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兒
兩代人之間常常因如何整理東西,如何處理廢品雜物發(fā)生矛盾,看似人際關系之爭,實則價值觀之爭。
勤快婆婆愛拾荒
鄭州的女教師葉青下班剛到家,婆婆就領著上幼兒園的孫女佳佳回來了。婆婆左手拎著孩子的小書包,右手拿著幾個礦泉水瓶子,不用說,又是從外面撿來的。
半年前,葉青的婆婆從農(nóng)村來到省城兒子家居住。剛開始婆婆很不適應都市生活,就連使用煤氣灶,開熱水器洗澡這樣簡單的事情,也得反復教她。好在婆婆身上保持了農(nóng)村婦女勤快樸實的特點,一天到晚不閑著。地板一天拖兩三遍,家具擦得锃亮,每天拎著袋子到農(nóng)貿(mào)市場買菜,為了一毛錢和菜販子爭得面紅耳赤。自從婆婆到來之后,葉青和丈夫感到輕松了許多。
時間一長,婆婆的缺點顯現(xiàn)了出來。特別是愛撿垃圾這點兒讓她無法接受。比如,她去接佳佳放學,回來時總得捎點飲料瓶之類的東西。葉青對她說,以后別撿這些東西了,賣不了幾毛錢。婆婆卻說,螞蟻雖小也是肉呀,撿多了也能給佳佳買個本子、鉛筆什么的。過日子嘛,就得細水長流。
婆婆對廢品是“撿到籃里都是菜”,連炊具類的東西也往家撿。有一次,婆婆撿來一個切菜板,還有兩個塑料盆。切菜板上發(fā)著霉點,讓人作嘔。婆婆說用開水燙燙,洗潔精擦擦就跟新的一樣。她還得意地指著那個大的塑料盆說,到了夏天,這個盆可以給佳佳洗澡。
天吶!真把家當成垃圾場了。葉青十分生氣,拎著婆婆那些破爛下了樓,把它們丟進垃圾桶。為此,婆婆哭著向兒子告狀,說葉青欺負她。丈夫認為葉青的舉動有些粗魯,想丟垃圾可以趁婆婆不在家的時候,當著她的面讓老人很難堪。
不勝其擾矛盾生
有了兒子的縱容,婆婆撿垃圾越發(fā)起勁了。婆婆撿回來的東西堆在陽臺。葉青警告了她幾次,她就往自己的臥室里堆。只要葉青在家,婆婆就把門關得緊緊的,說是不礙她的眼。
可這畢竟是葉青的家呀,誰愿意生活中經(jīng)常與垃圾相伴呢?有一次,趁婆婆外出,葉青把她那些風扇、椅子之類的東西拿出去扔了,而且還是開車出去的,她怕扔在小區(qū)又被婆婆撿回來。
婆婆回來看到她的東西少了,就問葉青怎么回事兒?葉青虎著臉說,扔了,看著不舒服。婆婆一聽,禁不住嚷起來,說她準備明天就賣的。葉青說,你都讓收廢品的過來兩次了,嫌人家給的少,你想讓這些破爛在家里堆多久?
一次,葉青下班回家,在車里忽然看到婆婆和另一個老太太一人拎著幾個壓扁了的紙箱子,兩人邊走邊說笑著,看來婆婆還找到同路人了。
找到同伴后,婆婆撿廢品越發(fā)上癮了。2018年10月中旬,附近的一個老舊小區(qū)拆遷,搬家的車輛進進出出,婆婆和那位愛撿垃圾的同伴有空兒就去蹲點“淘寶”。家里一會兒冒出個老舊電風扇,一會兒又多了幾個置物架,甚至有一天出現(xiàn)了兩只舊椅子,這些東西堆在房子里,看著別提多別扭了。
一個雙休日,葉青在家里陪女兒玩,沒想到女兒腳下一滑,不偏不倚磕在婆婆“淘”來的電風扇的棱角上,疼得哇哇大哭。葉青看到女兒眉骨開裂,血流如注,她趕緊給女兒包扎、止血,并開車到醫(yī)院做了處理。
換位思考換平靜
帶女兒從醫(yī)院回到家,看見婆婆樂滋滋地剛撿完廢品回來。葉青一股火兒躥了上來,劈手奪過廢品,狠狠地扔到了外邊,然后指著婆婆吼道:“都是你亂撿東西,把佳佳的臉都弄毀容了,我的家不是垃圾站,再這樣下去,你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吧。”
婆婆的臉色變得很差,葉青沒有理她,而是陪著女兒睡了一會兒。醒來已近傍晚,卻發(fā)現(xiàn)婆婆不見了,她的一些家常衣服也不見了。葉青頓時慌了,打她的手機,也關機了。
婆婆負氣離家出走,她能去哪兒呢?情急之下,葉青撥通了在公司加班的丈夫的電話。
半個小時后,丈夫回到了家。他說想起在省城有一個遠方親戚,他曾帶著母親去過幾次。電話打過去,母親果真在那里。
婆婆不在的那天晚上,丈夫和葉青談了很多。他說,母親這樣做,只是想力所能及地幫襯咱們一下,能賺一分是一分,老人出發(fā)點是好的,我們就理解她吧。丈夫的分析入情入理,葉青也為對婆婆的語言傷害感到內(nèi)疚。
第二天上午,他們一家三口驅(qū)車來到親戚家,當著大家的面,葉青向婆婆道了歉,婆婆的氣也消了。
與婆婆和解后,丈夫也為解決母親愛撿垃圾這件事想了許多辦法。2019年元旦前,一個住戶轉(zhuǎn)讓地下室的儲藏室,丈夫便買了下來,專門用來放置家里的雜物。當然,也為婆婆所撿的廢品找了個安身之處。不過,丈夫跟母親講定,撿來的廢品每三天要處理一次,否則會帶來衛(wèi)生隱患,婆婆高興地答應了。這樣一來便解決了讓葉青最苦惱的問題,她和婆婆從此相安無事。
婆婆的“囤積癥”顯然不是疾病造成的,而是葉青與婆婆生活觀念的差異。其實,我們身邊的老年人很多都有愛撿廢品的習慣,做兒女的不能在這個問題上簡單粗暴,而應站在老人的立場,妥善處理,相信絕大多數(shù)老人都是通情達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