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昂
現在我們知道,不論是什么物質,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元素組成的,我們甚至可以對照元素周期表,去了解我們不怎么熟悉的元素的性質??梢哉f,元素周期表為我們學習化學與了解物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事實上,從元素周期表誕生之初至今,也發(fā)生了頗多趣事。
早在公元前,智慧的先賢們就對世界的組成產生過思考。古希臘人認為,世界是由“水火土氣”四大元素組成的。而中國古時候也有五行之說,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相生相克、對立統一,共同形成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這樣的說法當然不全面,但也算不上是錯的,至少到了如今我們都知道,世界確實是由基本的物質組成的,而這些基本物質,便是我們從大自然中提取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元素。
這些元素以一定規(guī)律排列形成的“元素周期表”,其實沒那么簡單。
眾所周知,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fā)布的。但事實上,在門捷列夫之前,早有科學家對元素的周期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那便是英國分析化學家兼工業(yè)化學家,紐蘭茲。
1865年,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61種元素按照原子量的遞增進行了排序,他發(fā)現每隔七種元素便會出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就如同音樂中的音階。因此,他把這個規(guī)律稱為“元素八音律”??上难芯恐共接诖?,并且他的想法并未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
1869年,當已知的化學元素數量從61增加到63的時候,為了創(chuàng)作名著《化學原理》而對元素規(guī)律進行研究的門捷列夫同樣發(fā)現了這個規(guī)律。但是妙就妙在,門捷列夫是個勤于動手的好孩子,他發(fā)現了規(guī)律之后,為了方便研究,立刻按照所得結果制成了一張簡易的表格,這便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在門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膽地為尚待發(fā)現的元素留出空位,并對它們的性質做出了種種預言,并在后來的研究中不斷對其進行增益。于是,隨著新元素的不斷發(fā)現,元素周期表不斷更新,最終形成了我們教科書中的……
不,還差一步,那就是一
翻譯!
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學東漸,不少國人亦對化學產生了興趣,要學習化學,自然少不了元素周期表。
但是1896年,清末科學家徐壽在引進元素周期表的時候,卻遇到了問題——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俄文的,但是中國并沒有相應的漢語來對應表格中所有的俄文詞匯。徐壽最初的想法是,既然找不到對應的漢語,那便采用同音字,并用偏旁部首代表這個元素的常態(tài),這樣一來,至少在發(fā)音上能與世界的節(jié)奏保持一致,又能體現其性質。
但是問題又來了——那是一個連阿拉伯數字都尚未在中國普及的年代,要想找到偏旁與讀音都合乎心意的漢字,實在是太難了。徐壽真是嗚呼哀哉,恨不得做個再世倉頡,自己動手造字。
這個時候,好巧不巧,他突然發(fā)現了明代皇室族譜!這時候就有必要介紹一下明代皇室了。
《明史》諸王世表開頭說,“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復,乃于東宮、親王世襲,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性靖江王不拘。”
即便如此,由于明朝宗室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到了明朝中后期,正常按照五行為宗室命名的做法已經無法實現了。于是,不愿意與他人重名的老主人家開始瘋狂使用生僻字,甚至——自己造字。
要不怎么說天無絕人之路呢!徐壽簡直喜極而泣。
我們幾乎可以想象,百來年前,徐壽血貫瞳仁地翻著老朱家的族譜,從中摳出鉻、鐵、銅、鈮、鈦、釩等生僻字,再一個一個填進元素周期表中。于是,我們沿用至今的漢字元素周期表就這么誕生了。
嗚呼,如今我們能這么便利地學好化學元素,真應該感謝如同倉頡再世的老朱家。
當然,更要感謝孜孜不倦的徐壽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