朝鮮族、云南阿昌族等少數(shù)民族歡度新春佳節(jié)時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
流傳了2000多年的秋千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植木為架,上系兩繩,下拴住橫板,人立于板上”,像鐘擺一樣來回擺蕩。這種最常見的秋千也有橫板離地高低之分,高架秋千的難度較大。又有“擔子秋”(也稱“二人秋”),即“豎長柱,設橫木于上,左右各坐一個,以互落互起而飛旋不?!?,類似蹺蹺板游戲。還有“車輪秋”,即“植大木于地,上安車輪狀圓輪,在呈輻射狀橫木上,系繩于下,以架坐板”,人坐板上,以腳蹬地使車輪旋轉,然后懸空轉動。比賽秋千時往往以蕩高為勝,誠如唐代王建詩中所寫,“回回”欲“與高樹齊”;也有比誰蕩的花樣多、難度大的。
風箏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墨子》),又有“墨子為木鳶……至能使木鳶飛”(《韓非子》)。這種以竹木制成、能迎風升空的“木鵲”“木鳶”,當為風箏的前身。至漢代,據(jù)傳韓信“制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宋高成《事物紀原》),這是紙鳶的出現(xiàn)。但有資料表明,放紙鳶在唐代以前并不是一種娛樂活動,而是一種軍事輔助手段。如前述韓信用于“量未央宮遠近”。又如據(jù)《南史·侯景傳》載,梁武帝時,侯景作亂,圍困京城。梁武帝為召集勤王部隊,曾將求援詔書綁在紙鳶上放出去。
放紙鳶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并流傳開來始自唐代,當時主要由兒童參與。唐采在《紙鳶賦》中有這樣的描繪:“飾素紙以成鳥,象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唐元稹《有鳥》詩云:“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奔堷S之始名風箏,至遲當在唐末。唐末高駢有《風箏》詩,云:“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边@“風箏”,有的人認為是在紙鳶上附有絲弦的弓形裝置,放飛時發(fā)出宛如箏的聲音,故名。至五代,又有人在紙鳶頭部安裝竹笛哨,“使風入竹,如鳴箏”(明陳沂《詢芻錄》)。從此,“紙鳶”這一名稱常由“風箏”所代替。然今日之風箏,其實大多是無聲的。
姚大梅詩意圖之牧童風箏圖 (清) 任熊 作
宋代放風箏的活動比唐代還盛行,不僅兒童參加,成人也參與其中,還出現(xiàn)專門制作風箏的手工作坊。且放飛時間從元宵就開始,這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百子戲春圖》中可以看出。宋代宰相寇準還有一首名為《紙鳶》的詩:“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p>
明、清時期,放風箏的活動更為普及,并多集中在清明節(jié)前后。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隨著放風箏活動的普及,還逐漸形成了北京、天津和山東濰坊三大風箏產(chǎn)地。
由于放風箏有強身健體的功用,且有技術的講究,自唐以來,一直受到歷朝歷代人們的喜愛,長盛不衰,直至今日。如今,放風箏已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民俗活動了,美國、日本、英國等國也已流行。1989年,在山東濰坊還成立了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風箏已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