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湘
悠悠姑娘是個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的女孩子,她有著姣好的外貌,優(yōu)秀的學歷背景,以及高薪的工作,但卻總是不開心,對自己不滿意。
悠悠的母親也是一個各方面很突出的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同樣的,她對女兒也是如此:上學的時候,母親極其關注悠悠的成績,當她大學被名校錄取后,母親逢人便夸女兒厲害;悠悠交的朋友母親會過問對方情況,有不滿意的就會讓她保持距離;對悠悠的外貌打扮,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也會有很多建議。
悠悠自從工作以后就不愿意回家,一方面對母親很依賴,另一方面她又感受到來自母親的巨大壓力,有時候甚至無法呼吸,母親的指責會讓她感到很沮喪,也覺得很累。母親常常說,我在你這個年齡時怎樣怎樣,母親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說你還不是因為愛你!”
很多人的父母就像悠悠的母親那樣,喜歡對子女進行很多評價和控制,似乎出發(fā)點都是愛孩子,其實這類父母通常都很自戀。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父母有怎樣的表現(xiàn)?對兒女有何影響?受影響后會怎樣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應該怎樣療愈自己?近日,臺灣著名心理學家王浩威來杭州講學,對這些問題一一做了解答。
自戀型父母長啥樣
自戀是個舶來詞匯,源于有關水仙花(narcissus)的希臘神話,美少年納西索斯(Narcissus)是希臘最俊美的男子,無數(shù)少女對他一見傾心,可他卻自負地拒絕了所有人。這當中包括美麗的山中仙女伊可(Echo)。伊可十分傷心,很快地消瘦下去,最后,她的身體終于完全消失,只剩下憂郁的聲音在山谷中回蕩。眾神憤怒了,決定讓納西索斯去承受痛苦:愛上別人,卻不能以被愛作為回報。有一天納西索斯在水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影子,然而卻不知那就是他本人,他愛慕不己、難以自拔,終于有一天赴水求歡,溺水死亡。眾神出于同情,讓他死后化為水仙花。
自戀可以被定義為成年人的自愛、自尊以及對核心自我的感受。自戀的一頭是一種健康成熟的自戀:另一頭是一種極其不成熟、不現(xiàn)實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病態(tài)的自戀。兩極的中間是尚未完全發(fā)展的自戀,其中某些方面正向健康的自戀進步,另一些方面則屬于不成熟自戀的范疇,剩下的還處于發(fā)展階段。
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看,作為成年人的父母很多時候還處于不成熟的自戀狀態(tài),有的甚至是病態(tài)自戀的階段。雖然披著“成年”的外衣,但是內心是沒有完整自我自尊脆弱的,這往往給親子關系帶來很大的傷害,表現(xiàn)為親子關系里反哺式的自戀父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自戀者的普遍心理特征是浮夸、渴望贊美、缺乏同情心、擁有特權感、妄自尊大、嫉妒。美國家庭治療學家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在《母愛的羈絆》中,提出了自戀母親的“四張面孔”:
浮夸外向型:他們往往過著不錯的生活,希望子女進入他們的社交圈,按照他們的模子來發(fā)展。他們給所有人報以熱情,而你作為他們的孩子卻鮮少得到。
成就導向型:成功取決于你做了什么,而非你是什么樣的人,他們希望你無人能及,會因為你考出好成績,找個好伴侶,好工作而自豪和炫耀,一旦你做不到,他們會對你百般指責。
心身疾病型:這種父母通過疾病和痛苦操縱自己女,為自己掃除障礙,獲得注意力。如果你沒有給他們回應,甚至反對,他們就會表現(xiàn)出身體的不適或虛弱:“你看看你不聽話,都把我氣成什么樣子了!”
情感饑渴型:當你向父母抱怨自己辛苦不易時,他們非但無法提供安慰,反而會滔滔不絕講自己多么不容易。作為孩子的感受無法得到重視,只能選擇閉口傾聽或者逃避。
和自戀型父母相處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他們以愛的名義滿足自己的自戀會讓子女產(chǎn)生一種無力感——除非我按照他們的意愿行事,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否則我在他們看來就是錯的,是不孝順,甚至一無是處。有個自戀的爸媽孩子會怎樣
長期與自戀型父母生活的子女,通常有兩種典型的反應:“順從型”和“反抗型”。
順從型的孩子對父母的需求非常敏感,老想揣測別人的心思,爭取表現(xiàn)好。多數(shù)時候,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如果別人失望,會感到羞恥,從而為了取悅別人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們可能會努力討好父母,而且很害怕沖突,取得成功或者贊美的時候,會心里不安,覺得自己配不上。別人有一點指責的意思,又會畏畏縮縮,很容易成為被人欺凌的對象。這些孩子可能表現(xiàn)為對別人過于討好,但同時也很狡猾,不容易說真話。害怕被拒絕,容易焦慮。還有一些孩子很溫順,不愛出風頭,因為如果惹人注目,或者表現(xiàn)出色,會遭到愛表現(xiàn)型父母的攻擊,他們經(jīng)常感覺緊張,時常想著最壞的情況。
反抗型孩子時常與別人保持距離,不想與別人產(chǎn)生情感上的聯(lián)結,因為父母的行為讓他們意識到,情感交流是一種負擔。他們常無視他人感受,如果有人試圖引誘或強迫他們做事,他們會懷恨在心,表現(xiàn)得肆無忌憚、目中無人,有很強的攻擊性,如果有人批評自己,會立刻為自己辯解,不肯認錯。有時甚至會通過攻擊別人來保護自己。他們不在乎怎么取悅別人,也不認可別人的支持。這類孩子非常提防他人,總認為別人動機不純。他們把奉承看作一種工具,有時即使心里充滿了反感和輕蔑,看上去也非常配合。他們對別人的想法、創(chuàng)意都非常抵觸,但是善于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些反應類型會延續(xù)到子女成年后的人際關系中。在和別人交往時,他們潛意識中會將對方當成父母,即便已經(jīng)長大成人,也會按照兒時與父母交往的模式來行動,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移情”。越是親密的關系,這種移情現(xiàn)象表現(xiàn)得越明顯。所以我們會看到,單位里,有人承擔了許多雜事和加班,卻不敢對同事說“不”;有人笑臉迎人,卻在心里把別人當做垃圾:有人堅持自己的意見,一旦有人提出異議就暴跳如雷……在家里,有人不敢違背父母的意見,讓配偶受盡委屈;有人看配偶與自己父母吵得天翻地覆,只會冷眼旁觀;有人捂緊錢包,時刻提防枕邊人;有人無法無天,隨意侵害家人……這些長大后的孩子,或多或少地“遺傳”了自戀父母的某些特質。但也有很多人意識到,童年的經(jīng)歷對成人后的生活,有著持續(xù)的傷害和負面影響,這些影響仍然侵蝕著他們的自尊、自信和親密關系的建立。
事實上,在合適的心理干預和自我診療的配合下,自戀型父母帶來的影響,是可以被稀釋甚至解除的。
如何減少自戀型父母對我們的消極影響
首先,作為子女,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的父母并非生來如此。自戀背后隱藏著深深的孤獨和恐懼,這和他們在孩童時代遇到過的事情息息相關,試著去了解他們的成長史。其次,嘗試從自戀型父母身邊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真誠、完整的人。
從父母和童年經(jīng)歷中獨立出來的一個方法就是讓自己從消極的自我暗示中走出來。那些“我做的不夠好”、“我沒辦法信任自己”的觀點由于你自身內化,就好像父母一直在你耳邊嘮叨。試著變成肯定的自我暗示——“我和之前比已經(jīng)有了很大進步”“我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樣,你才有希望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
同樣的,在面對自戀型父母的控制或者忽視的時候,嘗試成為一個觀察者,不要急于做出反應。而是對情景和情緒做出仔細的觀察,了解父母情緒和表達背后的原因,你會更加有能力做出合適的反應。
那么該如何擺脫自戀型父母帶來的不良影響?美國著名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根據(jù)自己數(shù)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三步康復模型。
第一步:是理解問題所在,收集問題產(chǎn)生的背景信息,從認知層面認識到自己父母的自戀,以及他們對自己的影響。
第二步:要對問題帶來的相關情感體驗進行處理,讓自己宣泄情緒,充分體驗這一切,轉換內心的消極概念。
第三步:重建積極觀念,用新的方式來審視問題,找到真實的自我。
總之,面對自戀型父母,你需要重建自我概念,父母對你的定義是扭曲的,你需要從中走出來。你已經(jīng)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你可以做自己的父母,抱慰那個從來沒有得到疼愛的小孩。
慢慢地你會發(fā)現(xiàn),你對父母投射的反應不那么強烈了:你能夠建立起清晰的底線:由于你已經(jīng)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他們不能再那么輕易地激起你的痛苦:由于你接受了他們的缺陷,你對他們不再抱有那么多期待了。
最終,你就會達到既親近,又獨立的療愈的境界。到那時,你既能呆在父母身邊,又能跟他們保持距離。無論哪一種情況,你都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你真正成為一個既獨立又完整的人。然后,你就能處理好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的關系。
編輯/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