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摘 要 文章以“道、法、術”來指代臺風報道的作用、方案、方法,闡明三者在臺風報道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結合技術發(fā)展趨勢,就如何做好臺風報道提出建議。
關鍵詞 臺風報道;地位;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1-0027-02
臺風是我國東南沿海常見的自然災害,相關媒體往往會拿出大量版面和時段,對其生成,發(fā)展,登陸,過境等不同階段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黨委、政府、干部、軍警、群眾在防災、減災、抗災、救災、以及災后重建過程中的經(jīng)驗做法,感人事跡等進行集中報道。做好有關臺風的新聞報道,不僅有助于盡可能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還可以為災后重建凝心聚力。筆者每年多次參加臺風報道,結合工作實踐,認為做好臺風報道的關鍵在于處理好臺風報道“道、法、術”三者的關系。
1 臺風報道之“道”
研究臺風報道之“道”,就是要厘清臺風報道的作用與價值。以“道”統(tǒng)御“法與術”。在臺風報道中,媒體是社會秩序的“穩(wěn)壓器”和“安全閥”,它同政府、公眾三者形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其中,媒體不僅是政府的喉舌,還是公眾利益的代言人。臺風報道的作用與價值就在這三角互動之中呈現(xiàn)。
筆者認為臺風報道的作用與價值主要有以下6點:第一,及時、科學、準確的報道臺風的各類有效信息(如臺風的發(fā)展,登陸,影響等),為政府、公眾提供決策參考。第二,及時準確的報道政府作為或不作為,代表公眾做好輿論監(jiān)督。第三,焦點對準臺風中有血有肉的人與事,彰顯生命的尊嚴與價值。第四,營造防災、減災、抗災以及災后重建的氛圍,引導政府、公眾積極參與。第五,與謠言的針鋒相對,斬斷謠言的傳播。第六,及時總結經(jīng)驗教訓等。這些作用與價值不僅決定著臺風報道的方案與技巧,還要求準確把握“時、度、效”。做到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真實、準確的報道;做到在關鍵時刻不失語,不隱瞞,不夸大,適度而不過度,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做到以尋求實效為目的,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與方法,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2 臺風報道之“法”
“法”基于“道”,研究臺風報道之“法”,就是要找出基于臺風報道之“道”的融媒體報道方案。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媒體格局、輿論生態(tài)、受眾對象、傳播方式都發(fā)生深刻的變化當下,這個方案不僅要包含廣播、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媒介在“臺風發(fā)展”不同階段的綜合運用,還應囊括媒體內部人力、資源的調配與整合,以求實現(xiàn)“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體報道方式。
以2018年第22號臺風“山竹”為例,筆者供職的海南廣播電視總臺便打通了旗下各個電視頻道、廣播頻率、網(wǎng)站、微信、微博、客戶端,再造策采編發(fā)流程,以“中央廚房”的方式搭建了全媒體矩陣,并結合各媒體特點,量身定做,集中報道,在相關信息鋪天蓋地的情況下,占據(jù)了輿論的主陣地。如,推出的全媒體特別報道《防抗“山竹”》,不僅包括“最新動態(tài)”“視頻播報”“臺風實時路徑”等多個板塊,還開辦了“防臺風知識”專欄,為群眾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在臺風“山竹”的報道過程中,海南廣播電視總臺在內部人力、資源的調配上打通了采編人員所屬的部門界限,在充分策劃的基礎上,統(tǒng)籌安排派駐地點,做到了全臺采編人員跨媒體合作,跨平臺生產(chǎn),實現(xiàn)了“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如,電視新聞記者不僅完成視頻新聞的采寫與直播,還不斷通過電話為臺內各廣播連線,此外還通過手機拍攝短視頻、圖片等形式在新媒體平臺及時報道災情,采寫的稿件也實現(xiàn)了全媒體矩陣內實現(xiàn)共享。
如今,廣義臺風報道的生產(chǎn)與傳播早已不局限于新聞記者和媒體機構。媒體之所以在臺風這類災難性新聞報道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根本在于媒體的公信力背書,在于新聞體現(xiàn)臺風報道之“道”。UGC(用戶生產(chǎn)內容)、PGC(專業(yè)生產(chǎn)內容)、OGC(職業(yè)生產(chǎn)內容)三者是當前臺風報道的主要生產(chǎn)者。對于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來講,完全可以發(fā)揮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等優(yōu)勢,借助UGC、PGC提供的成百上千個機位拍攝的畫面,有效的整合資源,增強報道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主流媒體的臺風報道中,UGC過半,這些畫面全景式展現(xiàn)了臺風的威力和各方面抗風搶險的場面,也反映了當下臺風等突發(fā)報道的報道趨勢,那就是媒體記者作為傳統(tǒng)媒體報道主體的壟斷地位已被打破,但這并不意味著媒體記者的重要性減損,相反其重要性因眾聲喧嘩而不斷增加。單單借用UGC、PGC發(fā)布視頻—人工智能篩選推送(或編輯熱推)—引爆輿情—進入傳統(tǒng)媒體采編環(huán)節(jié)來使用臺風報道素材還遠遠不夠,如果媒體選用素材只不過是對原素材依照機構播出標準復述,與公眾在視頻分享網(wǎng)站上獲取的信息沒有差別,甚至在時效、同類視頻的推送量遠不如視頻分享網(wǎng)站。傳統(tǒng)媒體不是網(wǎng)絡素材的管道,而是具有獨特氣質的信息廚房。要想在媒體競爭中領先,快速反應必不可少。在UGC、PGC生產(chǎn)的視頻進入內容庫的同時篩選出符合臺風報道之“道”的素材,調派力量或核實核準后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或在相關信息的深度和廣度上做文章,對視頻的背景、內涵進行深入、多視角的開拓和挖掘,加大追蹤報道、后續(xù)報道、深度報道的力度。由此,公眾在分享網(wǎng)站上的關注度也將迅速轉化為對傳統(tǒng)媒體的持續(xù)關注,并因此形成“等待”的收視習慣,即某一臺風中的熱點事件,必然會在某檔新聞欄目中有后續(xù)報道,進而在臺風報道的長跑中領先一步。
由此可見,臺風報道之“法”的變化同傳播方式的重塑、受眾習慣的養(yǎng)成息息相關,而傳播方式、受眾習慣的養(yǎng)成又受技術手段和臺風報道之“道”的規(guī)制,技術手段在不斷更新,但臺風報道之“道”卻相對穩(wěn)定,傳統(tǒng)媒體獨特的“信息廚房”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根本所在。筆者認為,隨著5G技術、人工智能、VR、便攜式拍攝設備技術的突破以及手持穩(wěn)定器的大量運用,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同新媒體之間的界限將被打破,電視新聞報道將有望實現(xiàn)實時拍攝,實時回傳,自動剪輯,這也意味著公眾距離臺風更近,甚至“就在臺風登陸現(xiàn)場”,由此帶來的報道革命將再次重塑臺風報道之“法”。麥克盧漢認為,新媒介的最初形態(tài),是模仿它所取代的媒介。而當傳統(tǒng)媒體不再傳統(tǒng),新媒體也不再新的未來,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二者將展開一場新的長跑,并最終彼此交融,成為融媒體的新形態(tài)。
3 臺風報道之“術”
研究臺風報道之“術”就是研究臺風報道的具體采編實踐,以及規(guī)避常見的誤區(qū)。筆者以臺風的出鏡報道為例,簡要說明臺風報道之“術”要符合臺風報道之“法”,并且由臺風報道之“道”統(tǒng)御的重要性。
電視記者作為臺風現(xiàn)場的目擊者和感受者,可以通過向觀眾講述臺風現(xiàn)場的場景、氣氛以及自己的感受來增強新聞的現(xiàn)場感和真實性。但當下的臺風報道中卻存在不少“我快要崩潰了”的崩潰式出鏡或者記者把自己用繩子綁在樹上勉強喊出“我站都站不穩(wěn)”的苦情式出鏡。這些記者的敬業(yè)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當脫離臺風情景后再來審視,這些報道的有效信息究竟是什么,是否有作秀的嫌疑?
臺風現(xiàn)場報道究竟要傳遞什么信息,報道的作用與價值又有哪些,是是否出鏡,如何出鏡的關鍵。如果單純只是為了表達風大雨急,筆者認為大可不必讓記者在海邊感受“驚濤拍岸”刺激。因為人體并不是臺風下最好的參照物,尤其是當下,網(wǎng)友或者監(jiān)控鏡頭下,卡車被掀翻,樹木在狂風下折斷,建筑物外墻脫落飄散等都遠較記者在鏡頭下的崩潰狀更有沖擊力,人們的注意力也將不僅僅關注。此外,在災難面前,記者用最本能的反應和表現(xiàn)反映最真實的場景往往會比在暴風雨中大吼大叫具有震撼力。如美國記者9·11的報道,現(xiàn)場附近的記者和攝像本能地扛著機器同人群逃命,但機器始終開著,將驚慌失措的人群記錄下來。
4 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信息比姿態(tài)更重要,控制也要勝于崩潰。做好臺風報道的出鏡就是要以臺風報道之“道”為依據(jù),以人為本,尊重事實,理智的決定是否進行出鏡(是否符合臺風報道之“道”),在哪兒出鏡(臺風中的典型環(huán)境,如漁港、城市、艱難行進的行人),如何出鏡(小視角折射大臺風)以及出鏡的內容(鏡頭無法表達的有效信息)來使臺風現(xiàn)場報道更立體、更全面。
參考文獻
[1]賴文忠.做好臺風報道的三個意識[N].青年記者,2007-07-25.
[2]陳莉華.冒險不是臺風報道的指定動作[N].南方電視學刊,2011-12-28.
[3]趙琮奇,程瑩,常璐璐,等.淺談如何做好臺風現(xiàn)場報道[N].浙江氣象,2016-06-15.
[4]駱文浩.災難報道中的“3T”原則[N].新聞戰(zhàn)線,2008-11-10.
[5]張斌,張良武.媒體在突發(fā)事件中的角色定位[J].新聞前哨,2008-08-15.
[6]陳英才.擁抱自媒體 做強電視新聞[N].當代電視,2018-06-01.
[7]桑苗.淺談現(xiàn)代新聞的時效性[N].青年記者,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