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封面報道《文物回家》采寫過程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詹長法先生告訴我,文物返還方面,近些年意大利做了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譬如前幾年,意大利決定歸還1937年從埃塞俄比亞轉移的阿克蘇姆方尖碑,并同意負擔文物運輸、重新豎立和修復等高額費用。埃塞曾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如今的國家實力、外交能力也并不強大。意大利返還埃塞文物,絕非埃塞外交之勝利,而是意大利主動所為。
二戰(zhàn)以后,以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公約,以及締約國之間的雙邊條約,讓文物回歸有規(guī)則可循。改革開放后,中國參與其中并受益。但另一方面,遙想當年,1840年至1949年間流失的中國文物,無論非法走私出境,還是被強盜當做戰(zhàn)利品拿走,都遠沒有到可以回歸的時刻。
作為新興大國,中國確實開始主導制定文物返還領域國際性規(guī)則,討論并通過旨在促進文化財產保護與歸還為主題的《敦煌宣言》。2014年,在宣言感召下,德國將兩尊奧爾梅克文明木雕像歸還給墨西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分別向印度和尼泊爾歸還兩尊造像。
但這還遠遠不夠。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參與國進一步增多,希望在文物返還新的國際公約上,中國能發(fā)揮更大作用,成為更好規(guī)則的制定者。
(記者 ?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