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華
漢魏才子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于自見,謂己為賢”。意思是說,通常人們在評價文章時,容易看重古人,輕視今人(時間維度),看重遠方的人而輕視附近的人(空間維度);容易崇尚名望,而不重實際;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總有以為自己賢能的傾向。這是曹丕在文學批評領域所列示的這種“貴遠賤近,向聲背實”的現象。
因為“闇于自見,謂己為賢”和“向聲背實”,并且“貴遠賤近”的經典例子,可以舉南朝宋國時代的謝靈運的例子。謝靈運某次在醉酒后放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古往今來,這種自命不凡和狂妄自大的態(tài)度恐怕也算得上是獨步天下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著作《鬼谷子》中記載:“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意思是說君臣上下之間,常常有這樣的情形:表面上他們之間看起來很親密的,事實上內心卻很疏遠;表面上他們之間看著很疏遠,事實上內心卻很親近;靠近(君王)的人不被任用,遠離(君王)的人反而被君王尋求;天天在跟前的人,君王卻不重用他,只能讓君王遠遠聽到聲音的人,君王卻常常想念他。這是“貴遠賤近”現象在政治行政領域的生動描述。
晉代葛洪所著著名道教典籍《抱樸子》也說:“貴遠而賤近者,常人之恒忣也;信耳而遺目者,古今之所患也”。這種描述,幾乎與上述兩個例子完全一樣。《抱樸子》中還進一步記載,“俗世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廣,今日不及古日之熱,今月不及古月之朗。重所聞,輕所見,非一世之患矣。”由此看來,古人已經發(fā)現“貴遠賤近”“重聞輕見”現象絕不僅僅局限于文學批評和人事行政方面,而是幾乎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全部方面了。
雖然人類向更加文明社會演進的步伐不曾停息,時代的進步一日千里,然而,以當今視野觀察,“貴遠賤近”現象依然比比皆是,又何嘗有所減緩,乃至消亡呢!
例如,在家庭生活或者夫妻親屬感情方面,如果總是長期生活在一起,有時難免會發(fā)生摩擦和沖突,甚至會演變?yōu)橄嗷ビ憛捄驮鲪海?,保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則可能將厭惡轉變成思念,將憎恨轉變?yōu)閻蹜z,從而忽略對方的缺點,更有利于感情的維持和提升。即所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或者用通俗的話說“小別勝新婚”。
還如,在社會生活領域,曾經廣泛存在,當前仍然持續(xù)存在的“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西方的產品、食物、節(jié)日、服裝等都比中國好,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比中國先進等觀念,或多或少都有“人貴鵠賤雞者,謂鵠遠而雞近”的原因。也就難怪,我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還要大力倡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不是沒有社會土壤和陳因的。
那么,在企業(yè)運營和管理中,無論承認與否,管理層或多或少,有意無意總是存在這樣的現象和情緒:覺得身邊沒有“趁手”的人才可用,外面的員工“市場化”程度、專業(yè)化水平和技能能力更高一籌;覺得外部專家的建議、培訓、講座很有啟發(fā)、很有意義、很有幫助,覺得自己的員工沒有深刻的洞見和高超的技能(可能自己員工的建議和技能跟外部專家并無二致,甚至更高明);覺得自己企業(yè)的經營發(fā)展中總是有諸多不順暢的地方,不及其他標桿企業(yè)或領先企業(yè)在資源稟賦、經營、機制和文化等領域那么良好。這種“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取向,又何嘗不是“貴遠賤近”的具體體現呢?
梁漱溟先生在分析“貴遠賤近”的原因時指出了兩點:一是“近”是人之所見,“遠”是人之所聞或所傳聞,人既易于“貴所聞而賤所見”,所以也易于貴遠賤近,這主要是從信息的充分性角度客觀分析原因;二是中國現在一部分人還有“殖民地人”的心理,缺乏自信,這主要是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原因。梁先生還進一步指出,部分中國人的“貴遠賤近”是有區(qū)分的,他們對于阿比西尼亞的英勇,總覺得“不過如此”,而對于捷克的怯懦,總覺得“沒有什么”,所以所謂殖民地心理中還包藏著些許的差異性或扭曲的自尊和自大因素。
以上兩點原因分析與曹丕所說的“向聲背實”和“闇于自見,謂己為賢”幾乎“異曲同工”?!百F所聞而賤所見”體現了認知領域中的崇尚名聲和外觀,不注重實際的傾向;“闇于自見,謂己為賢”則反映了認知領域中的自我認知和他我認知之間的偏差傾向。當然,解釋社會生活領域的“崇洋媚外”現象中其實滲透了“自大”和“自卑”交織的復雜因素。
進一步擴展開來,人們習慣性“貴遠賤近”的認知偏差,主要還是在于人們對“遠”“近”事物的認識的不全面不充分,致使對遠近的事物態(tài)度有別。具體而言,人們習慣于目光向外,過多關注“遠”的好處,忽略“遠”的好處的真實性、背景條件和弊端;同時因為過于熟悉等原因,容易放大“近”的弊端,而對“近”的好處認為是當然的,甚至視而不見。其實質在于,缺乏最基本的常識,即萬物皆有利弊長短;忘記了個人不是圣賢,人人認知總有局限。如果“貴遠賤近”的認知方式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往往容易導致以己之短而比他人之長,甚至只生悲憤嗟嘆而不思進取,那就實在可笑可嘆了。總之,如果不能站在“超然”的立場,脫身事外,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進行認知,不能有效抑制或正確引導個人和組織心理中同時隱藏的“自大”和“自卑”情緒,貴遠賤近的悲劇就不會消亡。
企業(yè)管理中“貴遠賤近”的典型表現主要是盲目相信“職業(yè)經理人”就是提升經營績效的“靈丹妙藥”,盲目相信“外部市場化專業(yè)人士”就是改善企業(yè)經營的“救命菩薩”。然而,企業(yè)管理中的“貴遠賤近”傾向其危害則是巨大的。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貴遠賤近將極大毒化企業(yè)的文化氛圍,人人自危而不會在企業(yè)長期投入和踏實工作,導致企業(yè)缺乏忠誠的員工和“純臣”,難以建立可持續(xù)的人才梯隊基礎。業(yè)務領域的貴遠賤近則無異于自斷命脈,迷失和放逐自我,很容易陷入“東施效顰”,乃至“邯鄲學步”的悲劇。
很顯然,無論是在人力資源領域還是企業(yè)經營領域,有關企業(yè)究竟應該主要依靠內部人才還是外部人才的爭論長期存在,有關企業(yè)在業(yè)務發(fā)展模式上保持自我還是效法別人的爭論從未停息。如果讓大家用言語回答這兩個問題,相應多數人能夠達成統一意見,而且會闡釋得很完美和全面。然而,為什么一回到實踐中,就會出現行為和認知分歧呢?個人認為,認知的純粹性和現實的復雜性固然可以對此作出解釋,更關鍵的是,企業(yè)領導人員即使頭腦中對內外部人才及其關系,對內外部業(yè)務模式及其演變等的認知是清晰的,但很容易受外部復雜因素、個人定力不足以及實施過程把控不周全的影響,而在具體行為和短期觀念上發(fā)生變化,甚至是走向錯誤而不自知。
克服“貴遠賤近”認知偏差的方法可以是反向適用“貴近賤遠”原則,當然,這種方式最簡單好用,但存在矯枉過正之嫌:容易滋生“近親繁殖”和“固步自封”現象。所以,克服“貴遠賤近”認知傾向的根本還在于建立和完善理性和全面的認知體系,對于遠近事物堅持系統化認知,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崇拜”。說到底,只有做到認知和執(zhí)行的超然物外和客觀公正,有效抑控“自卑”和“自大”兩種情緒,不忘時刻反省提醒自身保持清醒頭腦,在“遠”“近”之間把握好時間空間對象等方面的平衡,尤其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平衡,才是避免認知和行為之間的偏差和異化,克服“貴遠賤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