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徐敏,你會被她安靜溫婉的美所吸引。正如同她的作品,一件件技藝精湛、美侖美奐的留青竹刻透露著創(chuàng)造者的藝術造詣和審美追求。徐敏的生活質(zhì)樸而恬淡,但作為常州留青竹刻傳承人,她又有著不凡的人生。
徐敏畢業(yè)于美術專業(yè)學校,擅長山水油畫。1995年,她嫁到常州東郊雕莊的范家時,自己也沒想到,未來她會與留青竹刻結(jié)下不解之緣。
徐敏的公公范遙青,是享譽中外的留青竹刻藝術家,1983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是留青竹刻江蘇省級非遺傳人,有“竹刻五杰”美譽。范遙青創(chuàng)作時,徐敏總饒有興趣地湊上去,仔細看他如何切邊,如何鏟底,如何創(chuàng)作,心中暗暗生了拜師學藝的想法。范遙青看出了她的心思,專門召開家庭會議討論此事。從此,徐敏拜范遙青為師,走上了留青竹刻之路。
學藝初期,徐敏認真刻苦,虛心向范遙青請教,細細揣摩各種刀技刻法,默默諳熟每一道流程,扎實練好各項基本功。
但凡學習,須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這又讓性格外向的徐敏無比掙扎。因此,學留青竹刻的頭三年,她始終在迷惘、糾結(jié)和矛盾中左右搖擺。她做了“逃兵”,外出當了兩年會計,雖然經(jīng)濟獨立了,人也自由了,但每當夜深人靜時,心中對留青竹刻的那份感情,猶如洪爐上的火星一樣火熱而明亮。徐敏選擇回歸學藝。
回歸的徐敏心無旁騖,專注于留青竹刻世界。為增加藝術修養(yǎng)和底蘊,2002年她只身來到上海的畫家村,成立徐敏藝術工作室,讓自己置身于一個藝術流派紛呈、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鍛煉和熏陶。
藝術是相通的。徐敏拜了名畫家陳一鳴學習刀畫,刀筆并用。為取真經(jīng),她遠赴刀畫發(fā)源地東北采風,將領悟到的心得運用到刀畫之中,技藝突飛猛進。在此期間,她的作品多以山水為題,氣勢磅礴,剛?cè)嵯酀瑲忭嶏w動,手法為畫壇罕見。作品《百年好合》《芙蓉花》等在上海、南京等地的藝術節(jié)獲大獎。
那些年,徐敏如饑似渴地學習。熱衷于刀畫創(chuàng)作的同時,她還堅持畫國畫、練書法、刻印章等,這些愛好不僅增加了她的藝術功底和修養(yǎng),也為提升留青竹刻的藝術水準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創(chuàng)作時,徐敏經(jīng)常和自己過不去。她說:“完成一件留青竹刻作品,總是要經(jīng)過數(shù)次的修改打磨,才取得‘芙蓉出水’的藝術成就?!币虼怂磕曛荒芡瓿扇寮髌?。
徐敏認為,以前的留青竹刻藝術水準很高,作為傳承人更要精益求精,才能創(chuàng)作出能夠傳世的作品。
浸潤于留青竹刻二十多年,徐敏對其工藝流程熟稔于心。要雕刻一件能收藏百年的作品,無論是選材、材料處理、創(chuàng)稿,還是雕刻、鏟底以及畫面再創(chuàng)作,每道步驟都必須嚴謹,不能投機取巧。
在毛竹挑選的環(huán)節(jié),便可謂萬里挑一。首先,采竹必須在冬至后,因為這時段的竹子質(zhì)地內(nèi)斂緊密,不易被蟲蛀。其次,選擇去閉塞荒僻的深山采竹,那里有原生態(tài)的野外竹。再者,要挑選3~6年竹齡的背陰竹,直徑越大越好,節(jié)距越長越佳,尤其對“顏值”的要求極高,表面沒有蟲斑,光滑潔凈。
采竹時,寒意凌厲的冬日,徐敏走在崎嶇逼仄的山路上,萬籟俱寂,只聽到自己的喘息聲。雖說漫山遍野都是竹子,但有時翻越幾座山也難得佳竹,正灰心喪氣時,突然看到一棵夢寐以求的竹子,立刻兩眼發(fā)亮,辛苦爬山的疲憊頓時煙消云散。
對千挑萬選出來的竹子,她雇人小心翼翼砍短,然后用毛毯包裹好,背下山,并在24小時內(nèi)架鍋燒水煮竹,把竹子表面的浮油拭去,然后運回家中暴曬。最后經(jīng)沸水煎煮,竹子顏色由青變成淡黃,放在陰涼通風處風干三年,給竹子一個定型過程,其后再淘汰一批。
每一次雕刻都是對刻者思想內(nèi)涵、文化修養(yǎng)及綜合素質(zhì)的檢驗。徐敏說,作品達到精氣神的完美統(tǒng)一,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遇到瓶頸難以突破時,內(nèi)心非常痛苦,而一旦跨越了,將是質(zhì)的飛躍。
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歷練,徐敏的作品剛?cè)岵瑲忭嵣鷦?,有細膩和委婉,又有難得的大氣和俊朗?,F(xiàn)在,她是中國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第一批入選了市級留青竹刻非遺傳人。
2012年,留青竹刻受邀去法國巴黎盧浮宮參加世界非遺展時,徐敏的一鉤斜月、一庭秋露、一枝清荷,讓外國人贊不絕口。一名德國客商從北京飛到常州許以重金,希望徐敏批量創(chuàng)作留青竹刻商品,但被徐敏回絕。
徐敏說,常州留青竹刻是凝聚藝術家心血的作品,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商品,一味地粗制濫造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會毀掉常州留青竹刻在國際國內(nèi)的聲譽和地位。甘守清貧,追求藝術價值是常州留青竹刻傳承人的底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近些年,在常州創(chuàng)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大背景下,雕莊街道出資為徐敏建立了留青竹刻傳習所——剔筠軒。為更好地傳承留青竹刻,徐敏對慕名上門的學員免費教學。她還義務擔任常州多所小學的藝術教育輔導員,讓留青竹刻成為特色教程。
徐敏說,做任何事業(yè)都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尤其對手藝人來說,急功近利是大忌。如今,留青竹刻二十余載的深情陪伴,已在潛移默化中把性格外向的徐敏雕磨成一個安靜平和的人。留青竹刻于她,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優(yōu)雅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