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川
(重慶市銅梁區(qū)人民醫(yī)院 重慶 402560)
青光眼和白內障是世界上最為常見的兩種眼病,嚴重時可致盲,最可怕的是青光眼[1],它是世界公認的不能逆轉的致盲性疾病,而兩種眼病又能相互影響,所以在診斷時應該針對兩種眼病進行治療。雙切口超聲乳化+小梁切除術是如今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安全有效的方式,該手術不僅能有效的控制青光眼,利用超聲乳化技術也能使手術更加的安全方便。本文研究了45例常規(guī)切口超聲乳化+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手術的患者、45例實施雙切口超聲乳化+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手術的患者,對比兩組患者實行手術前、術后一周、術后一個月和術后三個月的視力、散光和術后并發(fā)癥,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7月—2017年9月診斷為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患者90例(96只眼),患者具體信息如下。
對照組:男∶女=19∶26;年齡:(61.26±3.45)歲;病程:(4.26±0.83)年。
觀察組:男∶女=21∶23;年齡:(62.31±2.86)歲;病程:(4.12±0.56)年。組間差異對比,P值>0.05。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的切口超聲乳化+小梁切除術,觀察組使用雙切口超聲乳化+小梁切除術,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手術前準備工作:術前使用降眼壓藥,口服常用的消炎藥,在局部使用雙氯芬酸鈉滴眼液。若有明顯結膜充血的患者再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緩解結膜充血。在術前半小時使用250ml 20%的甘露醇,前15min每隔5min使用美多麗散瞳一次。
手術方法[2]:球后注射3ml濃度2%的利多卡因,以穹窿部為基底,上方11∶0~1∶00做結膜瓣,用隧道刀在12點位角膜緣后3mm進行鞏膜板層分離到角膜緣里1mm,將其做成3mm×3mm的鞏膜瓣。在3∶00透明角膜緣里面行輔助穿刺口,用角膜刀切開角膜隧道進入前房,將黏彈跡注入,形成直徑為5mm的環(huán)形撕囊,待水分離后晶狀體之后用超聲乳化將其吸出,將皮質吸出,繼續(xù)把黏彈劑注入,在囊袋內植入人工晶體,再一次將黏彈劑吸出。在前房縮瞳注入卡米可林,切除大約2mm×2mm的小梁組織,進行虹膜根切,然后縫合切口,術眼包蓋,消毒處理。進行常規(guī)的術后護理。
術后處理:用復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雙氯芬酸鈉滴眼液等防止切口感染和炎癥的產(chǎn)生。術后跟蹤隨訪三個月,對視力、散光、角膜或者各種并發(fā)癥進行記錄和處理。
對術后、術后一周、術后一個月、術后三個月兩組患者的散光、視力和并發(fā)癥進行記錄對比。
文中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全部資料用SPSS20.0軟件處理,P<0.05表示對比數(shù)據(jù)有顯著差別。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裸眼視力比較:手術前兩者患者視力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一周對照組視力為0.38±0.14,觀察組視力為0.45±0.13,術后一個月對照組視力為0.41±0.13,觀察組視力為0.48±0.14,術后三個月對照組視力為0.56±0.11,觀察組視力為0.60±0.11。
兩組患者術前視力、散光對比差別不大,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一周、一個月以及三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視力高于對照組,散光低于對照組(P<0.05)。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的并發(fā)癥對比: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為3例(6.67%),低于對照組的7例(15.56%),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
表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散光比較(±s)
表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散光比較(±s)
組名n術前術后一周術后一個月術后三個月觀察組450.74±0.221.45±0.240.96±0.180.76±0.17對照組450.73±0.241.87±0.261.33±0.210.98±0.18 t-0.207.968.975.96 P-0.830.010.010.01
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眼科疾病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見,對于這類患者,治療要同時針對兩種疾病,避免二次疾病給患者帶來更多痛苦,所以雙切口超聲乳化+小梁切除術是最佳的治療方法[3]。這一手術方法的主要手段就是為了減小手術切口,減少角膜的散光,使視力得到最佳的恢復,同時也減少了炎癥的產(chǎn)生。雙切口超聲乳化+小梁切除術將以前需要分開實施的手術結合在一起,使兩種手術能同時進行,使治療變的方便快捷的同時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產(chǎn)生,減小了患者的經(jīng)濟和心理負擔,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概率。
綜上所述,雙切口超聲乳化+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術后患者視力、眼壓、術后并發(fā)癥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且手術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