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媽
1
最近,看了幾集《親愛的客?!?,意外地被一句話戳了心。那一集,是大家一起聊起父母,20歲的演員王鶴棣談起自己的媽媽。他說以前在自己的心目中,媽媽是特別強大的人,無論什么事找她,她都可以解決得很好很完美。
但是這兩年,他突然發(fā)現(xiàn),其實媽媽并不是那么強大完美的人。來北京后,因為普通話說得不好,媽媽在外面幾乎不敢跟別人講話。
王鶴棣說:“小時候是媽媽鼓勵自己多跟別人講話聊天,而現(xiàn)在,變成自己要告訴媽媽別怕?!?/p>
這是每個人成長中的殘酷一刻。那一刻,你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爸媽并非無所不能,他們也會膽怯、害怕、不知所措。
意識到這一點的孩子,會努力獨立、不去打擾,可這樣的獨立,反而傷了爸媽的心。因為那意味著,你不再需要他們。
對于這種內(nèi)心的糾結,最讓我感觸的,是劉濤的丈夫王珂談及父母的一段話。他說:“她在引導你的時候,她在教你的時候,你是沒有成形的,你是一個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在跟她講人生的時候,她已經(jīng)六七十歲、七八十歲,她已經(jīng)改不了了?!?/p>
就像劇組打出的那句文案:父母教你時,你是張白紙:你糾正父母時,父母已成畫。
2
這句話,很多為人子女的都會有感慨吧。
我曾在幾個朋友群問了同樣一個問題:有沒有哪個時刻,你覺得“改變”父母是為他們好,其實傷害了他們?
有很多朋友給我留了言、發(fā)了私信——
——春節(jié)回家,發(fā)現(xiàn)這一年給我媽買的新衣服她都沒怎么穿,當著親戚的面就沖她發(fā)了脾氣。過完年回北京,我媽打電話,她說不是不喜歡,是舍不得。她還特意讓鄰居幫她發(fā)了微信給我,看著她穿著新衣服笨拙地比了個“耶”,突然覺得挺對不起媽媽。
——我媽參加婚禮拿回來的喜糖都要留起來,家里來客的時候拿出來吃,我覺得寒酸,當著客人的面丟到了垃圾桶里,我媽當時眼圈就紅了,丟完糖我就后悔了。
——剛到外地時,父母每天給我打電話,我嫌煩,讓他們發(fā)微信,他們就學會了發(fā)微信。后來放假回家,看見家里的臺歷密密麻麻地寫著“怎么用手機發(fā)微信”的說明,覺得自己真自私。
——我總抱怨給我媽買的東西她都不吃,我媽有一次特別抱歉地說:“歲數(shù)大了,真的吃不下了?!北砬榫拖癖慌u的小孩一樣,一瞬間很扎心。
一歲的女兒告訴我,你總嫌棄姥姥不會說普通話,姥姥今天跟我說,她以后要少跟我說話,免得我變土了。聽了女兒的話,想哭。
這樣的片段還有很多,看著看著,我的鼻子就酸了。因為我也曾不止一次跟媽媽抱怨、生氣,因為給她買的東西她不吃、送的禮物她不用、想讓她享受更好的生活她不習慣,或者覺得她的有些習慣在外人面前有些丟臉。
父母或許并不完美,但他們一直在努力跟隨我們的節(jié)奏。他們要學會用智能手機、用微信、看朋友圈、發(fā)語言;他們要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他們要改掉小時候帶你的大部分經(jīng)驗,接受更科學的育兒理念:甚至,他們要改變自己說了一輩子的口音。他們努力成為我們期望的那個樣子,只是因為我們覺得“我是為你好”。
3
真正地為父母好應該是怎樣的?
從朋友琪那里,我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上個周末,和琪吃飯,席間,琪的爸媽來了電話,琪拿著電話一直點頭說:“好,好,太好了,回來趕快給我看看?!彼龗鞌嚯娫捄蟾嬖V我她爸媽報了旅游團出去玩,剛才神神秘秘地告訴她:“正在xx買東西,又便宜又好?!辩鲹溥暌恍Γ骸安恢滥募衣眯猩鐚iT找老人推銷,團費還不夠機票錢,明擺著就是購物團,已經(jīng)買了一路的土特產(chǎn)、紀念幣……”我很是納悶:“明知道是購物團,你還讓他們?nèi)??”琪笑笑說:“他們高興就好,這么多年節(jié)儉慣了,花小錢買點土特產(chǎn)行,真讓他們花大價錢去報旅行團,肯定舍不得,何必難為他們呢?”
琪說,父母都是工薪階層,一直過得很儉省,退休后,老同事偶爾會招呼著一起出去玩,選的都是便宜的旅行團。
因為這,她沒少沖老兩口發(fā)火,天天給他們講便宜的旅行團怎么坑老年人買東西。有一次,爸媽又偷偷報了名,她知道后,把爸媽數(shù)落了一頓,自己去旅行社退了錢,給父母選了個高品質(zhì)的團,請了年假陪他們一塊去。
結果呢,一路上,爸媽連張帶笑臉的照片都沒拍,回到家,媽媽就淡淡地跟她說了一句:“你是不是覺得我和你爸現(xiàn)在都是廢物,什么事都做不了?”
琪說,媽媽一輩子沒對她說過重話,那算是唯一的一次。
那件事之后,琪反思了很久,她說她突然意識到想要改變父母一輩子的習慣,未必真的是對他們好,可能會傷了他們的心。
那之后,琪和老公達成了默契,只要雙方爸媽做的事沒有原則性問題、不影Ⅱ向他們的安全和健康,他們就不反對。
琪的話讓我思忖良久——在擁有了更多的知識、見地、能力之后,或多或少,我們都曾經(jīng)這樣自以為是地“改正”過父母,因為覺得是為了他們好,我從來沒覺得這樣的“改正”有什么不對的??蓪τ诟改傅牧晳T,需要的未必是改,而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度”,讓他們覺得踏實、舒服、自在。
4
我曾看到了一個新聞。三年前,王先生的媽媽得了阿爾茨海默癥,記憶永遠停留在了他的高中時期,為了讓媽媽開心,從28歲到31歲,王先生每天在微信里給媽媽匯報自己的高中生活:早晨6點半起床去“上學”,晚上9點半“下晚自習”,10點半熄燈睡覺。每天晚上穿著高中校服和媽媽視頻。
王先生說:“一開始我糾正過她,后來次數(shù)多了,覺得沒有必要了,將錯就錯,就讓她覺得我還在讀高中吧,這樣感覺她也會比較開心?!?/p>
我看得心里暖暖的,也酸酸的?;蛟S某一天,我們也會在害怕失去的恐慌里懂得:比起改正父母,只要他們能陪伴著我們,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們適應父母,遠比他們適應我們要容易得多,為人子女最該做的,就是停止改變父母。對于父母來說,真正的“為你好”,是“你覺得舒服”,而不是“我覺得你這樣會舒服”?!案改附棠銜r,你是張白紙;你糾正父母時,父母已成畫?!边@句話,每一個做兒女的都請記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