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中醫(yī)院,河南 新密 452370
耳鳴作為一種聽覺異常癥狀,自覺耳內鳴響,或細微或暴烈,如聞潮聲,妨礙聽覺。耳鳴可導致患者聽力削弱,影響交談,嚴重者甚至聽覺喪失,不聞外聲,影響其日常生活。耳鳴好發(fā)于老年人群,其中約有33%人群存在耳鳴主訴,呈現進行性加重狀態(tài),且久治不愈病例較多[1]。耳鳴的致病因素較多,病理機制尚未徹底明確,中醫(yī)學者多認為與腎虛相關。中醫(yī)認為,人的生、長、壯、老屬于自然生理過程,至垂暮之年,則天癸竭,腎臟衰,精少,腎精虧損、耳竅失養(yǎng)、髓海不足等是老年人群出現耳鳴的主要病因[2-3],本研究對腎虛耳鳴患者采用左慈丸水煎劑聯合針灸治療,觀察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腎虛耳鳴患者共170例,按治療方案不同隨機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各85例。對照組中男42例,女43例;年齡為59~70歲,平均(61.47±3.76)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為(5.94±1.26)年;研究組中男41例,女44例;年齡為59~71歲,平均(61.86±3.62)歲;病程4~11年,平均病程為(5.99±1.1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存在波動性雜音性耳鳴,耳中鳴響,音調多種多樣,反復發(fā)作或者持續(xù)發(fā)作,會受環(huán)境、精神因素等影響,時重時輕,伴發(fā)耳堵悶感、眩暈感,影響睡眠、工作,可明確診斷為耳鳴;②中醫(yī)辨證患者存在腎精虧損證:耳鳴如蟬,晝夜不息,聽力下降,頭目暈眩,手足心熱,腰膝酸軟,健忘失眠,脈細數,舌紅少苔[2];③臨床資料完整,認知與溝通能力正常,全程自愿配合;④參與本研究前一個月未服用過本實驗藥品或者其他影響治療效果判定的藥物。排除標準:①對本實驗用藥以及針灸過敏、暈針者;②合并嚴重造血系統(tǒng)、肝腎心等臟器功能病變者、因全身性疾病、外傷腫瘤所致耳鳴;④年齡不足18歲或者75歲以上者;⑤哺乳期、妊娠期婦女等特征人群;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采取針刺治療,取關元穴、腎俞穴、氣海穴、翳風穴、太沖穴、聽宮穴、太溪穴,以補法為針刺手法,灸關元穴、氣海穴,每日1次,周末兩天休息,共針灸5次;研究組患者則在上述針刺治療基礎上,加用耳聾左慈丸水煎劑。組方:熟地30 g,磁石30 g,山茱萸10 g,澤瀉15 g,丹皮15 g,五味子30 g,山藥15 g,珍珠母30 g,白茯苓10 g,柴胡6 g,炙甘草6 g。隨證加減:以腎精虧損為主者,加用龜板180 g,龍骨30 g,阿膠10 g,牡蠣30 g,旱蓮草10 g,女貞子10 g,桑葚子15 g,山茱萸15 g;若以腎陽虛衰為主,則加用胡桃肉10 g,巴戟天10 g,金狗脊10 g,菟絲子10 g,冬蟲夏草5 g,杜仲15 g,牛膝10 g。清水煎煮,取汁300 mL,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兩組均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結合患者自覺耳鳴響度、有無影響睡眠與工作等,評估臨床療效;②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4周的聽力水平變化,25 dB以內為聽力正常,超過25 DB為存在聽力功能障礙;③隨訪1年,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
1.5 療效判定 基本痊愈:自覺耳鳴癥狀消失,聽力正常,且一個月內未復發(fā);顯效:耳鳴僅在睡眠時或者安靜狀態(tài)下出現,或者偶爾發(fā)作,無明顯的聽力障礙;③有效:耳鳴癥狀減輕,或者從影響睡眠與工作,轉為在嘈雜環(huán)境下出現,或在嘈雜環(huán)境下出現轉為在安靜狀態(tài)下出現,或從持續(xù)性發(fā)作轉為間歇性發(fā)作;無效:耳鳴癥狀無變化,嚴重時甚至加重??傆行?(有效+顯效+基本痊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5.29%,優(yōu)于對照組的84.71%(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聽力水平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聽力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聽力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4周對照組8555.13±12.5539.42±4.16研究組8555.38±12.1825.94±2.45?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研究組復發(fā)1例,其復發(fā)率為1.18%;對照組復發(fā)9例,其復發(fā)率為10.59%;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耳鳴作為五官科常見疾病之一,以老年人居多,耳鳴和個體年齡增長有關?!鹅`樞·脈度》曰:“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可見腎臟開竅于耳,髓海充足,精氣灌耳,則聽覺靈敏[6-7]。近年來對于耳鳴治療,中西醫(yī)均在探索方法,相較而言,中醫(yī)對耳鳴的治療方法更為豐富,包括敷貼、針刺、中藥內服、艾灸等,但迄今仍無標準療法[8-10]。
耳聾左慈丸為傳統(tǒng)治療腎虛耳鳴的經典方劑,其重用珍珠母、磁石,有震懾安神之功效,五味子、菟絲子、龜板、枸杞子有添精滋陰補髓作用,以柴胡載藥力上行,炙甘草調和諸藥,組方比較嚴謹,且配伍合理,可發(fā)揮補腎益髓、滋陰養(yǎng)竅之功效。同時,隨證加減,根據患者腎虛情況,對腎精虧損為主者加用龜板、阿膠、龍骨等藥物,以滋陰添精;對腎陽虛衰為主者,則加用冬蟲夏草、牛膝、杜仲等,以溫腎壯陽、強壯腰膝,引藥下行直達病所,針對患者不同情況辨證施治,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此外,筆者將耳聾左慈丸水煎劑應用,可保證藥物成分被有效吸收,藥專力宏,切中病機,用藥準確,從而獲得理想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證明了耳聾左慈丸水煎劑聯合針灸治療腎虛耳鳴的突出效果;同時,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聽力水平好轉,復發(fā)率較低,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耳聾左慈丸水煎劑的應用可明顯恢復患者聽力,并預防耳鳴復發(fā),彰顯了耳聾左慈丸水煎劑在改善腎虛耳鳴患者聽力、預防復發(fā)方面的積極作用。
綜上,腎虛耳鳴患者適宜采取針灸聯合耳聾左慈丸水煎劑治療,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