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勃|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真正帶來的改變,是把外面的世界拽到孩子近前,鋪開了、放大了給他們看,讓他們看到別樣的活法、別樣的青春、別樣的人生,讓他們生發(fā)闖蕩世界、出去看看的欲念,讓他們有勇氣走出大山、擁抱未來。這比考上清華北大,比考了多少分,都重要百倍。
姜建強|作家
衣櫥是滿的,但總是抱怨沒有衣服穿。書櫥是滿的,但總是抱怨沒有書看。這樣來看,極簡的生活并不僅僅是養(yǎng)成舍去多余的習慣,更多的時候是讓人重新看待自己所擁有的,并從中得到更多。對日本人來說,極簡生出的是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自律性,包容性和可控性。它的存在意義與價值遠勝于擁有物本身。它教你學會如何最小限度地從一個勺子到一間住宅,融入對生活的理解。
張豐|媒體人
正是在“自我保障”的意義上,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都市人的所謂“中年危機”。真正的危機,必然是這種職業(yè)上的中斷,因為沒有人為你負責,你必須獨自承受命運。建立在職業(yè)上的存在感,是都市人自我認同的核心。除了經濟上切切實實的困難(房貸還有個人要繳納的各種保險)外,被裁員也是對人生的否定。
鄭淵潔|作家
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shù)?。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于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黑爪|業(yè)余寫作者
生活是我們自己的體驗,通過在時間軸上去做、去感覺、去思考來實現(xiàn),我們真正所需的稀缺資源,只有時間。在年年歲歲里,是體驗的內容,決定了生活的質量,決定了這個“人間”是不是“值得”。我們所做的一切,目標都脫不開一個,為了體驗快樂。我們并不真正想要財富、健康、名望等這一切,我們想要這些東西,只是因為,希望它們能帶給我們快樂;而當我們追求快樂時,卻從不指望它給我們帶來別的,我們想要得到的,就是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