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超 ,李潔平 ,趙巖 ,郭長城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0;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3)
結膜炎為眼科常見疾病之一,是結膜組織在外界和機體自身因素的作用下而發(fā)生的炎癥反應的統(tǒng)稱[1]。該病最為常見的致病原因是微生物感染[2],包括細菌、病毒、衣原體、真菌、寄生蟲以及立克次體等。結膜炎一般對視力影響不大,但若未及時對癥治療,致使炎癥范圍擴大波及角膜引起并發(fā)癥時,可導致嚴重的視力損害,因此,鑒別病原菌種類及耐藥性對臨床治療具有正面作用。本文通過對1350例眼結膜囊分泌物進行病原菌分離和鑒定,探究其分布狀況及耐藥性,為臨床提供抗生素用藥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細菌性結膜囊炎患者135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細菌性結膜囊炎診斷標準;②起病急促,具有膿性分泌物增多,眼瞼腫脹、充血等表現(xiàn);排除標準:①先天性淚囊和淚道發(fā)育異常;②臨床資料不全者。研究對象中男621例,女729例;年齡 4~82 歲,平均年齡為(44.13±8.88)歲。
1.2 儀器與試劑 采用梅里埃VITEKICompact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測試儀,并配套使用GP和GN 鑒定卡,AST-GP67、AST-GP68 及 AST-GN09藥敏卡。實驗中所用質控菌株有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均由南京都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將無菌棉拭子用無菌生理鹽水濕潤后在患者眼瞼膜囊處旋轉蘸取結膜囊分泌物,在肉湯培養(yǎng)基中進行増菌,35℃培養(yǎng)24h后轉種于血平板、巧克力培養(yǎng)基、麥康凱瓊脂平板以及SS瓊脂平板,進行分離純化鑒定。操作過程嚴格按照第四版《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3]中的相關規(guī)定和說明進行。將分離純化的待測菌株在RST-01B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測試儀上使用GP和GN鑒定卡作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的鑒定,使用ASTGP67、AST-GP68 及 AST-GN09 藥敏卡進行藥敏實驗,執(zhí)行CLSI2016標準[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 SPSS 21.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350例標本中共檢出1161株致病菌,陽性檢出率為86.00%,其中表皮葡萄球菌(491例)、金黃色葡萄球菌(157例)、銅綠假單胞菌(108例)、肺炎鏈球菌(105例)及溶血葡萄球菌(88例)是總體分離率在前五的菌株,其分離率依次為 36.37%、11.63%、8.00%、8.00%、7.78%。其中革蘭陰性菌 284 例,所占構成比為24.46%(284/1161),革蘭陽性菌877例,所占構成比為75.54%(877/1161),另檢出了51例真菌。分別選取分離率在前五的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對其耐藥性進行分析,見表1和表2。
表1 284例革蘭陰性菌構成及耐藥率[n(%)]
表2 877例革蘭陽性菌構成及耐藥率[n(%)]
結膜炎是一種常見的眼部疾病,若按病因分類可分為細菌性、真菌性、病毒性和變態(tài)反應性,其中最常見的是細菌性結膜炎。該疾病可導致結膜及角膜組織破壞,引起視力損傷[5],嚴重者可導致失明,故及時有效的對癥治療在疾病轉歸中具有重要作用。細菌性結膜炎常采用抗生素治療,若藥物使用不當可引起病原菌耐藥性,增加治療難度,影響疾病預后,故明確引起疾病的致病菌種類,了解其耐藥性,對臨床用藥具有指導意義。
本研究對1350例結膜囊分泌物進行細菌學培養(yǎng),共分離出1161例病原菌,陽性檢出率為86.00%(1161/1350),與范寧[6]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分離出的革蘭陰性菌為24.46%(284/1161),革蘭陽性菌為75.54%(877/1161),提示該病致病菌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傮w分離率在前五的病原菌依次為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鏈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構成比為36.37%,結果與多篇文獻報道一致[7,8],究其原因有學者認為與表皮葡萄球菌是皮膚表面正常菌群,可在取樣過程中污染標本有關[9]。除此之外,有5例致病菌檢出為真菌,提示臨床醫(yī)生,在常規(guī)抗生素療效不佳時應考慮真菌感染。細菌性結膜炎病原菌,亦可是嗜麥芽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表明細菌性結膜炎病原菌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有研究發(fā)現(xiàn)[10],表皮葡萄球菌可利用自身的生物膜特性吸附于人工晶體、隱形眼鏡等高分子聚合物之上,故在進行人工晶體置換、角膜移植等操作前應進行充分的抗菌藥物預處理,做好隱形眼鏡的養(yǎng)護和存放,預防眼內定值菌群條件性感染。
對分離率在前五的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耐藥試驗發(fā)現(xiàn),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最高,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率最低,但均對環(huán)丙沙星、苯唑西林、氨芐西林有較高耐藥率,可能由于上述各藥物是常見的抗感染眼藥水成分,使用頻率較高的原因。該類細菌耐藥性的產(chǎn)生機制是由于質粒介導產(chǎn)生了內酰胺酶[11],導致細菌對抗生素抵抗能力增加,從而形成耐藥性。表2結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的耐藥的檢出率高達98.63%,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產(chǎn)氣葡萄菌耐苯唑西林檢出率依次為75.34%、68.72%、53.44%,且對氨芐西林、頭孢唑啉、慶大霉素、環(huán)丙沙星、頭孢哌酮、頭孢他啶等藥物具有多重耐藥性。萬古霉素、莫西沙星、利奈唑胺等藥物對葡萄球菌有良好療效,耐藥率均為0%,可作為治療用藥的首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