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生
對于“民間收藏第一人”張伯駒捐贈文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道:“張伯駒一生所藏文物的精華,大多歸于故宮博物院收藏?!痹腥苏f:“為人不識張伯駒,踏遍故宮也枉然?!彼囊簧?,比起捐文物生動得多;他的為人,更比國寶珍貴。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曾評價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民間收藏第一人?!?/p>
收藏:三購國寶備受波折
1898年,張伯駒出生于河南項城,6歲時被過繼給膝下無子的大伯張鎮(zhèn)芳。作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9歲即能作詩,成為聞名鄉(xiāng)野的“神童”。20歲的他已能通讀《二十四史》,熟背《古文觀止》,細(xì)講《資治通鑒》。這不僅為張伯駒打下了深厚的學(xué)識基礎(chǔ),而且讓他逐漸養(yǎng)成了獨有的散淡、通脫的文人個性。
決定一個人的收藏成就不是藏品數(shù)量多寡,而是對藏品的個人見解,沒有高超的眼光、深厚的修養(yǎng)乃至高潔的品行,斷不可稱“收藏家”。張伯駒收藏起于興趣,雖起步晚,但殷實的家境和獨特眼光讓他的起點很高。
張伯駒第一次見到《平復(fù)帖》展出后,便托人向溥儒求購。相較于《蘭亭序》,陸機(jī)的《平復(fù)帖》的書寫時間比其早79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書法真跡。寥寥九行八十五字,卻是中國書法從章草到今草演變的實證,研究價值無與倫比,在收藏界被譽(yù)為“中華第一帖”。溥儒開價20萬元,張伯駒無力支付。次年,他委托與溥儒交好的張大千說情,以6萬元再次求購。溥儒不肯割愛,堅持20萬元。后來,友人無意透露溥儒母親過世,急需用錢,張伯駒嘗試溝通,最終雙方以4萬元成交。北平淪陷后,張伯駒攜家眷到西安,國難當(dāng)頭,他最為擔(dān)心的就是《平復(fù)帖》落入日本人之手。為了保護(hù)好國寶,他將《平復(fù)帖》縫入被子中,一路夙夜不眠,擔(dān)驚受怕,直至平安抵達(dá)西安,心才稍稍放下。
后輩王世襄因為研究《平復(fù)帖》多次登門欣賞,張伯駒則大度地說:“一次次來我這里看麻煩,你拿回家去看吧?!边@句話讓王世襄對張伯駒的胸襟情義欽佩不已。好友周汝昌曾評價張伯駒:“其虛懷若谷,一片素心,只為做好事,不計其他?!?/p>
護(hù)寶:黃金易得,國寶無二
張伯駒的女兒張傳彩回憶,“當(dāng)時很多字畫商人喜歡和父親打交道,因為對方開出的價格,父親從來不還?!彼詈啒悖瑹熅瀑€一絲不沾,對吃喝更是沒有要求,一盤大蔥炒雞蛋就算開葷。常年一襲長衫,外表看起來沒有半點收藏家的豪氣。但他看中的文物,眼都不眨一擲千金。
抗戰(zhàn)勝利后,張伯駒被聘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有力地補(bǔ)充了國內(nèi)文物鑒賞實力。當(dāng)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游春圖》悄悄出現(xiàn)在北平時,張伯駒憑借敏銳的嗅覺,建議故宮博物院將此卷買下,并提出如果院方經(jīng)費不足,自己愿代為周轉(zhuǎn)。但賣家馬霽川開出的800兩黃金的天價,讓故宮無力購買。如果自己不迅速出手,《游春圖》就有流落海外的風(fēng)險,倘若成真,不僅是張伯駒個人的憾事,更是中華民族的痛。
可是,張伯駒此前剛剛通過變賣家產(chǎn),加上舉債,共出資110兩黃金,勉強(qiáng)購得范仲淹《道服贊》。元氣大傷的他,去哪里再籌800兩巨額黃金呢?張伯駒急中生智,在古玩市場不斷散布國寶不能流失國外的言論,一時間滿城風(fēng)雨,最終賣家馬霽川迫于輿論壓力,和張伯駒商定220兩黃金成交。對于此刻的張伯駒來講,220兩黃金幾乎等于全部身家。他思索再三,忍痛將在北平弓弦胡同的大宅作價2.1萬美元賣掉。這個宅子本是大太監(jiān)李蓮英的宅院,仿頤和園排云殿規(guī)模而建,構(gòu)建之宏偉,實為罕見。未料,賣家嫌黃金成色不足,實際僅有130兩,張伯駒不得已又將夫人潘素心愛首飾賣掉,這才將《游春圖》收入囊中。
此時的張伯駒已負(fù)債累累,一家人搬到一個小宅院里,面對著家徒四壁的窘境,張伯駒只有一個念頭:“老祖宗的東西,是留給中國后代子孫欣賞的?!焙谋M家產(chǎn)收藏,卻從不出售漁利,有人笑他傻,他卻說:“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彼冀K表現(xiàn)得像一個隨時與人決斗的斗士,既孤獨,又可敬。
捐贈: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眾所周知,收藏家的特點是“子子孫孫永寶之”。然而,1952年,張伯駒為支持故宮博物院建設(shè),將《游春圖》以3萬元低價賣出,國內(nèi)收藏界一片嘩然。195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下子受贈了8件世所罕見的文物,內(nèi)有西晉陸機(jī)《平復(fù)帖》、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卷、北宋范仲淹《道服贊》卷、北宋黃庭堅草書《諸上座帖》、蔡襄自書詩冊等,從而引發(fā)收藏界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地震。新中國文化部專門舉辦了捐贈儀式,并獎勵20萬元,卻被捐贈人張伯駒、潘素拒絕了。當(dāng)時的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在褒獎狀里寫道:“張伯駒、潘素先生化公為私,足資楷模,特予褒揚(yáng)?!?/p>
這些被張伯駒夫婦無私捐獻(xiàn)的書畫作品,現(xiàn)在已成為故宮博物院的珍寶。用張伯駒的話說,便是“予之煙云過眼,所獲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則是予所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