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組致密砂巖古構造應力場模擬及裂縫預測

        2019-04-10 03:28:36趙長虎
        石油物探 2019年2期
        關鍵詞:砂組應力場主應力

        劉 暢,王 翔,趙長虎,尹 帥

        (1.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北京100016;2.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非常規(guī)油氣分公司,北京100016;3.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勘探事業(yè)部,四川成都610000;4.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中油氣開發(fā)部,新疆庫爾勒841000;5.西安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西安710065)

        致密砂巖氣是非常規(guī)油氣中最為常規(guī)的一種,也是當前油氣勘探開發(fā)最為現實的一種資源[1-2]。國內致密砂巖氣在2011年的產能已達到2.56×1010m3,約占天然氣總產量的25%[3]。沁水盆地是一個殘留型盆地,其上古生界發(fā)育多套海陸過渡相煤系[3]。“煤系”又稱“煤巖系”或“含煤建造”,泛指含有煤層或煤線的沉積巖體系。目前,該區(qū)煤系已獲得煤層氣商業(yè)開發(fā),但致密砂巖氣尚處于勘探階段[4]。下二疊統(tǒng)山西組3號煤層是煤層氣開發(fā)的主力煤層,也是煤系致密砂巖儲層的主要烴源巖。氣測資料顯示,山西組致密砂巖具有較大的勘探潛力,但煤系致密砂巖儲層的單砂組厚度較薄,非均質性強。概括來說,沉積作用是該類型儲層形成的基礎;成巖作用對致密砂巖儲層發(fā)育進行了適度改造;構造演化調整了天然氣的分布;裂縫是天然氣富集的核心因素[3-5]。具有較高產能的“地質甜點”主要分布在裂縫發(fā)育區(qū)內[5-6]。

        由于沁水盆地所處的特殊大地構造位置,中新生代構造應力場的演化具有多期變化的特點,不同構造演化時期應力場的變化和疊加,影響著裂縫的形成,其復雜程度制約著從力學角度進行裂縫的表征和預測[3-4]。在致密砂巖儲層裂縫預測方面,采用的方法包括了地質及測井分析法、構造曲率分析法、地震預測方法及構造應力場數值模擬方法等[7-8]。這些方法基于地質、測井、地震及數值模擬方法可以對致密砂巖儲層裂縫進行定量表征,不足之處在于:地質及測井分析方法受資料限制,具有一定局限性;構造曲率方法在考慮不同巖性地層變形及破裂特征方面存在缺陷;地震預測方法的分辨率通常無法達到巖心尺度裂縫級別;構造應力場數值模擬方法基于應力傳遞及應變原理,可以對巖心尺度裂縫進行較好的預測,但對于不同類型巖體而言,選取何種裂縫計算方法最為有效是一個難題。

        沁水盆地自晚三疊世印支運動以來,經歷了深埋藏、多期構造旋回及晚期強烈快速隆升剝蝕等復雜構造演化,煤系裂縫發(fā)育特征復雜[9]。裂縫的形成機制主要受控于古構造應力場環(huán)境,因此,對該類型儲層進行系統(tǒng)裂縫表征及古構造應力場模擬是實現裂縫有效預測的可行方法[10]。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地區(qū)下二疊統(tǒng)山西組為例,基于巖心、地震、測井、實驗測試及三維有限元法(FEM),對致密砂巖的裂縫發(fā)育特征進行了研究,并對古構造應力場進行了恢復。然后,結合Griffith張性破裂準則和Mohr-Coulomb剪切破裂準則,對目的層的裂縫發(fā)育程度進行了預測,取得了較好的評價效果。將該方法應用于海陸過渡相煤系致密砂巖儲層預測,具有一定新意。

        1 地震資料解釋

        1.1 研究區(qū)概況

        研究區(qū)位于沁水盆地南部的煤層氣開發(fā)區(qū)塊,范圍包括了莊區(qū)塊及樊莊區(qū)塊,區(qū)內地震測線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利用地震資料對研究區(qū)構造及斷裂進行了精細刻畫。該區(qū)的地勢整體表現為東南高、西北低。沁水盆地南部地區(qū)的地層包括前寒武系、寒武系、奧陶系峰峰組、石炭系本溪組及太原組、二疊系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石盒子組及石千峰組、三疊系及第四系,主要含煤地層為上石炭統(tǒng)太原組及下二疊統(tǒng)山西組。本文研究的目的層為山西組,該地層屬于陸表海淺水三角洲沉積體系,主要發(fā)育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緣及前三角洲相相對欠發(fā)育,其主要沉積微相為分流河道、分流間灣及沼澤[11]。

        圖1 研究區(qū)地震測線分布

        山西組的主要巖性為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及石英長石砂巖,其次為巖屑砂巖及少量礫巖。山西組的單砂組厚度較小,主要厚度范圍在1~20m。目的層在晚三疊世末經歷了快速深埋藏的沉積過程,巖石顆粒的壓實程度高,后期又普遍經歷了復雜成巖作用及剝蝕抬升等強改造作用,儲層物性較差[9]。山西組致密砂巖的儲集空間類型主要為次生孔隙、粒內溶孔、粒間溶孔及微裂縫。其覆壓孔隙度分布范圍為1.0%~14.5%,主值分布在1.0%~5.0%;覆壓滲透率分布范圍為(0.1~35.0)×10-3μm2,主值分布在(0.1~1.5)×10-3μm2。山西組自上而下被劃分為4個砂組,分別為Ⅰ砂組、Ⅱ砂組、Ⅲ砂組及Ⅳ砂組,其中,Ⅰ砂組和Ⅱ砂組的儲層物性最好,裂縫發(fā)育程度較高,致密砂巖氣勘探潛力較大。

        1.2 褶皺發(fā)育特征

        研究區(qū)上古生界地層普遍發(fā)生了強烈的變形作用,地層展布具有地壘和地塹相間分布的特征,發(fā)育負花狀斷裂(圖2)。負花狀斷裂具有走滑性質的重要標志[2]。該地區(qū)發(fā)育2條邊界二級斷裂,即寺頭斷裂及后城腰斷裂,這2條斷裂之間為一個大型地塹(圖2)。該地塹延伸距離遠,貫穿整個鄭莊區(qū)塊的東南部地區(qū)。地塹內部的地層發(fā)生了較為嚴重的變形,并表現出階階下陷的構造特征。研究區(qū)褶皺為橫彎褶皺作用形成的等厚褶皺,是由于燕山中晚期和喜山期的走滑拉分作用產生的高角度正斷層造成的基底塊斷差異升降作用而形成;背斜褶皺寬緩,向斜褶皺緊閉,構成該地區(qū)低幅度“隔槽式”復式褶皺。

        圖2 過地震測線QS08-97的剖面解釋結果 圖中,6個地震反射層從上到下分別為:下石盒子組(P1x)頂界),T5(山西組(P1s)頂界),T6(3號煤層(3#)),T7(太原組(C3t)頂界),T8(15號煤層(15#))和Tg(中奧陶統(tǒng)(O2)頂界)。

        1.3 斷裂發(fā)育特征及分布

        高角度近垂直走滑斷裂在沁水盆地南部地區(qū)極為發(fā)育。從盆地周邊出露的新老地層斷裂特征來看,如沁水盆地東側太行山斷裂帶的淺部發(fā)育NE向近垂直張性走滑斷裂,這些高陡張性走滑斷裂疊加在中晚侏羅世(J2+3)逆沖斷層之上[12],反映出盆地后期局部區(qū)域斷裂發(fā)生了強烈的負反轉活動。研究區(qū)發(fā)育基底張性走滑斷裂控制的下降盤(上盤)正牽引褶皺和上升盤(下盤)等厚褶皺(圖3)。

        研究區(qū)走滑斷裂面在水平面上呈S型、反S型、雁列式或側列式排列等多種形式分布。區(qū)內主要發(fā)育NE向、NEE向、NNE向及NNW向等多組斷裂體系(圖4)。其中,NE向斷裂的發(fā)育程度最高,該地區(qū)主干邊界大斷裂如寺頭斷裂及后城腰斷裂的主走向均為NE向,其次為NNE向,少量斷層的走向為NS向及WNW向。

        根據沁水盆地南部地區(qū)斷裂規(guī)模(斷距大小、延伸長度及斷開層位)以及對構造與沉積的控制作用,將該地區(qū)的斷裂劃分為以下3個級別(圖4)。①二級斷裂:為盆內二級構造單元的邊界斷裂,斷裂規(guī)模較大、延伸長度大,屬于控“帶”斷裂,如寺頭斷裂,后城腰斷裂。②三級斷裂:為盆地內局部構造的邊界斷裂,斷裂規(guī)模中等,延伸長度較短,屬于控“圈”斷裂。③四級斷裂:斷裂規(guī)模小,多為主干斷裂派生的次級斷裂,走向多與主干斷裂一致或斜交,對構造應力的釋放主要起調節(jié)作用,其存在往往使局部構造或圈閉復雜化。該地區(qū)主要發(fā)育四級斷裂。本文在有限元三維建模過程中,盡可能地精細刻畫目的層褶皺及各個級別斷裂的分布特征,從而提高裂縫預測精度。

        圖3 過地震測線QS08-89.5的剖面解釋結果 圖中,6個地震反射層從上到下分別為:下石盒子組(P1x)頂界),T5(山西組(P1s)頂界),T6(3號煤層(3#)),T7(太原組(C3t)頂界),T8(15號煤層(15#))和Tg(中奧陶統(tǒng)(O2)頂界)。

        圖4 研究區(qū)山西組不同級別斷裂平面分布

        2 煤系致密砂巖儲層裂縫發(fā)育特征

        2.1 裂縫發(fā)育特征

        山西組致密砂巖的露頭及巖心尺度裂縫均較為發(fā)育。裂縫實質上是一個大面積分布的三維地質體,因此,觀察露頭裂縫可以詳細了解裂縫的空間展布情況。而常規(guī)鉆井巖心僅為“一孔之見”,通常無法鉆遇大尺度裂縫,也無法對裂縫的組合規(guī)律或方向性進行有效判定[6]。山西組露頭裂縫主要包括區(qū)域構造裂縫、褶皺相關裂縫及斷層相關裂縫3種類型[13-15]。

        山西組致密砂巖的裂縫類型包含構造裂縫及多種非構造裂縫。構造裂縫主要包括張性裂縫(圖5a至圖5d)、剪切裂縫(圖5e至圖5h)及一定數量擠壓裂縫(圖5i)。張性裂縫是在拉張應力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一類裂縫,通常具有較大的張開度,所占比例約為58.5%。剪切縫多受局部擠壓及走滑剪切作用而形成,其縫面平直,延伸距離較長(圖5e至圖5g),所占比例約為28.5%。山西組致密砂巖中還發(fā)育相當數量的擠壓縫(圖5i),該類裂縫形成于擠壓構造作用下,同時兼具有剪切及張性裂縫(擠壓擴張)的特征,其裂縫開度整體較小,通常無固定取向,所占比例約為7.0%。構造裂縫的充填程度多為半充填及未充填,裂縫的有效性較好。非構造縫主要發(fā)育溶蝕縫,所占比例約為6.0%。

        圖5 研究區(qū)山西組致密砂巖裂縫特征巖心觀察a HG31-2井,670.0m; b 方解石半充填縫,HG31-1井,737.7m; c 半充填縫,HG31-2井,675.0m; d 中-高角度縫,全充填,華浦27-3井,620.0m; e 低角度剪切縫,未充填,ZS69井,668.0m; f 未充填縫,ZS69井,1153.6m; g 全充填縫,ZS72井,1089.4m; h 未充填縫及低角度炭質條帶,HG31-2井,672.0m; i 未充填縫,ZS72井,1109.0m

        2.2 構造部位及斷裂對裂縫發(fā)育程度的影響

        對單井山西組裂縫發(fā)育程度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構造應力值變化梯度較大的區(qū)域,即構造復雜部位,主要指背斜的頂端及翼部、洼陷的底部及斜坡部位,這些區(qū)域內的構造應力值梯度的變化通常較大,裂縫較為發(fā)育。如圖6中ZS69井處于洼陷的斜坡部位,該井NE方向附近有一條延伸規(guī)模較大的斷裂,該井的總縫密度達4.32條/m,有效縫密度為3.94條/m,裂縫較為發(fā)育。

        在大型走滑斷裂附近或斷裂帶的交切部位及末端等位置,應力集中導致的巖體被切割程度高,裂縫通常較為發(fā)育。如圖6中ZS83井位于該地區(qū)最大一條二級斷裂(寺頭斷裂)的北部及后城腰斷裂(二級斷裂)的南部,其周邊同時發(fā)育多條NE向近平行展布的斷裂,該井總縫密度達2.49條/m,有效縫密度為2.17條/m,裂縫較為發(fā)育。HG17-2井位于研究區(qū)東北部,靠近寺頭斷裂,同時,其周邊分布多條近NNE分布的斷裂(圖6)。該井在山西組中總縫密度達2.37條/m,有效縫密度為1.79條/m,裂縫較為發(fā)育。

        而ZS72井、ZS78井和ZS80井所處的構造部位較為平緩,周邊斷裂相對欠發(fā)育,裂縫發(fā)育程度相對低一些,有效縫密度均小于1.67條/m(圖6)。此外,有些斷層的規(guī)模雖然不大,但其附近裂縫的發(fā)育程度卻很高,這可能與斷層的活動性有關。例如HG17-2井附近斷裂規(guī)模不大,但這些斷裂的斷距均較大,約在80m,表明斷裂的活動較為強烈,同時,其發(fā)育受附近寺頭斷裂的影響。長期活動性或活動性強的斷層周邊巖體的裂縫發(fā)育程度會更高。

        圖6 研究區(qū)下二疊統(tǒng)山西組巖心裂縫密度分布情況觀察結果

        3 地應力模擬及裂縫預測

        3.1 地質模型

        山西組包含4個砂組,其中,Ⅱ砂組在4個砂組中的裂縫發(fā)育程度最高,致密砂巖氣勘探潛力最大。對4個砂組均建立了應力場模型,本文僅以Ⅱ砂組為例進行相關分析。首先,建立Ⅱ砂組的地質模型,地質模型包括層序地層分布、構造形態(tài)及巖相[16]。Ⅱ砂組的沉積相及厚度分布如圖7所示,其主要沉積微相為分流河道及分流間灣。

        該三維建模技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實體模型及空間曲面的構建。該技術的思路建立在形函數和趨勢面分析法的理論基礎上,遵循“點→線→面→體”的原則,生成符合真實地質體幾何形狀的獨立實體模型,并借助布爾操作將實體模型連接在一起。為達到理想的效果,利用基于空間曲面插值擬合的方法來實現。

        圖7 山西組Ⅱ砂組沉積相(a)及等厚圖(b)

        利用某軟件進行地質建模,Ⅱ砂組的厚度變化、褶皺分布及斷裂都被考慮在內。研究區(qū)的斷裂主要形成于燕山期,部分四級小斷裂形成于喜馬拉雅早期;研究區(qū)自燕山晚期以來以整體隆升剝蝕為主要特征,褶皺形態(tài)未發(fā)生明顯變化。因此,利用現今的斷裂和褶皺特征進行喜馬拉雅期的古構造應力場模擬是合理的。三維建模技術建立在形態(tài)函數及趨勢面分析基礎之上[17]。利用Pre-processing模塊輸入地質坐標數據,根據“點→線→面→體”的原則完成模型的構建[18]??紤]到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走滑斷裂,所添加的斷裂均為垂直斷裂,這樣可以更好地模擬走滑斷裂對地應力分布的影響。最終建立Ⅱ砂組地質模型。

        3.2 力學參數賦值

        地質模型構建完成后,需要對模型的力學性質進行賦值,從而使地質模型向力學模型轉換[19]。本文以沉積相為約束,參考了巖石力學實驗測試結果及力學參數測井解釋結果,對不同力學結構單元進行了賦值,最終賦值結果如表1所示。盆地整體處于擠壓構造環(huán)境下,斷層通常認為是被弱化的單元,其密度略小于結構完整的地層,且其楊氏模量和內聚力較低,而泊松比較高。

        表1 Ⅱ砂組力學參數賦值方案

        注:ρ為密度;E為楊氏模量;ν為泊松比;T為抗張強度;C為內聚力;φ為內摩擦角。

        3.3 網格剖分及地應力加載方案

        將建立的地質模型網格化,細分為一系列的節(jié)點和單元網格。研究區(qū)山西組Ⅱ砂組模型共含有節(jié)點37848個,單元109078個(圖8)。主要網格單元為四面體,此外,在構造復雜部位還包含一些五面體及六面體。

        圖8 山西組Ⅱ砂組網格模型

        對山西組致密砂巖樣品進行了聲發(fā)射(AE)實驗測試,2組樣品分別取自ZS83井的887~888m井段(Ⅱ砂組)及ZS72井的1101~1102m井段(Ⅲ砂組)。采用的儀器為Mistras Micro-Ⅱ數字聲發(fā)射測試系統(tǒng)。

        研究區(qū)裂縫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其中,燕山期裂縫屬于早期裂縫,多為全充填縫,裂縫的有效性差。該期裂縫的分布主要受斷裂的影響。而喜馬拉雅期裂縫為晚期裂縫,多為半充填縫及未充填縫,裂縫的有效性好。研究區(qū)含氣性較好的致密砂巖儲層多發(fā)育于未充填縫發(fā)育的區(qū)域,因此,對喜馬拉雅期構造應力場及裂縫預測至關重要。研究區(qū)經歷了長期構造變形,屬于強改造區(qū),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是構造裂縫發(fā)育程度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主要對該時期的古構造應力場進行模擬。研究區(qū)在喜馬拉雅中晚期的主壓應力方向為北東向。因此,水平最大主應力加載方向為N45°E;水平最小主應力方向為N45°W。通過不斷調試邊界加載應力,當模擬結果與聲發(fā)射實驗結果最為吻合時,即認為達到最合理的加載條件。最終,水平最大主壓應力為140MPa;水平最小主壓應力為60MPa。由于喜馬拉雅期受到右旋剪切作用力影響,故對模型的上角施加北東方向的張應力10MPa,下角施加南西方向的拉應力10MPa。AE測試結果與地應力模擬結果間的對比如表2所示。模擬結果與實測結果間的一致性較好,表明模擬結果可靠。

        表2 地應力AE測試結果與模擬結果對比

        注:σh為水平最小主應力;σH為水平最大主應力。

        3.4 地應力分布

        研究區(qū)山西組Ⅱ砂組的水平最大主應力主要分布在-131~-179MPa(圖9),負號代表擠壓應力。斷裂帶的內部為相對“薄弱帶”,在這些區(qū)域內部巖石的破碎程度較高,表現為具有較高的裂縫發(fā)育程度[20]。寺頭-后城腰走滑斷裂帶內部地層的水平最大主應力較低,而在構造較為平緩的區(qū)域,連續(xù)地層的地應力相對較高(圖9)。褶皺帶的內部通常被認為是“強硬區(qū)”,如果這些區(qū)域巖石發(fā)生了一定程度變形但尚未發(fā)生破裂,巖石處于臨界破裂狀態(tài)(或處于應力集中狀態(tài)),其應力表現為高值[21]。在具有較大垂向斷距的同一條大型斷裂的兩側,例如寺頭斷裂及后城腰斷裂,其應力差也具有較大的差異。而對于小規(guī)模斷裂,如研究區(qū)西北部地區(qū)斷裂,其斷裂兩側的應力差不明顯(圖9)。

        Ⅱ砂組的水平最小主應力主要分布在-37~-72MPa(圖10)。其應力分布也同樣受局部地層構造及斷層的影響。低地應力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斷裂帶附近,而高應力區(qū)域主要分布在連續(xù)地層區(qū)域。寺頭-后城腰走滑斷裂帶的內部的應力明顯偏低。在寺頭斷裂及后城腰斷裂帶中段和南段,斷層的兩側具有明顯的應力差(圖10)。走滑斷裂的一側表現為強擠壓,而另一側則表現為弱擠壓,這是走滑斷裂帶的“應力平面非均質性”的典型特征[22]。在水平最小主應力較低的區(qū)域,地層的壓實程度較低。張性破裂總是沿著水平最小主應力方向發(fā)生,兩者之間關系密切[23]。

        圖9 研究區(qū)山西組Ⅱ砂組水平最大主應力分布

        因此,在該地區(qū)喜馬拉雅期強烈剝蝕條件下,水平最小主應力較小的區(qū)域易于發(fā)生張性破裂。

        Ⅱ砂組的垂向主應力主要分布在-40~-56MPa(圖11),其分布主要受地層埋深及巖性(密度)的影響。

        3.5 裂縫分布預測

        研究區(qū)山西組致密砂巖中同時發(fā)育張性縫及剪切縫等多種類型構造裂縫。本文通過同時考慮這兩種類型的破裂形式,對Ⅱ砂組的裂縫發(fā)育程度進行定量預測。張性破裂采用Griffith破裂準則[24],而剪切破裂則采用Mohr-Coulomb準則[25]。

        本文采用綜合破裂率(IF)來表示構造裂縫的發(fā)育程度[26]。綜合破裂率IF的定義為:

        (1)

        式中:a,b分別為張性縫和剪性縫在所有構造裂縫中所占的比例,通過靜態(tài)巖心裂縫觀察統(tǒng)計結果獲得;η為張性破裂率;R為剪切率,通過構造應力場模擬的各主應力表示[26]。一般認為,在IF>1時,巖石開始發(fā)生破裂,IF越大,發(fā)生破裂的概率越大。分析IF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可以定量評價地層裂縫的發(fā)育程度。

        利用該方法獲得的Ⅱ砂組IF平面分布如圖12所示。從計算結果來看,Ⅱ砂組的IF基本分布在2.1以內。對山西組Ⅱ砂組IF及所代表的裂縫發(fā)育等級進行了分類(表3),將其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及四級4個等級,一級區(qū)域裂縫最為發(fā)育,二級區(qū)域次之,三級區(qū)域裂縫發(fā)育程度較低,四級區(qū)域裂縫不發(fā)育。

        圖10 研究區(qū)山西組Ⅱ砂組水平最小主應力分布

        圖11 研究區(qū)山西組Ⅱ砂組垂向主應力分布

        圖12 研究區(qū)山西組II砂組綜合破裂率分布

        表3 裂縫發(fā)育程度辨別標準

        從IF的平面分布結果來看,Ⅱ砂組整體以一級、二級及三級區(qū)域為主(圖12)。這表明Ⅱ砂組中裂縫較為發(fā)育,這與該地區(qū)所經歷的復雜構造演化及晚期強改造有關。裂縫的發(fā)育程度在平面上具有一定差異性。裂縫中等發(fā)育區(qū)及強發(fā)育區(qū)主要分布在:①邊界斷裂帶(寺頭-后城腰斷裂帶)內部及附近地區(qū);②研究區(qū)西北部地區(qū);③研究區(qū)東部樊莊區(qū)塊(HG17-2,F71及F66井附近區(qū)域)的小部分地區(qū)。寺頭-后城腰走滑斷裂帶是該地區(qū)的唯一邊界斷裂帶,為長期活動性斷層,活動性強,其內部裂縫較為發(fā)育。裂縫發(fā)育程度模擬結果與單井巖心裂縫觀察結果較為一致。

        4 結論

        1) 對沁水盆地南部地震資料進行了解釋。該地區(qū)上古生界具有強烈的變形特征,地層中地壘和地塹相間分布,發(fā)育負花狀斷裂,斷裂具有走滑特征。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等厚褶皺,這些褶皺主要受燕山中晚期和喜山期的走滑拉分作用影響,由基底塊斷差異升降作用而形成。

        2) 研究了煤系致密砂巖發(fā)育構造裂縫及多種非構造裂縫。構造裂縫主要包括張性裂縫、剪切裂縫及一定數量擠壓裂縫。非構造縫主要發(fā)育溶蝕縫。背斜的頂端及翼部、洼陷的底部及斜坡部位的構造應力值梯度變化較大,裂縫較為發(fā)育。大型走滑斷裂附近或斷裂帶的交切部位及末端等位置,應力集中導致的巖體被切割程度高,裂縫通常也較為發(fā)育。構造平緩部位,裂縫發(fā)育程度相對低一些。

        3) 利用三維有限元方法對研究區(qū)山西組Ⅱ砂組進行了精細地質建模及古構造應力場模擬,恢復了目的層在喜馬拉雅期的應力場。地應力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積相、褶皺及斷層。

        4) 考慮到山西組致密砂巖中同時發(fā)育張性縫和剪切縫的特點,聯合Griffith張性破裂準則及Mohr-Coulomb剪切破裂準則,構建了綜合破裂率參數對目的層裂縫發(fā)育程度進行定量預測。該方法可以實現復雜構造區(qū)致密氣儲層裂縫甜點的有效預測。

        猜你喜歡
        砂組應力場主應力
        復合斷層對地應力的影響研究
        復雜油氣藏(2018年4期)2019-01-16 11:23:54
        趙凹油田安棚區(qū)沉積微相研究
        斷砂耦合對阿爾伯特凹陷北部轉換帶油氣富集的控制作用*
        鋁合金多層多道窄間隙TIG焊接頭應力場研究
        焊接(2016年9期)2016-02-27 13:05:22
        深部沿空巷道圍巖主應力差演化規(guī)律與控制
        煤炭學報(2015年10期)2015-12-21 01:55:44
        考慮中主應力后對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的影響
        考慮斷裂破碎帶的丹江口庫區(qū)地應力場與水壓應力場耦合反演及地震預測
        基于位移相關法的重復壓裂裂縫尖端應力場研究
        斷塊油氣田(2014年5期)2014-03-11 15:33:49
        岸坡應力場及卸荷帶劃分量化指標研究
        定向井三向主應力模型及影響因素分析
        海洋石油(2014年2期)2014-01-16 08:38:45
        久久精品视频日本免费| 又黄又爽又色又刺激的视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日本精品一二三四区|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免费看|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午夜爽爽爽男女污污污网站| 国产伦人人人人人人性| 极品嫩模高潮叫床| 国产台湾无码av片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高潮喷水| 男人的天堂av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免费观看的av毛片的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看福利|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无码a毛片| 亚洲精品白浆高清久久|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一级黄片草逼免费视频| 蜜桃av在线播放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专区| 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有尤物| 男女男精品视频网站免费看|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是图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粉嫩嫩00在线正在播放| 熟女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人妻一区二区三飞| 日本第一影院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午夜性无码专区|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主播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