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梅,沈華偉,沈華榮,孫鐵成
(1.江蘇省徐州市張集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徐州 221114;2.福建省畜牧總站,福建福州 350002;3.江蘇維維農牧責任有限公司,江蘇徐州 221114)
飼料生產(chǎn)過程中,通過調節(jié)工藝可以提高飼料消化率和生長效率,其中制粒一直被認為可以提高動物飼料利用率。原料的熟化膨脹是物料制粒的前步驟,可以提高原料的物理質量,降低制粒過程能量的消耗(Vande和 De,1998)。雖然這些處理可能在動物的生長性能方面有益處,但它們也涉及能源和設備成本。因此,飼料制造商必須考慮技術處理的成本和預期性能效益之間的關系。將飼料原料細粉可以提高動物的生長性能,但同樣也增加了胃潰瘍的風險(Millet等,2012)。胃潰瘍出血導致的死亡率給豬場帶來嚴重經(jīng)濟損失。通過工藝處理可以改變飼料結構,其中制粒和破碎可以降低日糧粒徑(Wolf等,2010),可能降低胃潰瘍風險。Haesebrouck等(2009)報道指出,仔豬胃潰瘍與感染鏈球菌有關,有60%~80%的豬只屠宰時會發(fā)現(xiàn)這種細菌。目前關于飼料形態(tài)對豬感染鏈球菌是否有影響的報道較少,其中Millet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原料采用粗粉可以降低鏈球菌感染。因此,本試驗采用膨化、破碎和粉料3種形式飼喂斷奶后的仔豬,一直持續(xù)到出欄,研究其對豬生長性能和胃黏膜完整性的影響。
1.1 試驗動物與飼養(yǎng)管理 試驗選擇28 d斷奶的仔豬 240頭 [平均體重為(8.4±0.75)kg],采用完全隨機設計,隨機分為3組,每組4個重復,每個重復20頭豬。試驗分為5~9 w,10~15 w和16 w~出欄3個階段,各階段飼料的形態(tài)分別是粉料、膨化料和破碎料,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試驗開始前進行1周的預飼。仔豬階段,每個重復仔豬飼養(yǎng)空間為0.3 m2,轉入使溫度為28℃,之后將降至22℃。9 w后仔豬轉入培育舍,所有豬只維持在原重復中,生長豬飼養(yǎng)空間為1.25 m2,溫度控制在18~20℃。
1.2 測定項目
1.2.1 飼料特征 所有飼料均采集200 g用于常規(guī)養(yǎng)分分析。采用濕篩法對顆粒粒度分布進行二次測定,即將50 g的飼料放在燒杯中,加入30℃水1000 mL。30 min后攪拌混合物,再隔30 min后將料/水懸浮液沉積在篩頂部,用10 mL冷凝水洗滌,65℃烘干過夜,過篩稱重。參考Licitra等(1996)研究方法測定酸性洗滌不溶氮含量。
1.2.2 生長性能 所有的豬都在每個試驗開始和結束時稱重,記錄每個重復的飼料消耗量,并計算每個喂養(yǎng)階段日均飼料攝入量、平均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
1.2.3 糞表觀消化率 在生長階段,飼料中加入1%膨潤土(酸不溶性灰分的來源),作為難消化的標記物,參考McCarthy等(1974)的研究方法,分析糞干物質和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
1.2.4 胃黏膜完整性和鏈球菌含量 參考Hessing等(1992)的研究方法測定胃潰瘍指數(shù),用于評判胃黏膜完整性。黏膜鏈球菌含量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法進行分析,引物和PCR程序參考Vermote等(2011)的研究方法。
1.3 統(tǒng)計分析 試驗結果采用SAS(9.0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其中3種不同飼料形態(tài)作為主因素。時間和飼料形態(tài)對生長性能的交互作用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組間差異用Du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
表1 各階段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在第一階段仔豬發(fā)生腹瀉后,連續(xù)2 d肌肉注射恩氟沙星75 mg,主要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造成粉料組死亡3頭組,膨化組死亡3頭,破碎料組死亡1頭。
由表2可知,破碎料組飼料顆粒平均直徑最低,而分離組最高。此外,我們也測定了各組日糧的酸不溶氮含量(數(shù)據(jù)未列出),其中5~9 w粉料、膨化料和破碎料酸不溶氮分別為2.54、2.85和1.62 g/100 g氮,10~15 w粉料、膨化料和破碎料酸不溶氮分別為3.30、2.70和2.65 g/100 g氮,16 w~出欄粉料、膨化料和破碎料酸不溶氮分別為4.70.3.50和3.90 g/100 g氮。
由表3可知,飼料結構顯著影響試驗全期日采食量和料比(P<0.05),其中破碎料組顯著降低了料比(P<0.05),而粉料組較其他兩組顯著提高了日采食量(P<0.05),但對全期日增重無顯著影響(P>0.05)。飼料結構對日增重的影響隨時間增加而顯著變化(P<0.05)。粉料組較膨化料組顯著提高了15 w仔豬的體重(P<0.05),顯著降低了10~15 w仔豬的采食量(P<0.05)。與粉料組相比,膨化料和破碎料組顯著降低了16 w~出欄仔豬的料比(P<0.05)。
表2 各階段日糧飼料顆粒分布 g/kg
表3 不同飼料結構對生長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粉料組較膨化料和破碎料組顯著降低了仔豬糞中干物質含量(P<0.05),分別為246 g/kg,272 g/kg和265 g/kg。由表4可知,飼料結構對仔豬糞干物質和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無顯著影響(P>0.05)。飼料結構顯著影響仔豬胃潰瘍仔豬(P< 0.05),其中粉料組最低(P< 0.05),破碎料組最高(P<0.05)。破碎料組較膨化料和粉料組顯著提高了胃黏膜鏈球菌含量(P<0.05),而膨化料組較粉料組顯著提高了胃黏膜鏈球菌含量(P< 0.05)。
表4 不同飼料結構對腸道絨毛完整性和鏈球菌含量的影響
本試驗旨在探討飼料形態(tài),即粉料、膨化料和破碎料對豬鏈球菌感染、胃黏膜完整性和生長性能的影響。雖然所有成分組成都相似,但應考慮到某些成分或添加劑在熱處理時的反應可能不同,從而導致飼料成品的營養(yǎng)成分有差異。試驗中采食量的記錄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粉料容易造成飼料浪費,這與試驗結果料比升高一致。然而,保育和生長早期粉料組日增重提高,這與粉料浪費多存在差異(O’Doherty等,2001)。其次,仔豬斷奶后前一周均采食粉料形式的代乳料,但試驗開始時膨化和破碎料組更換了飼料,而粉料組未改變飼料形態(tài)。Lecuelle等(2010)研究發(fā)現(xiàn),飼料形態(tài)改變后,火雞采食量降低。本試驗第5周~出欄也有相同的結果。因此,膨化和破碎料對采食量有降低影響,這與O’Doherty等(2001)的研究結果一致。研究表明,飼料顆粒大小影響豬的食欲,顆粒越小,仔豬采食量越少,飼料轉化率越高(Healy,1994)。最后,由于采食量和日糧能量濃度有相關性,日糧能量利用率提高也會使采食量降低。
本試驗在10~15 w的生長期測定糞便表觀消化率。在這一階段,不同處理組的糞便干物質或蛋白質表觀消化率沒有差異,同時不同組間的飼料轉化率也無顯著差異。因此,很難將消化率結果與保育和生長階段飼料轉化率提高聯(lián)系起來。本試驗采用標記法測定了干物質和蛋白質的糞便表觀消化率,對豬回腸消化率的研究更能準確的預測真正消化率。Wondra等(1995)研究發(fā)現(xiàn),回腸或糞養(yǎng)分表觀消化率升高會改善料肉比,如通過工藝來提高改變日糧的結構,使營養(yǎng)物質更容易與消化酶接觸。從16 w~屠宰,膨化組和破碎組采食量提高,但料比顯著降低。Wondra等(1995)用分級儀評估得出,飼料工藝處理對肌肉或脂肪厚度無顯著影響,這表明不同飼料中蛋白質的質量不受工藝流程的影響,計算出的氨基酸供給量是相同的,本試驗通過分析酸不溶氮含量也證實了這一點,得到的結果遠低于10 g/100 gN這個閾值,因此,蛋白質的熱損傷可以忽略不計。然而,酸不溶氮是平均飼料豬蛋白質質量的一個相當粗略的參數(shù),而飼料轉化率可能是一種更好的指標,因為這可以說明工藝處理對日糧養(yǎng)分含量沒有負面影響(Chae等,1997)。
本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濕篩法測定的粉料平均粒徑高于膨化料和破碎料,這與Wolf等(2010)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也解釋了在膨化料和破碎料組胃潰瘍指數(shù)升高的原因。Mobeler等(2010)研究發(fā)現(xiàn),原料細粉和制粒使黏度降低,黏液分泌增加,但他認為pH可能不是胃潰瘍發(fā)生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粉料組潰瘍指數(shù)最低,破碎料組最高,破碎料組較膨化料和粉料組顯著提高胃黏膜鏈球菌含量,而膨化料組較粉料組顯著提高了胃黏膜鏈球菌含量。目前還尚不清楚飼料結構對胃黏膜鏈球菌含量影響的具體原因,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胃黏膜的損失。
綜上所述,膨化料可以提高生長肥育豬的飼料效率,但對胃黏膜完整性有負面影響,增加豬胃黏膜鏈球菌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