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娟
(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湖州313000)
《服裝結構設計》《服裝立體裁剪》課程的教學途徑不同,目的都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為主要目的,做到教學做一體化,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服裝造型設計、款式設計的要求進行結構設計及樣板制作的能力,以及結構設計所必需的實踐技能。具備相應的崗位任職能力。堅持以就業(yè)導向、能力本位,以學生為主體,多元智力的學生觀,培養(yǎng)具備服裝產品設計能力、服裝板型設計能力、服裝工藝設計能力,能夠適應服裝行業(yè)需要的生產、建設、管理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1.《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方法是基于對服裝人體的理解,通過不同的平面結構設計方法,依據(jù)某個服裝教學原型如日本文化式原型、登麗美原型、東華原型等為基礎,通過公式計算的方法結合造型元素得出結構設計圖。課程通過服裝結構設計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掌握服裝結構設計和樣板制作的基本知識和原理,理解掌握服裝工藝制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審視、解析服裝效果圖與平面圖的能力,掌握服裝的結構設計與樣板制作能力。
2.《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優(yōu)點平面結構設計就是在平面的紙上或布上進行制版,它具有使用工具少、成本低、速度快、適合成衣化生產等優(yōu)點,因此被廣泛應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都是以平面結構設計教學為主,方法簡單易學,但需要經驗的積累。
3.《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缺點也是它的平面性。教學過程中比較抽象,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往往進入死記硬背的模式,不能靈活掌握。
4.平面結構教學中,對復雜的款式設計不太容易解決,特別是一些空間感強的造型,需要立裁的方法來解決。在結構設計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兩種方法綜合運用來教學結構設計,完成工業(yè)樣板。
1.《服裝立體裁剪》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立體裁剪課程的基礎知識熟練掌握服裝立體裁剪的操作技法和要領。該課程基于對人體結構的直觀理解,通過對服裝立體空間的認識在人體或人體模型架上,利用各種立體裁剪手法進行服裝立體三維結構設計。為了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平面結構設計理論而進行的立體教學方法。
2.服裝立體裁剪有較強的造型效果。采用立體造型的手段,解決平面結構設計難以解決的不對稱、多皺褶的復雜造型,從而把設計藝術轉化為實用服裝,是集服裝設計、面料使用、裁剪制作和審美、技術、應用于一體的綜合學習領域課程,直接培養(yǎng)學生的立體結構設計能力和樣板獲取能力。
3.立體裁剪可以邊設計邊裁剪。與服裝平面造型不同的是,立體裁剪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形成的對應關系,追求的是衣與人體之間形成的理想空間,具有直觀的服裝造型特點。如同繪畫中寫實風格。利用一塊布料就可以任意“塑造”出各種復雜的服裝造型,它不僅使設計者擺脫了計算的煩惱,而且使設計者將服裝造型更加理想化、藝術化。
4.立體裁剪的缺點。在立體裁剪的操作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正確的手法,把握松量的控制,對面料絲綹的正確運用,最后得到正確的工業(yè)樣板,這對學生的操作技法要求很高,不太容易正確掌握。
1.《服裝結構設計》《服裝立體裁剪》課程往往各自設立,在內容的安排和時間安排上沒有很好的銜接,不能做到有機結合、深入滲透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服裝立體裁剪》的內容可以分解為基礎服裝款式和禮服造型設計兩大塊內容,前期和平面裁剪可以完全結合,而禮服設計可以單獨開始課程。
3.《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沒有很好的為結構設計服務,結構設計課程缺乏樣板的驗證和修正環(huán)節(jié)。
4.缺乏平面設計和立體裁剪有機結合的綜合性強的課程設置,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對結構設計方法綜合運用的能力。
基于立體裁剪的直觀性特點,應該把立體裁剪的內容放在平面結構設計之前,讓學生有個直觀的理解比如省道的位置和大小,上裝原型和下裝原型的結構特點等。在日本的服裝教學上一般是先介入立裁內容再進行平面內容的教學,這樣學生能夠了解結構的來龍去脈,便于深入理解和靈活掌握。
將兩門課程在教學方法上相互結構,在教學內容上相互滲透,有機整合。在結構設計課程的平面結構設計原理之前,首先用立體演示的方法,通過人臺的立裁過程,給學生以直觀的感覺認識,使學生在感性上認識平面的面料在變成包裹人體時出現(xiàn)的各種結構形式,理解平面結構圖的來源,理解平面結構形式的變化所帶來的立體效果的不同,從而為平面結構設計理論的學習奠定基礎。
目前的教材編寫上,兩門課程是完全獨立的,內容完全分割,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達到緊密結合的效果,時效性不能保證??梢詫⑾嗤慕虒W內容放在同一教材里,通過平面和立裁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得出的結果進行比較驗證,使學生盡快形成從平面到立體的思維過程,也是解決學生理解服裝結構設計理論的關鍵。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是服裝結構設計類課程教學的根本,結合平面教學與立體教學和多媒體教學與常規(guī)教學,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聯(lián)系起來,完成從基礎教學到基本技能并向技巧型教學過渡。能夠提高學生的領悟與應用能力,充分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所學的結構知識轉化為技能,以適應服裝企業(yè)的需求。
在平面結果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練習很多結果設計的作業(yè),如何合理評價結構設計的優(yōu)劣,最佳的方法就是立裁的樣板結果驗證和樣板修正。在日本的行業(yè)中,這也是普遍利用的方法,由不同的設計師對款式設計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設計樣板,通過立裁的造型結果讓設計師挑選滿意的版型設計,有時候會更新設計師的思路,優(yōu)于設計師的設計初衷,這就是優(yōu)秀的樣板師的作用所在。
要求教師要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打破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模式,加強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在課堂的主導能力,邊教邊學邊做,在立裁的實訓中加深對結構的理解,把學生的結構作業(yè)盡可能多地轉化成立裁作品,通過學生的作業(yè)點評加深學生對結構的理解,也能加強對學生立裁手法的訓練。
在畢業(yè)設計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設計往往以禮服設計居多,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往往采用立裁手法為多。如何完善的完成整個畢業(yè)設計過程達到課程融合的要求也是一個教學任務的完成。在畢業(yè)設計中學生往往缺乏對服裝松量的把喔而完全基于模特和人臺的數(shù)據(jù)差來達到松量的目的。因此在畢業(yè)設計的指導中必須強調服裝的穿著性的把握。還有畢業(yè)設計往往忽略對樣板制作環(huán)節(jié)的把控,從而沒有留下完整工業(yè)樣板,對設計的總體要求來講也是不完善的。
通過《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立體裁剪》課程的深入融合、有效整合,能夠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完善服裝設計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有效的完成結構設計教學任務,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通過課程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完善教學手段,合理分配教學內容,使學生易于理解并能靈活掌握不同的設計方法達到最佳的制作效果,完成課程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