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華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本次抽取72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內固定術中應用全面化護理干預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內固定術治療。根據患者采用的方案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齡26-63歲,平均(45.1±16.4)歲;實驗組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齡25-64歲,平均(45.8±16.2)歲。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治療期間行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實施全面化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術前護理:①健康宣教:陪同患者完成相關檢查,掌握患者病情,向患者及家屬簡單介紹疾病發(fā)病原因、危害性,重點強調手術治療的目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等,使患者能坦然接受手術治療。②心理護理:骨折后疼痛難耐,患者難免會產生悲觀心理,加之部分患者擔心下肢癱瘓,極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情緒[1],故護理人員應做好心理疏導,耐心安撫患者,介紹成功治愈病例,減輕患者應激心理。③基本準備:準備好手術器械、急救物品,并對內固定裝置進行滅菌消毒。(2)術中護理:①環(huán)境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熱情問候,調節(jié)室內溫度至24-25℃,濕度調整至50%-60%,開始手術后調節(jié)溫度至20℃,可通過播放輕緩的音樂,減輕患者緊張心理。②體位準備: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麻醉后,協(xié)助醫(yī)師將患者搬至脊柱架上,頭部置于U形圈上,雙上肢保持上舉體位放在頭部兩側,體位擺放時需保證患者胸腹部呈懸空狀態(tài),保護好氣管、引流管。③術中配合:密切配合臨床醫(yī)師,及時遞送器械、紗布,注意觀察患者臨床反應及生命體征,第一時間將異常情況報告給醫(yī)師。術中做好保暖措施,注意遮擋患者隱私部位,通過握手、輕拍肩部等給予患者鼓勵。(3)術后護理:①體征監(jiān)測:術后24-48h內做好心電監(jiān)護工作,每隔0.5h對血壓、呼吸頻率、心率等進行檢測。術后24-48h密切注意傷口滲出情況,并注意觀察引流量,若24內超過150ml,表示可能存在活動性出血,應及時上報醫(yī)師。②體位護理:術后6h內患者需保持去枕平臥位,6h后,協(xié)助患者翻身,需注意的時,翻身時應同時轉動肩部、髖部,保持軀體上下一致,以免扭傷腰部。③皮膚護理:隨時擦拭腋窩、腹股溝等容易出汗的部位,若傷口處有液體滲出,應用溫水擦凈,保持皮膚干燥。若床褥、衣物因出汗或擦拭潮濕,應及時更換,骨突處用棉墊、氣圈進行保護,患者取側臥位時,應在其雙腿間放置一小軟枕,以免摩擦降低皮膚防護能力,造成皮膚感染。④膳食指導:術后因長期臥床,胃腸蠕動減慢,應準備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按照流食→半流食→軟食→普食順序進行飲食過渡。注意合理搭配,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為主,禁止食用產氣、產酸食物,以免造成腹脹、便秘。⑤康復指導:引流管拔除后,指導患者進行下肢股四頭肌收縮訓練、腰背肌力訓練,并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擴胸運動等全身訓練。
記錄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以SPSS19.0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為評估標準。
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比實驗組高,首次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明顯比實驗組長(P<0.05),見表1。
表2 兩組干預效果對比[n(%)]
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脊柱骨折的常見手段,相關研究證實,圍手術期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利于術后康復[2-3]。我院全面落實以人為本思想,在術前、術中、術后為患者制定了計劃性、全面性護理方案,在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的同時,消除影響病情的不利因素,確保內固定術的效果充分發(fā)揮出來。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康復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全面性護理干預可為患者預后康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綜上,全面性護理干預對改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內固定術患者預后具有積極影響,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