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磊
摘要:侵權法中兩大關于損害的理論、損失計算的時間點、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假設原因的性質等對于論證假設原因是否可以作為限制或免除“西瓜案”損害賠償的依據是不同的。
關鍵詞:假設因果關系;真正原因;假設原因;損害賠償
西瓜案:李某與張某系同村村民。一次李某在給自家的玉米地噴藥時,因風力作用,藥水飄到張某的西瓜地里,導致張某10畝地的西瓜大部分死亡。為此,張某要求李某賠償其瓜苗費500元,化肥費1000元,西瓜損失2萬元。李某拒賠,張某起訴。就在法院即將作出一審判決時,一場洪水使張某的西瓜(包括已死亡的和剩下的)都被沖得無影無蹤。
從構成要件來看,本案中李某存在加害行為,噴灑農藥時,致使張某西瓜地里的西瓜死亡,侵害了張某的財產權,屬于作為的侵權;張某的西瓜受損,有損害后果;李某應當遇見到噴灑農藥的行為可能導致藥水隨風飄到張某的西瓜地致西瓜死亡的后果,因疏忽大意沒有遇見,存在過錯;從因果關系上看,張某的行為是西瓜受損的真正原因,一審判決前,洪水使張某的西瓜全損是假設原因,假設原因不影響李某的行為與西瓜受損之間的因果關系,李某成立侵權,此點是毋庸置疑的。本文所要討論的重點是實施了侵權行為的李某能否因假設原因的存在而主張縮減甚至免除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
1 假設因果關系的概念
假設因果關系是指損害已因某一加害人之行為發(fā)生了,即便該加害行為不存在,損害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也會因為另外一個與加害人無關的原因而發(fā)生。
存在兩個與損害有關的原因,一個是實際引發(fā)損害的加害行為,即“真正原因”;另一個是并未實際發(fā)生,但如果真的發(fā)生也能造成同一損害的原因,即“假設原因”。
目前,德國主流的觀點認為,假設因果關系問題已不是因果關系的問題,而是損害的可歸責性問題,它是在損害層面展開的,它要解決的是已成立的損害賠償責任可否由于假設原因也必將導致同樣的損害而減免的問題。
2 有關損害的學說
德國權威學說是利益說也稱損害差額說,德國民法典所采用的為狹義的差額說,損害即被害人因特定損害事故所損失的利益。即被害人的財產狀況,于有損害事故的發(fā)生與無損害事故下所發(fā)生的差額。
后來出現了力求克服差額說弊病的新學說——具體損害說,這種觀點認為損害的發(fā)生伴隨身體受傷、物之毀損等客觀現象,這種對人身或者具有財產價值的財物之侵害本身就是損害,德國的學說和判例還進一步區(qū)分了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直接損害包括客體損害,即遭受侵害的客體自身由于侵害行為的作用而產生的不利益及其在客體自身的進一步發(fā)展形成的負擔,間接損害是由直接損害延伸發(fā)展出來的損害,包括減少的合法收入、失去的利潤等。
依據差額說,雖然李某噴農藥的行為即真正原因導致了張某的損害,但是洪水即假設原因原本或者在將來也必定帶來同樣的損害,張某的財產總額并沒有因張某的行為遭受額外的損害,沒有損害,也就無所謂賠償責任了,差額說承認假設原因對損害賠償的修正作用。
具體損害說認為,加害人一旦破壞了實體或具體權益的事實狀態(tài),直接損害便告成立。據此,本案中的瓜苗費和化肥費屬于直接損失,張某對該兩項的賠償是毋庸置疑的。
3 賠償的計算
3.1 損害計算的時間點
損害計算的時間點是指以哪一具體時間作為判斷損害是否存在、損害大小以及損害程度的時間標準??梢杂绊憮p害計算的時間點在理論和實踐上大致有三個:損害發(fā)生時、損害計算時、賠償給付時。大陸法系的代表國家德國和英美法系的代表國家英國都承認將損害計算的時間點置于損害計算時,而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19條規(guī)定:“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fā)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笨梢酝瞥鑫覈鴥A向于將計算財產損害的時間點置于損害發(fā)生時。
僅從損害計算的時間點上看:
依據德國法和英國法來分析本案,在作出一審判決前即損害計算前,張某的西瓜被洪水全部沖走,所以在損害計算時應考慮洪水的因素,李某毋須賠償。但依我國法,張某的損失按損害發(fā)生時計算,損害發(fā)生之后的洪水就不應當在評價損害時被考慮。
3.2 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
在德國現今學說與法院判決中,主流的觀點區(qū)分了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對于直接損害的計算,不考慮假設因果關系,假設原因的存在或發(fā)生并不對其產生任何影響;對于間接損害的計算,則應當考慮假設原因和其他風險,對損害作出限縮。本案中瓜苗費、化肥費屬于直接損害,西瓜損失屬于間接損害,對于瓜苗費、化肥費的計算不考慮洪水的影響,對于西瓜損失應考慮洪水的作用和將來的風險,使李某對張某西瓜損失的賠償適當減少或免除。
3.3 假設原因的可歸責性
假設原因可分為可歸責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和不可歸責于第三人的行為即一般生活風險。德國和英美國家的主流學術觀點和判例都認同:如果假設原因是可歸責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真正原因的責任人便不能依據假設原因限縮其賠償責任。從本案上看,如果假設原因不是洪水而是第三人王五開閘放水的行為,那么李某便不能因王五的行為而限縮其賠償責任,本案與我國法上免責事由中的第三人行為是不同的,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8條規(guī)定:“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钡谌诵袨橹傅氖堑谌诵袨榈慕槿胫袛嗔死钅撑c張某的因果關系,但本案中由于損害行為確已發(fā)生并確定是由李某造成的,王五的行為并未中斷李某與張某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正相反,是真正原因中斷了張某與假設原因之間的因果關系,若李某并未實施其侵權行為,那么張某的損失可全部由王五負責,正是李某的出現導致李某的全部損失與王五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斷,張某不能對王五主張全部的損害賠償,而只能要求其賠償剩余的部分,所以李某必須對張某的損失負責。從另一角度上看,若李某可以以王五的行為做抗辯事由“如果沒有我的行為張某的損害仍會發(fā)生?!蹦敲赐跷逋瑯涌梢钥罐q“我只破壞了張某剩下的西瓜,我只對這部分負責?!睆埬车膿p失難以得到填補,對于受害人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正確的解決方法應是分別賠償。
可以得出結論:若假設原因是可歸責于第三人的行為,那么真正原因的責任人不能依假設原因主張限縮其賠償責任,應考慮實際情況分別對其損害的部分負責。
若假設原因不是第三人的侵權行為,而是一般的生活風險比如不可抗力、被侵害主體的自身狀況等,這些是受害人所必須承擔的風險,如果將這種風險轉嫁給他人,則受害方現有的狀況與原有的狀況相比有了改善,屬于一定程度上的“不當得利”了,所以在計算真正原因的賠償時,應當將假設原因考慮進去,適當減輕被告的賠償份額,在本案中計算賠償額時應考慮洪水的因素,減輕李某的賠償數額。
4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知從不同角度上看,真正原因的責任人對受害人的損害賠償是不同的,我們應當綜合考慮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假設原因是可規(guī)則于第三人的行為還是一般的生活風險,確定損害計算的時間點,借鑒國外有關損害的學說做出判斷。
由于我們可以推出我國將損害計算的時間點置于損害發(fā)生時,所以不考慮洪水因素,對瓜苗費和化肥費等直接損失全額賠償,由于西瓜損失是間接損失,即使我國不考慮假設原因,也應考慮其因蟲害、旱澇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適當對西瓜損失的賠償作出限縮。
筆者比較傾向于將損失計算的時間點置于損害計算時,贊同具體損害說,區(qū)分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同時假設原因是不可歸責于第三人的一般生活風險,綜合以上因素給出以下結論:由于洪水屬于不可抗力是張某所必須承受的風險,所以不論是直接損失還是間接損失的賠償都應做出限縮,而又因西瓜損失屬于間接損失,既受假設原因的影響又因其不確定因素較大,西瓜的數量與價格易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對西瓜損失的賠償應再次進行限縮甚至免除。
因此,筆者認為實施了侵權行為的李某能因假設原因的存在主張縮減其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 黃文煌.論侵權法上的假設因果關系[J].中外法學,2011(03).
[2] 廖煥國.假設因果關系與損害賠償[J].法學研究,2010(01).
[3] 李曉偉.論侵權責任法中假設因果關系抗辯的法律效果[J].政治與法律,2016(09).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