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闖,韋明飛,莫德林,陳建偉,王永江,劉小紅,陽林芳,曾檢華*
(1. 廣東壹號地方豬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壹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湛江 524000;2.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廣州 510275)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豬肉消費市場也在發(fā)生著重要變革,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升級,從之前的“有肉吃、瘦肉多”已逐漸向優(yōu)質豬肉、品牌豬肉等方向轉變。近年來,品牌化程度高的黑豬肉價格一直維持高位,均價是白豬肉的2~3倍,且受“豬周期”影響極小。因此,開發(fā)利用中國地方種豬資源,生產優(yōu)質豬肉,進而獲取市場份額與品牌溢價,成為畜牧企業(yè)爭相投入地方豬種研發(fā)的主要原因。
廣東小耳花豬屬于華南型豬種,廣泛分布于茂名、湛江等區(qū)域,具有頭短、耳短、頸短、身短和腳短(稱為“五短”)的體型特征,并以皮薄肉嫩,味道鮮美、風味獨特著稱,是廣受好評的烹飪食材[1-2]。巴克夏豬是由英國本地豬與中國華南豬、羅馬豬等雜交后,經長期選育而成,具有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肉品質優(yōu)良等特點[3]。本研究旨在利用巴克夏公豬與廣東小耳花豬母豬進行二元雜交,對雜交后代(巴花豬)開展生長性狀、屠宰后胴體及肉品質測定和性能分析,為廣東小耳花豬的雜交利用提供依據。
1.1 實驗動物及飼養(yǎng) 隨機挑選4頭巴克夏公豬、30頭廣東小耳花豬經產母豬進行配種。仔豬初生時進行耳缺標記和稱重,28日齡斷奶后集中轉入保育舍飼養(yǎng);隨機挑選78頭健康、大小均勻的巴花保育豬(巴克夏豬♂×廣東小耳花豬♀)進行育肥;達上市體重(120 kg左右)時,隨機挑選10頭巴花育肥豬進行屠宰測定和肉品質測定。實驗均在廣東某養(yǎng)殖企業(yè)開展。
1.2 基礎日糧組成 基礎日糧參照《豬飼養(yǎng)標準》(NY/T 65—2004) 推薦的豬營養(yǎng)需求,采用傳統(tǒng)的玉米-豆粕型日糧,基礎日糧的營養(yǎng)成分見表1。
1.3 測定指標與方法 本研究重點開展繁殖性狀、生長性狀、胴體及肉品質性狀的測定。繁殖性狀主要包括總產仔數、產活仔數、產健仔數、初生窩重等指標。育肥豬群每隔15 d,早上空腹稱重1次,采集個體日均耗料量,并計算豬群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階段增重和階段耗料增重比。按照《豬肌肉品質測定技術規(guī)范》(NY/T 821—2004)測定肌肉品質,按照《瘦肉型豬胴體性狀測定技術規(guī)范》(NY/T 825—2004)測定胴體性狀,在場內完成測定,主要進行屠宰率、瘦肉率、pH45min、眼肌面積、肉色、大理石紋、肌內脂肪含量等指標的測定。
表1 基礎日糧的營養(yǎng)成分
1.4 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基礎數據經過 Excel 軟件處理后,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描述性統(tǒng)計和生長曲線擬合分析[4-5],數據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生長曲線模型見表2。
表2 生長曲線模型
2.1 廣東小耳花豬不同繁育組合的繁殖性能 由表3可見,相同時間段分娩、胎次分布相同的巴×花豬和純種廣東小耳花豬的總產仔數、產活仔數和產健仔數差異不顯著(P>0.05),巴×花豬的平均初生窩重顯著顯著高于純種廣東小耳花豬(P<0.05),二者的平均初生重差異極顯著(P<0.01),可見,巴×花仔豬表現出一定雜種優(yōu)勢。
2.2 雜交組合的毛色與體型外貌 由圖1可見,廣東小耳花豬毛色表現為“黑白花”,巴克夏豬毛色表現為“六白”。巴花豬體型中等、結構勻稱、體質較細致,頭部清秀、耳中等大小向前平伸、背腰微凹、腹部較大、四肢粗壯,被毛以四肢白為主,部分胸腹部帶有程度不一的白毛,四肢白的比例占比100%(328/328),胸腹部白占比84.46%(277/328)。
圖1 雜交組合圖
2.3 巴花豬育肥階段的生長性能 由表4可知,24.65~115.97 kg階段巴花豬的平均日增重667 g,平均耗料增重比為3.35,同批次廣東小耳花豬日增重288 g。由表5可知,3種模型的擬合度都較高,擬合度達到0.99以上,其中Logistic模型預測生長拐點為“196.76 d、84.95 kg”,Compertz模型預測生長拐點為“222.32 d,98.84 kg”,Bertanlanffy模型預測生長拐點為“245.52 d,124.11kg”,巴花豬的曲線擬合曲線如圖2所示。
表4 巴花豬育肥階段的生長性能
表5 巴花豬的生長曲線擬合結果
表3 廣東小耳花豬不同繁育組合的繁殖性能對比
圖2 巴花豬的生長曲線擬合圖
2.3 巴花豬的胴體及肉品質性狀 如表6所示,巴花豬的平均體重達到120.22 kg,屠宰率為75.91%,瘦肉率為43.12%,骨率為6.87%,平均背膘厚為47.42 mm。
如表7所示,巴花豬肌肉pH45min處于正常范圍(5.9~6.5);肌內脂肪含量為4.27%,剪切力為37.35 N,肉色為5.58分,大理石紋為2.90分。
3.1 廣東小耳花豬的繁殖性狀 繁殖力高低直接影響著雜交利用中母系豬的選擇。經產巴克夏豬的繁殖力較低(總產仔數9.15頭)[3],而經產廣東小耳花豬的繁殖力較高(總產仔數12.13頭)[6]。本研究中,30窩經產廣東小耳花豬雜交后的總產仔數為11.47頭,低于67窩純種經產廣東小耳花豬的11.78頭。繁殖力作為低遺傳力性狀,通過常規(guī)育種手段進行選育的遺傳進展較慢,因此,在廣東小耳花豬的雜交利用方案中,直接選擇繁殖力優(yōu)異的廣東小耳花豬作為母本,是保證雜交組合繁殖性能優(yōu)異的有效手段。
3.2 巴花豬的毛色性狀 巴克夏豬的毛色特征是“六白”,廣東小耳花豬的毛色特征是“黑白花,除頭、耳、背、腰、臀為黑色外,其余部位為白色”,二者雜交后,巴花豬的毛色整體表現為黑色,但四肢和胸腹部會有部分白色,并未表現出花斑、黃毛等,毛色整體均一性較強。毛色擴展基因(E)位點由黑色素皮質激素受體基因(MC1R)決定,該位點上有多個不同基因型,其中Ed決定顯性黑色,E決定黑色,Ep決定多米諾黑斑和黑帶六白,e決定紅色,其顯性順序是Ed>E>Ep>e,巴克夏在該位點基因型是EpEp[7],與廣東小耳花豬二者雜交的仔豬表現為整體黑色,由于毛色表型是受多基因控制,雜交仔豬的四肢均出現程度不一的白毛,表明其他基因位點也在發(fā)揮著作用,值得后續(xù)研究。
3.3 巴花豬育肥期的生長性狀 育肥豬的生長性能除飼養(yǎng)管理因素影響外,受父本影響較大。本研究表明,巴花豬育肥階段平均日增重為667 g,耗料增重比為3.35;3個常用生長曲線模型的擬合度都達到0.99以上,Bertanlanffy擬合效果最好,與現場測定值曲線的重合度也最高,且預測的生長拐點日齡為245.52 d,預測的生長拐點體重為124.11 kg,這與本實驗所在企業(yè)探索出的最佳屠宰日齡和體重吻合;Logistic和Compertz模型擬合曲線低于實際測定值曲線,因此,利用Bertanlanffy模型指導生產管理和確定最佳屠宰體重非常有意義。據報道,廣東小耳花豬育肥階段日增重為260 g[8];巴克夏豬的育肥階段校正日增重為824.96 g,平均耗料增重比為2.71[3],杜洛克豬的耗料增重比是2.87[9],巴克夏優(yōu)秀的生長性能通過雜交組合可有效傳遞到巴花雜種豬。本實驗中,通過平均初生重也可以看出巴花豬的雜種優(yōu)勢(巴花豬初生重為1.42 kg,廣東小耳花豬初生重為0.66 kg),可知利用巴克夏公豬改善廣東小耳花豬生長性能低、飼料轉化率低的情況,進而提高經濟收益。
3.4 巴花育肥豬的胴體及肉品質性狀 前人研究表明,巴花育肥豬120 kg體重的瘦肉率為43.12%,巴克夏豬95 kg體重的瘦肉率是62.41%,杜洛克豬97 kg體重的瘦肉率是65.49%,廣東小耳花豬的瘦肉率是30.97%,巴花育肥豬的瘦肉率低于巴克夏豬、杜洛克、長白豬等瘦肉性豬種,但高于廣東小耳花豬等地方豬種,表現出明顯的巴×花組合雜種優(yōu)勢[3,8-9]。本實驗中巴花育肥豬的平均背膘厚為47.42 mm,巴克夏豬的平均背膘厚是24.33 mm[3],廣東小耳花豬的平均背膘厚是33.34 mm[8],表明廣東小耳花豬母本的脂肪沉積能力強于父本巴克夏豬,且在巴花育肥豬上體現較高的沉積脂肪能力。正常豬肉的在屠宰后45 min內pH45min>5.8,巴花育肥豬的pH45min是6.37,在正常范圍之內。在巴克夏×湘村黑豬的雜交實驗中,對其雜交后代進行屠宰測定,結果未出現PSE和DFD肉[10],本實驗在屠宰測定過程中,也未出現PSE和DFD肉的情況,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地方豬抗逆性強和肉品質優(yōu)良的特點。肌內脂肪是沉積在肌肉內肌纖維間與肌束間的脂肪,對肌肉嫩度、色澤和風味均有重要影響,其含量高低主要與品種相關,也與飼養(yǎng)周期存在一定關系。本實驗中巴花育肥豬的肌內脂肪含量是4.27%,高于巴克夏豬(3.29 %),但低于廣東小耳花豬肌內脂肪含量(5.38 %)[3,8,11],本實驗中測定的巴花育肥豬肌內脂肪含量算是優(yōu)良肉質中較為理想的水平。剪切力是衡量肌肉嫩度的數據指標,是指測試儀器的刀具切斷被測肉樣時所用的力,值越小,表示肌肉越嫩,口感越好。本實驗測定巴花育肥豬的剪切力是37.35 N,巴克夏豬的剪切力是60.04 N[3],相較來說,雜種后代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母本肌肉細嫩的優(yōu)勢。此外,對比本研究數據與張潔等[11]、郭建鳳等[11]的研究數據發(fā)現,巴花豬的大理石紋、肌內脂肪含量低于杜花豬,這與巴克夏豬肌內脂肪含量高于杜洛克豬有所矛盾,可能與杜花豬屠宰體重高于巴花豬、巴克夏豬自身含有華南型地方豬血統(tǒng)有關,導致其在肉品質上的雜交優(yōu)勢低于杜洛克豬。
表6 巴花豬胴體性狀數據
表7 巴花豬肉品質性狀數據
在巴×玉豬、巴×民豬、杜×陸豬、杜×花豬、巴×湘豬、杜×長×花豬等的雜交研究中,均表明巴克夏、杜洛克、長白豬等瘦肉型豬與地方豬具有良好的配合力[2,8,12-15],是畜牧企業(yè)生產優(yōu)質豬肉的幾種常見選擇。巴花二元雜育肥豬毛色整體為黑色,體型高大,肩部和臀部寬大,背腰微凹,生長速度快,瘦肉率提升明顯,肌內脂肪含量高,肌肉細嫩,肉色觀感好,改變了廣東小耳花豬后代體型短、肥,腹部下垂、四肢矮短、生長速度慢、瘦肉率低等不足,既能利用巴克夏公豬優(yōu)秀的生長性能,又可以利用廣東小耳花豬母豬較高的繁殖力,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廣東小耳花豬雜交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