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李宏偉 王海洲 王帥 付玉平
后路椎弓根螺釘固定系統(tǒng)是脊柱后路手術最常用的內固定器械,可用于各種胸椎傷病的手術治療,如胸椎骨折及脫位、腫瘤、退行性變等,與椎弓根螺釘手術相關的術中并發(fā)癥包括周圍重要神經(jīng)及血管、硬膜囊甚至脊髓的損傷[1,2],多由螺釘誤置或位置不佳引起。以往,多項研究[3?5]嘗試應用多種方法提高胸椎手術的安全性,但多受限于硬件條件或方法過于繁瑣,不易掌握。近年來,三維重建等數(shù)字技術與脊柱外科臨床實踐的結合使外科醫(yī)師能夠在術前進行模擬手術,完成手術設計,也使個體化置釘變?yōu)榭赡堋1疚臄M應用數(shù)字技術,模擬胸椎椎弓根螺釘置入手術,以討論一種簡便、易于掌握的通用置釘方案的可行性。
納入標準:①年齡為18~85歲;②胸椎結構無嚴重側彎或前后突畸形等明顯解剖異常者;③DR、薄層掃描CT等影像學資料完整,可完成三維重建并進行雙側椎弓根螺釘置入手術;④既往無胸椎及鄰近結構大手術史。
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85歲;②經(jīng)影像學檢查證實胸椎存在外傷、腫瘤、嚴重骨質增生等情況所致的解剖結構異常;③影像學資料不完整或清晰度不能滿足三維重建需要者。
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根據(jù)納入與排除標準在我院影像系統(tǒng)中連續(xù)選取行胸椎三維CT檢查的病人,共納入53例病人,其中男37例,女16例,年齡為(43.6±5.4)歲(21~76歲)。
本研究所選用的三維CT數(shù)據(jù)均來自我院放射科,CT掃描條件:120 kV,30 mA,視野(field of view,FOV)為500 mm,層厚為0.625 mm;醫(yī)學三維重建軟件為MIMICS 14.1(Materalise,比利時)。
將研究對象的三維CT資料以DICOM格式導入三維重建軟件,劃定重建范圍并確定骨的閾值后進行重建,逐層去除肋骨、胸骨等骨性結構,僅保留T1~12胸椎作為研究對象,完成重建后再次對所有椎體進行仔細觀察,確定無影響研究的解剖變異存在,將重建后的模型在三維重建軟件內進行細化、降噪等操作。
建模完成后向三維重建軟件中導入提前繪制的椎弓根螺釘,T1~6節(jié)段的螺釘直徑為4 mm,長度為35 mm;T7~12節(jié)段的螺釘直徑為5 mm,長度為40 mm。通過軟件設置使胸椎椎體呈半透明狀態(tài)以利觀察,在軟件內進行螺釘置入的模擬手術,以移動、旋轉等操作調整螺釘位置,進釘點的確定參照Fennell等[6]介紹的方法,選取上關節(jié)突外緣與橫突上緣交點尾側3 mm,矢狀面角度大致垂直于上一椎體下關節(jié)突和本椎體下關節(jié)突連線;確定進釘點和矢狀面角度后,在冠狀面調整外展角度,確保最佳位置置釘,螺釘全程被骨包繞,無破出骨壁的情況,測量其與棘突的夾角(圖1)。
圖1 置釘方法示意圖 選取上關節(jié)突外緣與橫突上緣交點尾側3 mm處為進釘點,螺釘?shù)氖笭蠲娼嵌却怪庇谏弦蛔刁w下關節(jié)突和本椎體下關節(jié)突連線(圖中黑色實線),外展角度通過模擬術中實際情況確定,并測量其與棘突夾角(繪圖作者:王爽)
置釘完成后,觀察各螺釘與周圍骨質的關系以確定是否實現(xiàn)最佳位置置釘,標準為椎弓根各壁完整,無螺釘螺紋破出,對椎體進行半透明操作后可證實螺釘基本于椎弓根中心軸線穿過,以棘突為參考測量外展角度,并計算每一椎體外展角度的平均值,作為今后行胸椎椎弓根螺釘置入手術的參考數(shù)值,同時比較左右兩側螺釘?shù)耐庹菇嵌纫源_定是否具有側別差異。
所有測量數(shù)據(jù)的記錄和處理均在Stata 12.0統(tǒng)計軟件(Stata公司,美國)中完成。螺釘外展角度數(sh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對同一椎體左右兩側的螺釘外展角度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三維重建軟件中完成建模,按前述方案完成T1~12椎弓根螺釘置釘,共置入1 272枚胸椎椎弓根螺釘,置釘完成后進行觀察,無螺釘破出骨質等情況。對所有螺釘進行測量,其外展角度平均值及雙側對比情況見表1,配對t檢驗的結果表明,除T3、T4雙側螺釘外展角的平均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其余各椎體的雙側椎弓根螺釘外展角度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胸椎的椎弓根結構復雜多變,胸廓等結構可能對置釘造成影響,胸段脊髓和神經(jīng)根一旦受損,將產生嚴重的癥狀,一般認為,胸椎椎弓根螺釘手術的難度要大于腰椎。為避免術中螺釘誤置引起并發(fā)癥,不同研究者進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進展[1?3],多項不同置釘方法[7?9]的對比表明,導航技術能提高置釘準確性,但其伴隨的射線暴露問題不容忽視,尤其是當術者長期從事相關手術時,射線對醫(yī)務人員健康的影響應予以考慮;另外,導航技術對于軟硬件的要求較高,限制了這一技術的廣泛應用。實踐證明,恰當?shù)男g中透視和徒手技術也能實現(xiàn)最佳位置置釘[10?14],多年以來,不斷有研究者嘗試改進置釘技術[15?18],如采用新的手術器械[19]、超聲[20]、導板[21]等輔助技術。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試圖通過統(tǒng)一進釘點和進釘角度簡化技術流程[22,23],Qi等[24]于2014年就曾發(fā)表過以我國人群為研究對象的胸椎螺釘進釘點研究。
表1 各節(jié)椎體雙側椎弓根螺釘?shù)耐庹菇嵌取纒)
表1 各節(jié)椎體雙側椎弓根螺釘?shù)耐庹菇嵌取纒)
椎體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左側外展角度36.21°±4.54°33.05°±10.43°24.76°±9.83°24.67°±8.45°25.13°±8.54°22.41°±7.01°30.72°±9.34°22.01°±7.98°26.68°±8.63°22.86°±8.78°21.04°±8.78°19.34°±7.32°右側外展角度34.54°±3.98°32.85°±11.32°23.54°±10.53°23.78°±9.51°24.83°±9.41°23.06°±6.91°31.22°±8.41°21.91°±8.18°25.81°±9.38°23.24°±9.13°20.84°±9.21°20.43°±8.24°t值2.563 2.983 1.863 1.345 3.383 2.871 2.124 2.435 2.371 2.414 2.172 2.981 P值0.013 0.004 0.068 0.184 0.001 0.006 0.038 0.018 0.021 0.019 0.034 0.004
近年來,數(shù)字技術不斷發(fā)展并融入臨床,三維重建、模擬手術等方法進入臨床實踐并得以廣泛應用,部分基于3D打印技術的假體或替代物也已開始用于輔助重建手術。針對本研究來說,數(shù)字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對三維重建后的模型進行細致的觀察,再通過模擬手術嘗試不同的置釘方案。同時,現(xiàn)有的數(shù)字技術可實現(xiàn)模型透明化等操作,能對螺釘和骨的位置進行細致觀察。因此,本研究選擇此技術進行模擬手術,擬通過對現(xiàn)有置釘技術進行驗證和改進,嘗試尋找相對簡單、準確、通用的胸椎椎弓根螺釘置釘方案。
本研究以數(shù)字技術為研究手段,嘗試摸索一種適用于各節(jié)段胸椎的椎弓根螺釘置釘方案,對置釘方案的考慮和設想包括:①進釘點統(tǒng)一,無需根據(jù)不同節(jié)段進行調整;②進釘點易于確認,有醒目的解剖標志作為參考,術中易于顯露;③進釘角度盡量統(tǒng)一,無需根據(jù)節(jié)段進行調整;④進釘角度在冠狀面上外展角度以棘突作為參考,以便觀察;⑤外展角度盡量減小,以避免肋骨干擾;⑥矢狀面進釘角度的參照物易于觀察和確定。
通過文獻復習,F(xiàn)ennell等[6]介紹的方法最接近本研究的要求,故借鑒其方法并加以調整,采用其定義的進釘點,即上關節(jié)突外緣與橫突上緣交點向尾側3 mm處,通過本研究的觀察,此進釘點可以滿足置釘要求,即使少數(shù)病人在此釘點不能按照推薦的方法完成置釘,也可以通過調整進釘角度實現(xiàn)置釘。Fennell等[6]定義的進釘角度是矢狀面垂直于胸椎的曲度,在實際操作中不易觀察和確定,我們采用上一椎體的下關節(jié)突和擬置釘椎體的下關節(jié)突連線作定位參考,使置釘角度在矢狀面上垂直于該連線;再在冠狀面上調節(jié)外展角度,與Fennell等[6]采用的角度為:T1、2為 30°,其余胸椎為 20°,經(jīng)過我們的測量,各節(jié)段外展角度的平均值如表1,較Fennell等[6]介紹的方法略有差異;同時,我們也觀察到,螺釘外展角度的分布較為離散,雖因樣本數(shù)量有限不能精確定義其離散程度,但這一現(xiàn)象說明胸椎椎弓根的解剖結構個體化差異較大。通過本研究左右兩側外展角度的比較也可看出,多數(shù)椎體雙側椎弓根螺釘?shù)耐庹菇嵌却嬖诓町悾紤]導致此差異的原因可能與胸椎椎弓根解剖結構復雜有關。同時胸椎椎弓根螺釘置釘區(qū)域周圍重要結構多,一旦發(fā)生誤置易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因此建議在術前對椎弓根平面CT等影像學資料進行詳細觀察,對椎弓根直徑細小或角度變異的病人,必要時行三維重建及模擬置釘,以確保置釘安全。
在行椎弓根螺釘置入手術時,應根據(jù)術中的實際情況調整置釘方案,同時應高度重視置釘時的手感[25],經(jīng)驗豐富的術者通過器械反饋的手感能準確感受螺釘周圍骨質的環(huán)抱情況,進而推測置釘質量,脊柱外科醫(yī)師應有意識地體會這種難以量化描述的術中經(jīng)驗和體會,以不斷提高手術技能[26]。雖然有研究者出于保護術者的目的建議合理減少透視次數(shù)甚至不透視[27],我們仍建議術中于置定位針及完成置釘后行常規(guī)透視,如遇不順利或手感欠佳,應增加透視次數(shù)以及時調整,避免并發(fā)癥,為減少輻射損傷,可對病人重要部位進行保護,在透視時術者可利用鉛屏等用具進行防護。
因條件所限,本研究所包含的樣本數(shù)量有限,這是本研究最大的不足之處,此數(shù)量的樣本不能完全代表中國人胸椎解剖學特征,只能初步反映相關的解剖學特點和規(guī)律,而且僅對螺釘角度進行了分析,未深入探討可應用螺釘?shù)膶挾?、長度等數(shù)據(jù),但我們認為本研究證明此方法有一定應用價值,因此可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以形成可應用于臨床實際的手術方法;另外,三維重建雖可以最大程度地進行模擬觀察甚至虛擬手術,但仍不能完全取代實體操作,在現(xiàn)實操作中,仍可能存在穿刺困難等問題,需在實體操作中進行摸索,因此,在后期研究中,可通過在3D打印的實體模擬上進行手術,完善操作相關技術細節(jié),并逐漸過渡到尸體模型實驗,才能最終應用于手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