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明
【摘要】高中化學課堂,應該基于生活,給學生一個“印證場”;活用生活,給學生一個“磁力場”;拓展生活,給學生一個“探究場”。對于高中生而言,這樣的場域愈開闊、愈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學生愈能受到多方面的淬煉和提升。化學老師應該引領學生沉浸在這樣的場域中,并且漸行漸深。
【關鍵詞】高中化學 生活化 印證場 磁力場 探究場
【課題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365《高中化學必修模塊中化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和價值回歸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論文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244-02
一、基于生活,給學生一個“印證場”
九十多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諄諄告誡我們:“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我們朝著實際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睂μ绽系脑捨覞M含敬意。所謂“不迷路”實際上從另一個層面告知我們教育要服務于生活,要切切實實為生活保駕護航。離開了生活這個厚重、多彩、鮮活的“大熔爐”,教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中化學亦然。
以下是《石油、煤和天然氣的綜合利用》開頭時的一段教學實錄:
根據課前布置的“非洲等地區(qū)已經探明的石油儲藏量的調查結果,你想到什么?”有的說:“啊,石油只能使用40年,這意味著40年后我要是開車就沒有燃料。”有的說“天然氣只能使用60年,到時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就更少了?!庇械恼f:“煤只能使用260年,若干年之后的燃料可是一個大問題”……
瞧,石油、煤和天然氣看似遙遠,卻又如此之近,與我們的生活這樣緊密相連。這樣的印證在引領學生打開生活之門的同時,也在學生的心田中播撒下一顆環(huán)保、節(jié)約、愛護大自然的種子。化學老師,如果把這樣的“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之工程做精做細,必將受惠于學生、受惠于課堂、受惠于與此相關的化學人生。
二、活用生活,給學生一個“磁力場”
僅僅和現(xiàn)實生活進行印證是不夠的。好的化學還應該引領孩子們活用生活,創(chuàng)造性地與化學對話、與生活對話、與現(xiàn)實對話。的確,相對于僅僅印證生活而言,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思維靈活性的鍛造、視域的洞開、自由之光的呈現(xiàn)等等,才是當前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我們所更加需要的目標。為此,活用生活,給學生一個“磁力場”,應該成為高中化學與生活深度接軌的一個重要的視點。
仍然以《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為例,可以以“是否應停止使用鋁制飲料罐?”進行辯論:
正方1:我支持使用鋁制飲料罐,因為鋁的性質適宜制造飲料罐。
反方1:我反對使用鋁制飲料罐,因為鋁廢棄后會污染環(huán)境。
正方2:我支持,因為鋁礦的儲量較豐富。
反方2:我反對,因為開采鋁礦會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
正方2:我支持,使用鋁質飲料罐很方便。
反方2:我反對,可以用玻璃瓶、紙等代替鋁質飲料。
……
你一言我一語,“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有滋有味的“磁力場”吸引了全體學生??梢园l(fā)現(xiàn),這樣的辯論并非空穴來風,并非無中生有,而是基于生活、基于現(xiàn)實、基于當下實際而展開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辯論不僅僅理清了有關金屬的一些知識,還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技能課堂、人文課堂和情感課堂融為一體,何樂而不為呢?
三、拓展生活,給學生一個“探究場”
好的課堂不拘囿于現(xiàn)有文本,不拘泥于此時此刻。引領學生進入到更為廣闊、開放、立體的探究場中去發(fā)現(xiàn)更多,才是生活化高中化學的應有之義。的確,生活化意義上的化學資源、活動場域和探究方式等等都不是狹窄的,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在更廣的層面上去見證化學的神奇、奧秘和更多真相,在更大的化學世界進行廣泛意義上的對話。
比如,《化學能與熱能》教學到結尾,可以這樣延伸:燃料乙醇需求增加玉米供應緊缺,你對乙醇汽油前景是否看好?《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進行到最后,可以進行以下拓展:“生活中選取金屬材料時,要揚長避短,綜合考慮其性能、價格、制造或安裝成本、利弊等進行選擇,假如你家要安裝鋁合金門窗,你將做出什么樣的選擇?”《石油、煤和天然氣的綜合利用》學完后,可讓學生經過調查比較燃燒天然氣、石油和煤與環(huán)境污染的關系。
好的化學課堂,應該向“個體生命敞開智慧之門”。這扇“智慧之門”應該通向真實鮮活的生活場、通向引力巨大的磁力場、通向余音裊裊的探究場。對于高中生而言,這樣的場域愈開闊、愈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學生愈能受到多方面的淬煉和提升。化學老師應該引領學生沉浸在這樣的場域中,并且漸行漸深。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70.
[2]林高明.核心素養(yǎng):關注個體生命成長歷程[J].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201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