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巍,顧 峰,東之杰,郭 軒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上海 201203)
安全性與經濟性是船舶設計建造中比較突出的矛盾之一,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減輕結構的重量就是減少鋼材的消耗,可降低建造成本。在船舶結構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在構件上設置有各種不同的開孔,開孔會對結構強度產生不利的影響。為了彌補開孔造成的強度損失,通常采用增加板厚或添加加強筋等措施來進行補強,不同的補強措施效果不同,增加的結構重量也不同。
通常在評估結構的強度多采用許用應力法:該方法基于線彈性理論,通過計算所得的最大應力σ 不得超過許用應力[σ][1]。線彈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因沒有考慮結構受壓屈曲后的性能及材料的屈服,難以評估結構的極限強度;而利用非線性有限元方法計算分析結構的極限強度,充分考慮了結構的后屈曲性能,能夠較真實的反映結構的強度儲備,最大程度滿足安全性和經濟性的要求。通常,只要基于正確的理論設置合理的非線性有限元計算參數,如模型構造、材料屬性、單元劃分、初始缺陷及載荷形式等,就能獲得優(yōu)良的解。
本文采用非線性有限元方法,對幾種常見的開孔船體板補強方式進行計算分析和比較,從極限強度和結構重量的角度來比較其優(yōu)劣。
(1)所指的船體板是加筋板之間由縱向及橫向骨材包圍的部分板,這種形式決定了它四周邊界的位移不大(如圖1)。模型的參數范圍參考ISSC COMMITTEE[2]相關章節(jié)設定。
(2)假設材料是連續(xù)的、彈性理想塑性且各向同性,采用von Mises 屈服準則,忽略材料的應力強化作用,屈服極限σY =313.6 MPa、楊氏模量E=205 800 N/mm2、泊松比μ=0.3;選取的矩形板尺寸為:板長a=2 550 mm、板寬b=850 mm、板厚分別為t=10、15、20 mm;中心開孔的形式分為圓孔和腰圓孔兩種(如圖2),取孔的直徑(腰圓孔為短軸長)與板寬的比值d/b 分別=0.3、0.5、0.7。
(3)邊界條件
① 四周邊界垂向位移Uz=0,即沿Z 向為簡支;
② 板的兩縱向長邊界沿Y 向具有相同位移,在兩邊中點處限制X 向位移;
③ 板的兩橫向短邊界中點處限制Y 向位移,同時以中點為受載點設置X 方向剛域;
(4) 開孔板的補強采用三種方式:① 增加板厚;② 在1/3a、2/3a 處添加端部不與板架骨材相接的橫向加強筋,加強端部削斜(如圖3);為簡化有限元模型,加強筋端部未削斜且未在邊界條件中施加約束(如圖4 左);③ 沿開孔邊緣添加圍板(如圖4 右)。
對于同一板厚、同一開孔形式和大小的開孔板,補強的前提是增加的結構重量一致,以便于比較何種方式對極限強度提升更大;或者說提升效果一致時,使用何種方式導致增加的結構重量最小。本文以添加橫向加強筋的尺寸為比較基準,換算另外兩種方式的加強筋尺寸如表1、表2 所列。
表1 開圓孔板的不同補強形式尺寸換算(單位:mm)
表2 開腰圓孔板的不同補強形式尺寸換算(單位:mm)
(5)分析流程:首先對構件進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取一階屈曲模態(tài),并按最大撓曲幅值系數[3]來施加初始變形(為板的柔度系數),不考慮焊接殘余應力的影響,再施加單調遞增的軸向強迫位移直至結構崩潰。
本文對共計54 個有限元模型進行了非線性計算,并將計算結果進行無量綱處理,相應的極限強度值如表3、表4 所列。
表3 開圓孔船體板補強后的極限強度(σ/σY)
表4 開腰圓孔船體板補強后的極限強度(σ/σY)
典型的平均應力-應變曲線,如圖5 所示。
極限狀態(tài)的典型應力云圖和撓曲變形,如圖6 和圖7 所示。
對比表3、表4 各狀態(tài)下的極限強度值,可以看出對于增加板厚和添加加強筋這兩種方式,其結果相差并不大;從圖6 平均應力-應變曲線來看,兩者在壓縮階段出現(xiàn)極限強度時的位移幾乎一致;從圖7 應力云圖來看,兩者的應力分布范圍和撓曲變形差異也不大。
而采用添加圍板的補強方式,相對另外兩種方式在極限強度上顯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平均應力-應變曲線上不僅最高點明顯占優(yōu),其達到極限狀態(tài)時的位移也大得多;從應力云圖上來看,這種補強方式顯著的降低了開孔后應力集中的影響,使板上的有效承載面積大范圍提升,特別是在兩端1/3a 區(qū)域;在撓曲變形上,中間1/3a 開孔區(qū)域的撓度顯著減小,而兩端撓度變大。因此,這種補強方式顯著的彌補了板開孔后極限強度的損失。
對于不同的開孔形式,開腰圓孔板的極限強度總是小于開圓孔板,這可從損失面積的角度來解釋。
從上述分析表明:對于承受單軸壓縮載荷的開孔板的極限強度,在增加結構重量相同的前提下,添加圍板的補強方式效果最佳,如無特殊情況應選用此種方式;而增加板厚和加橫向加強筋兩種方式差別不大。但這并不代表添加加強筋的方式均是如此,因為本文加強筋模擬的是削斜的自由端形式,且僅局限于橫向加強,如果端部與板架骨材相連形成新的框架,則對于強度應有較大的提升。
開孔板的補強方式選擇,應當以降低應力集中的影響為準則,即設法使結構承受載荷的有效區(qū)域盡量擴大。無論使用何種開孔形式,都應極力避免出現(xiàn)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