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時光不涼薄
今天刷微博時,看到《少年說》里一位女兒吐槽爸爸偏心的視頻。視頻中的小女孩名叫崔兢,是一位六年級的學生。她有一個小她6歲的妹妹,每次寫作業(yè)的時候,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
可當她去教育妹妹的時候,妹妹就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狀,而爸爸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就去教訓她。崔兢哽咽著對爸爸呼喊:“每次你都不管事情真相是什么就直接來教訓我,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相信自己所想的,你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本以為女兒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會讓爸爸反思自己的偏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誰知崔兢的爸爸卻一本正經(jīng)地說:“你上學也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吧,古人都知道要大讓小,你比妹妹大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主持人陳銘上臺對孔融讓梨作出了正解:“假設一開始就有一個在公平基礎上的規(guī)則,她有好吃的,她主動去讓給弟弟妹妹,就如同當年的孔融讓梨一樣??墒强兹谧尷娴墓适率牵媸紫纫f到了孔融的手里,孔融才能說,他小我給他吧;如果一開始孔融就沒有拿到梨的機會,大人直接給到了他人,孔融心里也不一定開心吧?!?/p>
崔兢在臺上極力想爭取的,不是她讓不讓妹妹的問題,而是她渴望和妹妹一樣擁有爸爸的愛。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偏心的本質就是對孩子的拋棄,是父母傷害孩子最令人痛心的方式,毫不夸張地說,已經(jīng)構成了精神虐待的事實。父母如果不糾正自己偏心的做法,長此以往,“被拋棄”的孩子會漸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長大后,他很難和其他人建立很親近的關系,更會對他們的一生造成不可磨滅的陰影。
父母想要讓兩個孩子互幫互助,就不能只讓一個孩子單方面付出,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行為。孩子的心里都有一桿秤,沒有誰愿意吃虧。
如果父母長久地偏愛一方,而忽視另一方,只會讓被偏愛的孩子恃寵而驕,而讓被忽視的孩子心理自卑,長大后不懂得如何去愛。
近日,一段 6歲小哥哥“霸氣護妹”的視頻在網(wǎng)絡上走紅。視頻中寶媽正拿著衣架準備打妹妹,哥哥一把將兩歲的小妹妹護在懷里,讓媽媽打自己。
網(wǎng)友們紛紛好奇,媽媽怎么教育兩個孩子的,才能讓他們這么友愛?據(jù)寶媽介紹,最開始家里有二胎時,兒子也有抵觸心理,他們主動疏導兒子的情緒,讓兒子幫助女兒穿襪子、換紙尿褲等等,讓兒子養(yǎng)成一種習慣——就是妹妹需要哥哥的照顧。有時候,女兒特別霸道,自己的東西吃完就去搶兒子的,玩具也是。媽媽不想委屈兒子,盡量買東西都買兩份。女兒犯了錯,媽媽會批評她,也會讓兒子去教育自己的妹妹。
藝人胡可和沙溢夫妻倆的兩個兒子安吉和小魚兒,就是因為在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中的友愛互動,吸引了一大批粉絲。胡可說,在生二寶之前,他們夫妻倆就很重視大寶的感受,給安吉做了心理建設——
他們一直告訴他,弟弟不僅不會分走他的愛,還會多一個人愛他。并讓他每天摸摸媽媽的肚子,建立感情。小魚兒出生后,在日常中,夫妻倆對兩個孩子也努力做到平等對待,分工合作。而當兄弟倆發(fā)生摩擦時,胡可的態(tài)度是不插手、不偏袒、不干預。胡可說:“他們兄弟倆的事,盡量讓他們自己解決,只要不發(fā)生危險。因為一開始我也會干預,畢竟弟弟太小。后來發(fā)現(xiàn)干預會適得其反。他會覺得你們都在偏向弟弟。其實讓他們自己解決會更好?!?/p>
中國有句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多時候,孩子們爭的不是物質上的東西,而是被尊重的權力。父母的愛失了平衡,只會造成孩子之間的不團結,讓他們產(chǎn)生敵對心理。
二胎家庭,孩子之間鬧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想讓孩子之間友愛互助,就不能忽視或偏袒任何一方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他們平等的愛,是化解矛盾的最好辦法。
最近,在綜藝節(jié)目《真相吧!花花萬物》中,小S自曝是個偏心的媽媽。
因為小S沒有平衡好對三個女兒的愛,對大女兒和小女兒太過重視,而忽略了二女兒,讓二女兒養(yǎng)成了敏感、害羞、懂事的性格。二女兒去參加兒童烹飪課,會記得帶一半的雞排給小S吃。每晚睡前,二女兒都會按照小S的要求,給她倒兩杯溫熱的水,而且水溫剛剛好,放在床頭。小S坦言,三個女兒中,二女兒是最孝順的一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甚至為了得到別人的喜歡,養(yǎng)成討好型人格。而二女兒習慣性地“懂事”,其實就是討好型人格在作祟。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愛往往是無條件的,而父母總是會對自己的愛加上條件。好在小S也曾反省自己對二女兒的冷落,錄視頻向她表達歉意。
孩子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不應該因為自己的偏心,就讓孩子成為自己想要她變成的樣子,而不是成為她自己。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可能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夠好,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努力去愛自己的每一個孩子。
愛,是化解一切問題的核心。平衡好自己的愛,是每個二胎家庭的父母必做的功課。
也許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能完全對等,但只要每個孩子不用刻意去討好,就能從父母這里獲得足夠的愛,讓孩子的內心是充盈的,他就一定能釋然地看待父母的“小偏心”。
二胎家庭 ,處理倆寶的打架行為,有沒有值得推薦的妙招呢?
面對兩個孩子打架,家長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強勢的那個孩子,不停地批判那個。倆寶打架之所以成為常態(tài),最普遍的原因,是他們需要對父母的愛和關注進行競爭,對于很多孩子來說,引起父母關注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去招惹另一個孩子,這樣不僅可以發(fā)泄對“爭寵者”的不滿,還可以把家長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獨享被關注的感覺。
考慮到這個原因,家長在處理倆寶的沖突時,最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惹麻煩的那個孩子身上,否則會讓他產(chǎn)生成功吸引家長關注的成就感,進一步強化他惹麻煩的動機,引發(fā)更多的沖突可能。
反過來,如果家長改變策略,把注意力放在受傷的一方,由于身體和心理造成了創(chuàng)傷,他更應該得到安慰。家長可以詢問被欺負的孩子,身體哪覺得不舒服?或者跟他詢問對方為什么會欺負他,并且告訴他自己也不認同那個孩子的解決方法。來自家長的同情和安慰,會讓被欺負的孩子心情好很多。并適當在慰撫的同時“敲打”惹麻煩的孩子,比如,一邊給胳膊被撓破的孩子涂紅藥水,一邊說:“撓人可不是好習慣,媽媽可不喜歡這種行為,你妹妹應該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就算生氣,也不能撓人?!边@樣,惹麻煩的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用招惹另一個孩子的辦法獲取父母的關注是無效的,甚至適得其反,以后惹麻煩的概率就少了許多。
當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家長可以介入,但最好避免直接對他們各自的行為進行評判,更不宜直接決定爭執(zhí)的結果,否則孩子不僅難以受到教育,還可能對家長的處理方式產(chǎn)生意見,惡化彼此關系。推薦“五步法”,培養(yǎng)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爭搶一款動物玩具,發(fā)生肢體沖突的場景為例——
Step1:表明已經(jīng)了解孩子們對彼此的憤怒。比如,家長可以對正在爭執(zhí)的兩個孩子說:“孩子們,聽起來你們在鬧意見啊?!?/p>
Step2:認真傾聽每個孩子的解釋,跟孩子確認自己對爭端的理解是否正確。比如,在聽孩子講完后,概括出自己的理解:“那么,是你想用它來裝飾動物園”、“你看到他玩的時候,也想加入起來一起玩”,注意,僅僅是確認自己對事態(tài)的理解,但不要做評判。
Step3:表示出對問題困難程度的認可。比如,可以對他們說:“我知道了,嗯,這個問題有點棘手呢。兩個孩子都想在同一時間玩同一個玩具?!钡灰嫠麄冏鰶Q定。
Step4:表達對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信任,鼓勵他們找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比如,可以對孩子說:“我相信你們倆一定能好好相處的,你們會找到一個讓你們倆都感覺公平的法子?!?/p>
Step5:離開沖突現(xiàn)場?!澳銈兺嫱婢叩臅r候,我先看報紙吧”,讓孩子自行解決問題。
容易打架的兩個孩子,通常會有相對強勢的一方,比較暴躁,另一方面則常常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家長在處理二者沖突時,往往很容易給強勢的一方定性,責其“你怎么總是這么暴躁”“動不動就欺負你弟弟,一點哥哥樣都沒有!”等,對于弱勢的一方,則急于保護,卻忽視了調動她內在的力量。長此以往,很容易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將他們固化在“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角色里,引起更頻繁的角色沖突。
反過來,如果家長能夠改變思維方式,則可能收獲出乎意料的驚喜。
比如,當容易受欺負的孩子被威脅必須就范時,家長與其安慰說:“可憐的寶貝,哥哥又欺負你了?”不如換一種更能調動其力量的方式,或者直接示范解決爭端的技巧。比如“我打賭,如果你愿意的話,肯定能做出一個更可怕的鬼臉嚇唬她!”“你可以告訴他,不喜歡你對待我的方式,我的東西我做主!”這樣更容易幫助經(jīng)常受氣的孩子強大起來。
孩子之間的爭吵往往只是因為很小的事情,而且他們會在爭吵完迅速忘記,又開開心心地一塊玩耍,因此家長不必看到孩子受欺負了就過度緊張,有的時候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未嘗不是個很好的決定?;蛘吲c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原因與解決辦法,鍛煉孩子分析事情的能力。而如果父母過多地參與其中,不僅不會真正解決問題,還會將問題尖銳化,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