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毅
《炳燭齋詩集手稿》作者為游壽先生高祖游光繹,字彤卣,號磳田,曾任清嘉慶時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因言銓事去官,退而為鰲峰書院山長,此集便是其在鰲峰書院山長期間所作,收各體詩192首,寫景抒情,酬贈交游,別有懷抱,平生志趣可見一斑。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三月,著名學者謝章鋌應(yīng)游光繹后人游學誠之請,為此集作序,稱其“詩磊落有奇氣,與暖暖姝姝者異”,評價甚高,游光繹詩如其人,時人以“三直”視之,直聲震海內(nèi)。
著名學者梁章鉅所著《退庵詩存》第二卷《師友集》收錄《和游光繹侍御》二首,蓋游光繹《留別》之和詩也,原詩已無存,今謹錄其和詩二首如下:一、侍御瑚璉器,直聲動朝端。錚錚歸田詩,依然寸心丹。苔岑感意氣,握手多方歡。斯文獨相屬,令我懷抱殫。二、侍御邦之直,聲華海內(nèi)聞。光儀同滿月,詞藻若祥云。博弈堪忘老,醇醪不自醺。安敦真有道,愧我爪泥分。
詩中以“瑚璉”喻光繹,可見欽服之誠。梁章鉅為一代“聯(lián)圣”,著述宏富,筆者曾在其《制義叢話》中見載“游光繹事跡”一節(jié),時朱文正公(朱粫)巡視八閩,及見游光繹所作制義,驚為“文筆傲岸”,乃見其風骨也。游光繹因此得識于朱粫,以恩師事之。除此之外,筆者又在《退庵筆記》中見載“游光繹會做小炒肉”一節(jié),妙趣橫生,讓我們看到了一代諍臣的另一面。
梁章鉅是小藤花吟館主人,其《退庵詩存》中不乏唱和之作,當時之政界顯要,學界名流,藝苑大家時出其間。游光繹亦小藤花吟館中人,其《炳燭齋詩集手稿》中亦多有唱和之作,如與蔣丹荔、陳恭甫、馮恪甫、林則徐等。
游光繹罷官后,曾作詩二首以述心境,其一云:“只知披腹獻瑯珄,不覺狂言欲逭難?;厥装自讫埵着希虚偝醯谜f金鑾。”其二云:“中朝人物強裁量,白簡寧云筆有霜。從此頭銜全換卻,只應(yīng)風月恣評章?!?/p>
詩中頗有自嘲意味,宦海浮沉,于此可見。
作為鰲峰書院山長,除了每日的工作之外,光繹便以讀書吟詠自娛,其答友人詩云:“潦倒乾坤一腐儒,悠悠勛業(yè)只生徒。四圍榕蔭疑冰署,萬柄荷花是鑒湖。老愧文章成寡味,閑憑博塞作歡娛。門前也自饒?zhí)依睿栛职合龆ㄓ袩o。”
從此詩中不難看出,游光繹對于自己的弟子們寄予厚望,而他最為得意的弟子當屬林則徐。時林則徐與廖金城、高祖望皆以童年擅文名于鄉(xiāng)里,有“三才子”之目,其中,林則徐祖上明萬歷年間進士林翰一家五世皆有官至尚書者,時稱“五尚書”。游光繹有《送林少穆庶常入都》詩二首,其一云:“譽重三才子,家傳五尚書。為官方少俊,惜別莫踟躕。驥躍天衢上,梅開驛路初。長途足詩思,唱和得同車?!逼涠疲骸白顐髑迩械?,華選謬曾叨。天祿藜光遠,長安米價高。昔賢皆自愛,名士豈空豪。我老無遐想,臨歧首重搔?!逼溘妹阒校谠S之深,溢于言外。
游光繹得意弟子除林則徐、廖金城、高祖望外,尚有膚施張井蕪、蒙古鑲藍旗色卜星額等,皆為一代名臣、學者,于《清史稿》中有傳。
嘉慶十二年,游光繹主編《鰲峰書院志》完成,此為鰲峰書院留下一份珍貴史料,之后,嘉慶十七年八月十六日,福州各界公祭一代名臣李綱,由林則徐醵金,游光繹主祭,事見《林則徐大傳》。
自游光繹至游壽,游門五世,皆飽學鴻儒,不墜宗風。游光繹之子游大琛,為道光年間進士,與林則徐同窗,曾任山西高平知縣,著有詩集《風塵囈語》;游寶榮、游學誠皆工詩文,擅書畫,通金石,至于游壽,則巋然為一代金石大家,著名學者!
游壽先生在《炳燭齋詩集手稿》后記中云,炳燭齋手稿當完成于一八二七年,至今一百六十年矣(1987),存于我手中六十年,人更四世------
需要提及的是,這部《炳燭齋詩集手稿》是用蠅頭小楷寫就,搖曳多姿,既是一部詩集,又是一部可觀的書法作品。
記得游壽先生在其《負極老人傳》中憶先父(游學誠),老猶篤學,以”炳燭“顏其齋。可以說,“炳燭”已成為游家的一種精神,如沈鵬先生詩中所言,學富五車世家風,清明瀟灑溯先宗。一盞炳燭傳薪火,最重賢生少穆公。
勤學、授業(yè)、傳燈,這不就是“炳燭”的真諦嗎?
夜深更炳燭,相對如夢寐。夜深人靜,我獨自翻閱這部詩稿,恍若與先賢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