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思
魔幻大作“神奇動物”系列中,出現(xiàn)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動物,讓觀眾們不得不佩服編劇的腦洞。其實,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中雖然沒有魔法和咒語,但也不缺“神奇動物”,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鷹和鷺的合體
最近一首《沙漠駱駝》火遍全網(wǎng),歌詞中有這么一句,“什么鬼魅傳說,什么魑魅魍魎妖魔,只有那鷺鷹在幽幽地高歌……”可是你知道鷺鷹到底是什么動物嗎?
這種鳥又名蛇鷲、秘書鳥、文書鳥、長腳鷹等,可以飛行和奔跑,身高可達1.2米,翼展2.1米,一夫一妻制,在樹上搭窩。它的特殊能力是降龍無影腳——凌厲的攻擊可以快速殺死蛇類,至于其他的小動物更是不在話下。因為腦后有幾根黑色的長羽毛,仿佛是別著羽毛筆的秘書,所以它還有秘書鳥、文書鳥這樣的別名。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鳥僅僅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qū),中華大地上是看不到的,所以下次誰要拍《沙漠駱駝》的短片,還是要配上一頭非洲單峰駝才合適。
鳥中第一大嘴鯨頭鶴
鯨頭鶴又叫“木鞋嘴巴”,雖然名字有個鶴字,但是并不屬于鶴科,它是單獨的一個科。作為鳥類中的第一大嘴,它也是十分特立獨行的。它的身高和鷺鷹一樣也可以達到1.2米,但是翼展可達2.6米。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這是一種呆萌的瀕危動物。但是這種鳥類瀕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它們只生活在尼羅河上游和臨近的東非地區(qū)。
鯨頭鶴的絕活是鐵嘴功——它的大嘴像鉗子一樣,可以搞定肺魚、魚念魚等又大又滑溜的獵物,其他獵物比如烏龜、蛇、青蛙,甚至是小型的鱷魚,都會被這個大嘴前端的鉤子刺穿。但它們實在是不擅長捕獵小魚小蝦。
卡通片中逃出來的椰子渦螺
接下來出場的這個小怪物是一種神奇的海螺——椰子渦螺。它棲息在水深50~100米的淺海砂泥底,看似十分呆萌,就像卡通片里的角色,但其實是一個出色的螺類殺手。
椰子渦螺可以長到30厘米,好像海碗一樣大,遇到各種比它嬌小的螺類,它都來者不拒,用自己的腹足將獵物包圍,然后花幾個小時,將小螺吃得只剩下空殼。
在東南亞地區(qū),椰子渦螺可是很受歡迎的,不僅肉多味美,殼還可以作為瓢使用。
奇猛蟻和毛馬陸
接下來這兩種仿佛是外星生物的小動物有點高能,首先是來自南美洲的奇猛蟻(又叫熱帶美洲蟻),雖然很多螞蟻都有大牙,但是像鹿角這樣的真不多見。為什么它們會有這樣特立獨行的大牙呢?
其實,這種大牙是用來“擼串”的。奇猛蟻的食物主要是一種叫毛馬陸的小蟲,雖然毛馬陸有這樣一個名字,但是它和馬陸的關(guān)系非常遠,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鰲肢亞門倍足綱觸顎亞綱的動物。毛馬陸看上去有些像海參或者海蛞蝓,但身長只有幾厘米,渾身比較柔軟,只不過有很多小刺來保護自己。遇到其他天敵,毛馬陸會脫掉刺逃走,但遇到奇猛蟻這種動物,可憐的毛馬陸就跑不了了。奇猛蟻不但要夾死它,還要像擼串一樣,把它的刺都擼掉,再帶回窩去慢慢享用。
翅膀上帶暗器的鳥
白頸麥雞其實不是雞,而是鸻形目的鳥類,是鸻科家族中體形最大的成員,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它不僅長相清奇,翅膀上還有兩個小刺,可以在打斗中當成暗器使用,其實這個小刺,就是鳥類的拇指,不光是它有,我們吃雞的時候也經(jīng)常會在雞翅上見到這個小東西。
有一個刺并不算什么,有的鳥類甚至有兩個刺,比如說雁形目的冠叫鴨。它們平均體長在85~91厘米,主要分布在秘魯東南部、玻利維亞北部、巴拉圭、巴西南部、烏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等地區(qū)。雖然它腦袋有些像鷹,卻是以素食為主的動物,翅膀上的尖刺,會讓它輕而易舉地打敗同等大小的狗。
這不是一條小白龍
1768年,奧地利科學家洛朗在洞穴水源里發(fā)現(xiàn)了洞螈,為它起名為“普羅透斯”,是希臘神話中老海神的名字。當?shù)厝朔Q之為人魚,在斯洛文尼亞的舊幣上也有它的形象,這也是歐洲唯一的一種穴居脊索動物。
洞螈是兩棲綱有尾目洞螈科下唯一的一種,是少有的身體像蛇一樣柔軟的四足動物。它生活在阿爾卑斯山、克爾巴阡山的地下水脈中,身長30厘米左右,它的頭兩側(cè)類似鬃毛的紅色東西,其實是它的三對羽毛狀外鰓。它以小蟲為食,但是也可以長期忍受饑餓。由于長期生活在黑暗中,洞螈的眼睛已經(jīng)退化,所以沒有視力,因此又叫盲螈,可惜大自然沒有對它畫龍點睛。
有趣的是,洞螈雖然沒有視力,但可以通過皮膚感覺到化學信號和電信號,如果來到陽光下,它的皮膚會變成褐色,頭上也會顯出退化的小眼睛,但是由于視神經(jīng)缺失,仍然不管用。
派大星的原型——粒皮瘤海星
看過動畫片《海綿寶寶》的朋友們,一定會對片中那只粉紅色的很傻很天真的男二號“派大星”印象深刻?!逗>d寶寶》中的所有角色畫得都比較抽象,可是你或許沒想到,在三次元的世界中,也存在著幾乎一模一樣的生物,它就是粒皮瘤海星。一張日本網(wǎng)站上的照片讓它和動漫中派大星撞臉,從而吸引了大量的粉絲。
粒皮瘤海星在分類學上屬于棘皮動物門海星綱顯帶目瘤海星科,它的全體為肉紅色,皮鰓區(qū)呈較深的棕色,棲息于珊瑚礁區(qū)水深8~15米處,分布于菲律賓、印尼、中國西沙群島和日本南部。它和一般的海星一樣,也具有5條腕,每條大約9厘米長,身體總寬度30厘米左右。它的體盤比較厚,腕相對粗短,腕尖端是鈍的。和大部分身上全是毛刺的海星不同的是,粒皮瘤海星體表光滑,皮膚厚,背面密生細顆粒,沒有疣或棘。它的皮鰓區(qū)局限于背面,體盤中心的皮鰓圍成一圈,呈輻射狀;腕背面兩側(cè)皮鰓各排成三縱列;腕末端四分之一區(qū)域無皮鰓,就是我們看到的單純的粉紅色部分。它的腹面顆粒體呈多角形。
很多同學都認為這種海星的腕看上去非常無節(jié)操,就像雄性動物的標志性器官一樣,其實它的腕前端的縫,是一種叫“步帶溝”的結(jié)構(gòu),每種海星的腹面都有。每條步帶溝左右各有一對名為“步帶板”的骨板,并排成屋脊形,板上生有成列的管足,所以又稱為管足溝。粒皮瘤海星的步帶溝比較窄小,基部有皮膜相連。
管足對于海星等棘皮動物來說非常重要,有運動、附著、捕食等功能。粒皮瘤海星主要以珊瑚為食物,和很多海星一樣,是威脅珊瑚礁的看似無害的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