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中國譜牒編修的歷史悠久。宋代以來,譜牒的纂修經歷了由官修到私修轉變,發(fā)展到明清時期,民間修譜之風越來越盛。作為以“文獻之邦”[1]著稱的徽州,更是保存了大量的家譜檔案,迄今留存的各種族譜達2000余部。在筆者看來,家譜作為維系血緣親疏關系的紐帶,其功能不僅停留在“明親疏,辨昭穆”上,對于宗族文獻的保存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所涉及的《新安徐氏宗譜統(tǒng)系》為清朝乾隆時編纂而成,由歙邑傅溪族裔徐景京、徐慶,皇呈族裔孫徐共同纂輯,現存乾隆五年(1740)刻本,共六冊。
徽州的宗族一般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土著居民——山越人,一個是外來居民——“中原衣冠”。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徽州地區(qū)世家大族的始遷祖大多數是“中原衣冠”。這些封建士大夫合仕宦遷徙徽州地區(qū)定居的原因主要有:(1)逃避戰(zhàn)亂,(2)向往徽州山水,(3)宦游徽州,(4)隱居徽州。[2]
徽州徐氏即是南渡士族中的典型一支,但其遷居徽州的時間卻不甚清晰,清乾隆徐本認為新安徐氏是南朝梁新安太守徐家族后裔,“公以梁大通三年出為新安太守,其從昆弟侍中(徐)緄公來游此邦,流連山水,子孫遂為土斷,新安之有徐氏蓋自此始?!盵3]由此可見,新安徐氏是由徐緄開始遷入,流連徽州山水在此定居。而同時代的休寧汪由敦則有不同的論斷,“譜稱徐氏系出偃王,至南唐昶公為歙州刺史,其子孫遂留居治所,散遷歙休間”[4]。這兩種論斷雖于譜中世系中得到了統(tǒng)一,但卻提供了兩個不同遷入徽州的時段。
顯然,到清代中前期時,徽州徐氏尤其是歙北皇呈徐氏對于先祖的認同是有著多重聲音的。受乾嘉學派考據之風影響,族內知識分子如徐者對先祖譜系尤其是徐昶之前的譜系是有所懷疑的,并提出了一些證據,但未獲得完全的認同。其他史料中的記載則證實了這種懷疑,正是時人對于先祖世系態(tài)度的一種表達,“夫以遠為不盡信,以近為可信,則譜信矣。”[10]而錢塘徐氏宗裔徐本所持徐始祖之觀念為長期以來的一種成論,或為江南徐氏統(tǒng)祖之表現。
1、宗族的遷徙
徐氏遷入新安之后,《徐氏修譜凡例》中記載“昶公之后,分培、堪、增、圭四公,各衍一派,更遷散于他郡邑”?,F根據《新安徐氏分遷備考》做一個簡略的統(tǒng)計。如下表:
表1 新安徐氏十七世至四十三世遷徙統(tǒng)計表
三十三世徐千三休寧徐山遷本邑長干三十三世徐安黟橫遷居石埭縣流沙三十三世徐田后裔歙朱方遷居山東臺兒莊三十三世徐奇歙朱方遷居湖廣漢口鎮(zhèn)暨漢川縣劉家隔三十三世徐桂后裔歙朱方遷居徐州暨濟寧州三十四世徐憲一休寧徐山遷居本邑阜前后又分遷洽陽三十四世徐憲三休寧徐山遷居本邑奕淇三十四世徐憲六休寧徐山遷居本邑莊埠三十四世徐憲十三休寧徐山遷居本邑公塘三十四世徐憲十四休寧徐山遷居本邑高枧三十四世徐庚三祁門富業(yè)坊遷居鄱陽縣凰培里三十五世徐高歙西路口遷居黟北竹會寺地方三十五世徐宗慶黟橫遷居本邑湘口三十六世徐來童休寧資口遷本邑黃源三十六世徐福童休寧資口遷本邑公塘由慕族三十六世徐周祖休寧資口遷本邑水西街三十六世徐昊歙朱方遷居昆山縣三十六世徐文徐文曜休寧石林遷廬溪縣歐陽司三十七世徐祖紹祁門富業(yè)坊遷居本邑石欄桿三十七世徐祖賓祁門富業(yè)坊遷居本邑胡超坑三十七世徐旄淳安潔坑遷居本源塘平三十八世徐福宗歙北徐村邑南夏川三十八世徐嘉慶歙路口遷居蕪湖縣方村三十八世徐積富上饒縣上郭三十九世徐回積歙北徐村遷邑東洪塘四十世徐僑徐伊徐仲徐本等銅陵縣順安鎮(zhèn)休寧藕塘遷居湘潭縣石潭市泉塘充四十一世徐仕賓徐仕寧淳安縣潔坑四十一世徐遠道歙朱方遷居杭州府斗富二橋四十二世徐傳芳徐德煊等沭陽縣高家溝鎮(zhèn)四十世徐巖乞祁門石欄桿遷居太平縣譚家橋四十世徐寄太績溪羅村遷居歙城東教場四十世徐祁遠徐祀遠四十二世徐民珍徐一松等定遠縣北爐橋鎮(zhèn)此次遷徙還包括四十三世徐允諫,徐允謙等四十二世徐民國徐民瞻等定遠縣余陳集四十二世徐正賢弋陽縣橫塘橋四十三世徐至大徐至節(jié)等宿遷縣白洋河鎮(zhèn)四十三世徐應遂休寧大塘遷居黟靄峰
圖1 新安徐氏十七世至四十三世遷徙次數折線圖
人口的遷徙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經濟因素,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更高的收入。第二,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戰(zhàn)爭,支邊。第三,社會文化因素,宗教,民族。第四,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天災人禍。本文所提及的遷徙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和生態(tài)因素,下面一一說明。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從十七世開始,至四十三世為止,基本上每一世都有族人遷出。其中,二十二世至二十五世,《新安徐氏分遷備考》未記載有人遷出。因為三十六世以前均為宋朝,距離徐續(xù)修譜牒時間較為久遠,真實性有待考證,其中原因不作說明。表格中所列只到四十三世為止,可能是由于此時新安徐氏的各支已經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暫時沒有族人遷出。
從二十九世開始,歷世遷徙的次數有所提高,且三十六世以前均為個人遷出,三十六世以后開始出現群體遷出,即徐文和徐文曜從休寧石林遷廬溪縣歐陽司,隨后一直到四十三世均有群體遷出的現象,集中體現在四十世至四十三世之間,此時大致處于明末清初之際,且遷入地有許多諸如沭陽、宿遷之類遠離新安的地區(qū)??赡苡捎诋敃r的社會環(huán)境較為動蕩,戰(zhàn)亂頻繁,所以出現了群體聯合遷出的情況。另外,四十世的徐僑等人遷入銅陵,很有可能與銅陵所具有的礦產資源有關。另外,縱觀表格中的遷入地,大部分還是集中在新安地區(qū),其中只有少數人遷入外地,排除經濟實力方面的原因,族人心中的鄉(xiāng)土情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1、宗族的上行
“新安徐氏望族也”[11],譜中附有《賢才顯達匯紀》?,F對其中的各個時間段的賢才顯達的人數做一個統(tǒng)計。
表2 新安徐氏十五世至四十七世賢才顯達人數統(tǒng)計表
圖2 新安徐氏十五世至四十七世賢才顯達人數折線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從三十七世到四十五世間,即明朝年間,新安徐氏的的賢才顯達的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且在清朝年間,四十四至四十五世的時候達到一個高峰。
一方面可以說明,此時的新安徐氏,進入士紳階層的人數逐年增多,在當地具有一定的聲望。徐在《本族先達統(tǒng)考》中提及從三十七世開始,徐玨成為進入邑庠生的第一人,此后的三十八世進入邑庠的僅有三人,“至四十世……乃肇漸盛之機?!扁陨脑黾樱科湓?,第一,家國一體,興衰與共,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大環(huán)境,可以為家族的發(fā)展提供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有助于生產得到了恢復,使得人民更有余力關注教育水平的提升。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明朝興盛之時,賢才顯達的人數顯著上升,清朝衰落之時,賢才顯達的人數也承下降態(tài)勢。第二,家族自身的積累也很重要。一個家族的興盛,是幾代族人的積累,宋朝,即十五世剛剛遷入之際,不論是資產還是人脈都剛剛起步,在明朝建立之后才慢慢穩(wěn)定下來,此時的賢才顯達人數出現了一個穩(wěn)定上升的趨勢,印證了這一點。
2、家族遺跡中的財產體現
根據譜中所載《皇呈族遺跡編》,皇呈族的遺跡主要分布在中門村,上門村和下門村三個地方。遺跡分布的越集中的地區(qū),說明該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相對較好,較為適合人類的居留。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自然會進行一些生產生活的活動。并且在傳統(tǒng)社會中,血緣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滲透于土地關系和政治關系,土地是可以世代承襲的,在村落中的權力關系也因為土地和財富的承襲而鞏固。家財萬貫、米爛陳倉、廣廈千間,良田萬頃是恩惠后代的最好財富。根據遺跡的類型將其分類,如下表所示:
表3 新安徐氏皇呈族遺跡統(tǒng)計圖
此外還有一些未在上述所列地點范圍內的遺跡,主要有宗祠3處,會社2處,坊4處,壇1處,廟2處,閣1處,庵1處,亭9處,公井2處,田1處,墩1處,1處,外大路1處,橋4處。
綜合起來,可以看出,皇呈族的遺跡,主要為祠堂,可以看出,皇呈族較為注重對祖宗的祭祀,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子孫后代的傳統(tǒng)美德,比如節(jié)孝堂,崇德堂,篤敬堂等。還有一些宗教設施以及公共設施,其中宗教設施有廟、壇、庵,說明皇呈族為族人的宗教信仰提供便利,公共設施有,外大路,橋等,一個便利的交通和水利設施,有利于族內的交流和族人生活的便利。而外大路也為族人和外界聯系提供了便利。以上這些遺跡,不僅是留給后人的有形資產,更是一種無形的,用來維系宗族關系的文化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