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以生為本的課堂是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課堂,是真正屬于學生的課堂。它的構建推動了學生的自我對話與同伴對話,使更多的交流由內而外、由此及彼、互動生成。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就沒有了教育。教師要找尋問題背后的具體原因,探求可操作性的策略,幫助學生學會交流,促使學生間的對話從低效走向高效。
[關鍵詞]核心問題;傾聽;語言支架;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8-0092-02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認為:“教室中的學習是通過與對象世界的相遇和對話,與教師、伙伴的相遇和對話,與自身的相遇和對話來實現(xiàn)的?!彪S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以生為本的課堂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空間,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開展自我對話與同伴對話,這對于發(fā)展他們的思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感悟學習本質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推進意義。
一、有見解才有交流——從問題入手,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事實上,最高水平的學習過程,就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出的問題越有針對性,就越容易幫助學生抓住知識的本質;對話的內容包含的本質越多,對話的意義也就更深遠。一個富有經驗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就會特別注意以核心問題帶動思考,并且非常重視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并將之轉化為恰當?shù)暮诵膯栴},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時,適當?shù)丶尤胍恍╅_放性問題,能夠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引起具有個性化特點的共識,進而更容易引發(fā)同伴的關注,形成補充質疑,實現(xiàn)智慧的啟迪。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運算順序有什么不同?
(2)和以前學過的整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比一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兩種解法有什么聯(lián)系?哪種解法更簡便?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問題(1)是引導學生將算理與算法聯(lián)系起來,并體會兩種思路——①需要先求出兩種中國結各用彩繩多少米,列出的算式要先算乘法;②要求出兩種中國結各做一個所需的彩繩的米數(shù),就要先計算括號里的數(shù)。學生受經驗的限制,看待問題時往往比較孤立、單一,缺乏聯(lián)系的眼光。對此,問題(2)的設置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順序進行比較,感悟算法的一般性,從而對運算順序形成全面認識。問題(3)則啟發(fā)學生挖掘兩種解法之間的聯(lián)系,為學生探究分數(shù)乘法的分配律提供指引。實踐證明,在三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自主發(fā)現(xiàn)分數(shù)乘法的運算順序以及運算律與整數(shù)、小數(shù)乘法的一致性,對兩個知識點的認識更清晰、準確,值得一提的是,問題(3)中所包含的小問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聯(lián)想和質疑。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在分數(shù)運算中也一樣適用嗎?”一時間帶動了所有學生的思考,促使他們全面地考量整數(shù)混合運算的規(guī)律是否在分數(shù)運算中都適用,最終推動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往嚴密性上逐步發(fā)展。
二、有理也要有序——提供語言支架 ,讓學生會說
會說和會聽是形成對話的兩個核心。在交流時,學生常常心里明白,但卻講不出來,有時言而有物卻言之無序,讓聽者一團糊涂。對此,教師可給學生提供適當?shù)恼Z言“模板”,讓學生借助“有章可依”的語言平臺來交流。
例如,在算法探究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自主概括算法,并給學生提供這樣的語言“模板”:“異分母分數(shù)相加減,要先(? ? ?),再根據(? ? ?)的法則進行計算,計算時要注意(? ? ?)……”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分析問題中的關系,要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表達分析的過程,也可以使用一些語言“模板”,如理解“×××比×××多百分之幾?”這類問題時,可以用這樣的“模板”:“要求這個問題就是求(? ? ? ?)占(? ? ? )的百分之幾,而(? ? ?)是已知的,(? ? ?)是未知的,所以解決問題時,我們先求(? ? ? ),再(? ? ? )。”這樣的“模板”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言,還能幫助學生學會有條理地表達。長此以往,學生一定能悟出其中的“序”,學會自己組織語言,并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思維的條理性。此外,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串聯(lián)起彼此語言的句式,使他們能依靠自己的語言構建起具有連續(xù)性的對話。如匯報結束時,發(fā)言者可向他人征詢意見:“這是我們小組的意見,大家有沒有疑問或補充的?”又如評價他人的想法時,發(fā)言者可說:“我同意(不同意)你的看法,因為……大家覺得我說的對嗎?”……
課堂實踐不斷證明,這種“會說”且?guī)в谢拥哪J侥苁垢嗟膶W生參與到討論中來,實現(xiàn)對話交織。能有效促使學生深入自學,形成豐富、個性和創(chuàng)新的認識,更容易引發(fā)同伴的共鳴和爭辯,有利于對話的充分展開,并最終利于新知的構建。
三、聽進去才能講出來——從自身做起,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對話中缺乏傾聽的習慣。對學生來說,這種與同伴對話的意識和傾聽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學生不太會傾聽同伴的發(fā)言。當對話中存在爭議問題或當有學生表達觀點不清楚時,其他學生就會起哄甚至打斷對方的發(fā)言。又當他人提出疑問時,其他人不會立刻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補充說明或舉出實例,而是進行自我無邊之談。
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善于傾聽的教師本身就是學生學會傾聽的最好教材。因此,在學生對話中,我注意做好示范,尤其當學困生一時說不清楚時,我更加耐心地等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安撫其他學生急躁的情緒,和他們一起培養(yǎng)傾聽的習慣。同時,我注意從學生的交流中提取重要的部分加以梳理、強調,用適時的介入教會學生把握質疑、追問的技巧,感悟傾聽的重要性。
針對以上學生不善于傾聽的問題,我開展了一學年的行動教學,借助課堂互動、學生訪談等途徑來做學生的忠實聽眾,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善于傾聽的習慣、互動的習慣,最終在促成學生有效對話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四、小集體大力量——成立學習小組,發(fā)展聽、說能力
教師給學生分組,每組作為一個學習共同體,進而建立小組共同制度,組員之間需要對集體負責。例如,交流展示的必須是小組集體的成果;組員輪流做記錄者、小組發(fā)言人;課堂檢測以小組為單位來匯總結果……這些規(guī)則的建立,意味著組員之間必須親密合作才能實現(xiàn)共同進步。要匯報小組意見,就要集合各組員的意見。這需要每個人認真準備自己的發(fā)言、仔細聽取同伴的想法,還要在意見不同時抓緊討論,在意見達成一致時一起琢磨怎樣匯報最清楚。無形中,每個人都在進行傾聽和表達的演練,最終發(fā)展聽、說的能力。
生生對話雖然是指學生之間的談話,但和教師的教學行為休戚相關。要形成有效的對話,離不開教師對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學習規(guī)則的建立、學習技巧的供給、學習過程的調控。當然,培養(yǎng)學生互相溝通的習慣和能力,絕非一日之功,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教師不斷克服功利心以及急躁心理,真誠地接納學生的各種狀況,才能打開學生的“話匣子”,構建開放的課堂。
(責編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