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朋 曹梓威(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通過搜索中國知網、谷歌和百度網站,針對相關的研究內容,查閱了運動生理學、運動訓練學、乒乓球專著等,以及在中國期刊網、萬方學位和維普期刊等相關文獻資料。
(1)實驗對象。
實驗隨機選取中國乒乓球學院少年班10-15歲男運動員16人。
(2)實驗內容。
練習內容為正手一邊一個上旋球連續(xù)拉、推擋側身撲正手、全臺不定點擺速,三個計劃為一個循環(huán),共循環(huán)練習兩次,每個計劃練習兩組。
(3)實驗儀器。
本次實驗研究選用 P O L A R T E A M2團隊心率表作為測試儀器。
(4)觀測指標。
心率、擊球命中率、底線區(qū)域命中數(shù)、擊球出界次數(shù)、擊球下網次數(shù)。
測試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運用s p ss 17.0及Excel 200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并比較分析歸納出結論。
表1 一邊一個前后測數(shù)據(jù)差異性分析表
通過對實驗組前后測數(shù)據(jù)進行w i l c o x o n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底角命中數(shù)的前測均值為21.13個,后側均值為33.63個,后側比前測提升了12.5個,從而說明命中率在提高;前測最大值為27,后側最大值為44,后側比前測提升了17;前測最小值為16,后側最小值為25,后側比前測提升了9;前測標準差為4.324,后側標準差為6.457,后側比前測提升了2.133;通過前后側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12,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出界次數(shù)的前測均值為13.63個,后側均值為5.63個,后側比前測降低了8個,從而說明失誤率降低了;前測最大值為18,后側最大值為8,后側比前測降低了10;前測最小值為10,后側最小值為3,后側比前測降低了7;前測標準差為2.669,后側標準差為1.923,后側比前測降低了0.746;通過前后側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11,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下網次數(shù)的前測均值為6.25個,后側均值為4.88個,后側比前測降低了1.37個,從而說明失誤率降低了;前測最大值為9,后側最大值為6,后側比前測降低了3;前測最小值為4,后側最小值為3,后側比前測降低了1;前測標準差為1.832,后側標準差為1.126,后側比前測降低了0.706;通過前后側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156,P>0.05)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2 推測撲前后測數(shù)據(jù)差異性分析表
通過對實驗前后測數(shù)據(jù)進行w i l c o x o n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底角命中數(shù)的前測均值為16.38個,后側均值為29.38個,后側比前測提升了13個,從而說明命中率在提高;前測最大值為21,后側最大值為37,后側比前測提升了16;前測最小值為10,后側最小值為21,后側比前測提升了11;前測標準差為3.777,后側標準差為5.370,后側比前測提升了1.593;通過前后側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12,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出界次數(shù)的前測均值為14.88個,后側均值為7.13個,后側比前測降低了7.75個,從而說明失誤率降低了;前測最大值為21,后側最大值為11,后側比前測降低了10;前測最小值為1,后側最小值為3,后側比前測提升了2;前測標準差為6.034,后側標準差為2.900,后側比前測降低了3.134;通過前后側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17,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下網次數(shù)的前測均值為8.63個,后側均值為3.50個,后側比前測降低了5.13個,從而說明失誤率降低了;前測最大值為14,后側最大值為5,后側比前測降低了9;前測最小值為3,后側最小值為2,后側比前測降低了1;前測標準差為3.420,后側標準差為1.195,后側比前測降低了2.225;通過前后側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15,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3 全臺不定點前后測數(shù)據(jù)差異性分析表
通過對實驗前后測數(shù)據(jù)進行w i l c o x o n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底角命中數(shù)的前測均值為11.13個,后側均值為22.00個,后側比前測提升了10.87個,從而說明命中率在提高;前測最大值為15,后側最大值為25,后側比前測提升了10;前測最小值為6,后側最小值為18,后側比前測提升了12;前測標準差為3.357,后側標準差為2.533,后側比前測降低了0.824;通過前后側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11,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出界次數(shù)的前測均值為14.38個,后側均值為6.75個,后側比前測降低了7.63個,從而說明失誤率降低了;前測最大值為21,后側最大值為10,后側比前測降低了11;前測最小值為11,后側最小值為4,后側比前測降低了7;前測標準差為3.378,后側標準差為2.315,后側比前測降低了1.063;通過前后側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11,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下網次數(shù)的前測均值為7.25個,后側均值為7.13個,后側比前測降低了0.12個,從而說明失誤率降低了;前測最大值為12,后側最大值為12,后側相比前測沒有變化;前測最小值為1,后側最小值為1,后側相比前測沒有變化;前測標準差為4.166,后側標準差為3.720,后側比前測降低了0.446;通過前后側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655,P>0.05)沒有顯著性差異。該訓練計劃于一邊一個連續(xù)拉計劃比較結果相似,除了下網次數(shù)前后對比沒有顯著性差異,其他兩項指標對比都要具有顯著性的差異,說明間歇訓練在該計劃中也起到提高擊球效果的作用。
(1)整體上看采用間歇訓練法之后,整體訓練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底區(qū)命中數(shù)和出界次數(shù)兩項指標前后對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下網次數(shù)整體失誤次數(shù)較少,在實際訓練時運動員在練習時出界次數(shù)更多,但后測下測下網次數(shù)的均值也比前測時有所下降;
(2)從前后測的對比可以看出三項數(shù)據(jù)后測與前測相比都具有顯著性的差異,訓練效果優(yōu)于練習一邊一個連續(xù)拉計劃,從訓練中觀察看到練習推側撲練習強度要大于一邊一個連續(xù)拉,出現(xiàn)體能下降,步伐移動緩慢的時間前移,通過兩秒的間歇休息,運動員能夠得到緩解,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從而保證了擊球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
(3)通過間歇多球訓練實驗,在擊球的準確性上和擊球穩(wěn)定上都有了明顯提高,尤其是在出界次數(shù)上,三種不同的訓練計劃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從整體失誤數(shù)據(jù)上看,擊球下網的次數(shù)要遠遠低于出界次數(shù),雖然數(shù)值較小,但下網次數(shù)的均值都有了下降,說明通過結合比賽節(jié)奏的短暫間歇,能夠保證運動員的擊球質量,避免過量強度負荷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