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守興,祝明浩 ,修可鵬
(1.青島市即墨區(qū)田橫衛(wèi)生院,山東青島 266211;2.青島市即墨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200;3.青島市即墨區(qū)豐城衛(wèi)生院,山東青島 266200)
在祖國醫(yī)學中,中風又被記載為“偏風”“偏枯”,在臨床治療中,醫(yī)務人員可采用針灸治療方法,使患者不良癥狀得到有效緩解,這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水平的提升十分有利,以2016年5月—2017年5月間為研究時段,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試驗將對該院收治的120例中風患者進行研究,按臨床治療方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采用常規(guī)方法治療,觀察組中40例為男性,20例為女性,采用針灸治療方法,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采用降血壓、降血糖、抗血小板凝聚等西醫(yī)治療,采用80 mg奧扎格雷鈉+250 mL0.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1次/d。
觀察組患者行針灸治療,詳情如下。
選取患者印堂、百會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在臨床治療中采用平刺方式,其深度控制在0.5~1.2寸,長度控制在0.8~1.2寸,并對患者手三里、三陰交、足三里、氣海、太溪穴直刺。當針灸結束后,還應給予患者采用補陽還五湯,藥方組成:紅花、地龍各8 g、黃芪50 g、川芎、當歸、桃仁、赤芍各50 g。
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如若患者基本癥狀改善則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改善為無效。
實驗數(shù)據(jù)以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具體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n(%)]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滿意度,具體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滿意度[n(%)]
表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與神經(jīng)功能評分[(±s),分]
表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與神經(jīng)功能評分[(±s),分]
組別F u g l-M e y r r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M A 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M I H S 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 0)對照組(n=6 0)t值P值6 1.8 5±1 0.0 2 6 1.5 2±1 0.3 8 0.1 7 7 1 0.8 5 9 7 8 7.5 2±1 1.6 9 7 6.2 0±1 3.0 2 5.0 1 1 1 0.0 0 0 1 2 2.3 0±6.2 7 2 2.6 8±5.9 5 0.3 4 0 5 0.7 3 4 1 3 3.9 8±6.2 7 2 5.0 1±5.3 7 9.5 4 8 9 0.0 0 2 0 8.1 9±2.6 6 8.2 0±2.3 5 0.0 2 1 8 0.9 9 8 6 4.1 8±3.2 5 7.5 5±2.3 1 6.5 4 6 7 0.0 0 0 1
表4 兩組護理前后臨床指標、SDS、SAS評分情況對比(±s)
表4 兩組護理前后臨床指標、SDS、SAS評分情況對比(±s)
組別S D S(分)護理前 護理后S A S(分)護理前 護理后舒張壓(m m H g)護理前 護理后收縮壓(m m H g)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6 0)觀察組(n=6 0)5 3.9 2±6.8 7 5 3.4 7±5.8 3 5 1.6 6±6.3 8 4 7.1 9±3.6 2 5 3.8 6±6.7 8 5 3.1 7±6.1 6 5 1.3 8±7.6 3 4 5.5 6±5.2 4 9 6.6 7±7.8 6 9 5.2 9±8.2 2 9 2.1 8±6.9 6 8 2.4 6±5.3 6 1 5 7.3 6±1 1.3 6 1 5 7.6 9±1 1.3 3 1 4 6.6 8±1 1.9 3 1 3 7.6 6±1 1.3 2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與神經(jīng)功能評分比較,見表3。
對兩組護理前后臨床指標、SDS、SAS評分情況比較,見表4。
中風多發(fā)于老年患者,又被稱為卒中,祖國醫(yī)學認為中風是由氣血逆亂導致,患者患病后會出現(xiàn)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對患者下肢功能的發(fā)揮帶來阻礙。據(jù)此在中風患者治療時,醫(yī)務人員應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西藥治療、中醫(yī)治療。
在該次研究中分別對兩組患者采用了不同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在針灸治療基礎上采用了補陽還五湯,可發(fā)揮出活血化瘀作用。在補陽還五湯中赤芍、黃芪、桃仁作為重要的藥方組成部分,其中赤芍、桃仁、紅花可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當歸可活血通絡,黃芪可使患者血液循環(huán)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者免疫力。將所有藥材聯(lián)合應用起來可使患者不良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在臨床治療中針灸治療可起到良好的效果,為達到疏通氣血效果,醫(yī)務人員應合理選擇患者的主穴、副穴位,針刺人中、委中、內(nèi)關可恢復患受損的神經(jīng)細胞,對陰陽調(diào)節(jié)起到有效作用。
經(jīng)臨床治療后,患者不良癥狀均會得到改善,當患者有一定體力時應對其進行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病情恢復情況組織康復訓練活動,通過這一手段可使患者的肢體協(xié)調(diào)性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的肢體能力??祻陀柧殐?nèi)容包括坐起訓練、翻床訓練,如若患者可適應訓練強度,便可適當增加難度。當上述訓練結束后,便可指導患者開展行走訓練、站立訓練以及抬手訓練,通過一系列訓練活動可提高患者恢復水平。最后護理人員還應組織運動較大的康復活動,例如:彎腰、散步等活動,在護理人員及其家屬陪同情況下,每天保持30 min的運動時間,沒十分鐘休息一次,每次休息5 min,然后根據(jù)患者的肢體恢復能力情況再適當?shù)丶恿?。為了提高康復護理管理效果,醫(yī)院還應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緩解,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為外科護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對兩組患者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對照組中顯效為30例,占比50.00%、有效患者15例,占比25.00%、無效患者15例,占比25.00%,治療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中顯效患者40例,占比66.67%、有效患者19例,占比31.67%、無效僅1例,占比1.67%,治療有效率為98.33%,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上述數(shù)據(jù)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風患者中采用針灸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可使患者治療效果得到提升,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水平,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