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理
(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qū)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云南 曲靖 655100)
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是臨床較常見的膽道系統(tǒng)疾病,在臨床發(fā)病時,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激烈疼痛等癥狀,也會導致諸多嚴重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1]。因此,對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患者實施準確有效的診斷非常重要。本研究中,即分析了對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患者實施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和16排CT的診斷效果,具體如下。
研究對象為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1年內收治的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患者,數量為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39.62±7.52歲)。以及在此期間,來我院接受體檢的健康志愿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39.25±7.14歲)。所有患者均使用影像學方法和病理診斷方法確診,并且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到本研究中。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進行。
對所有研究對象均需實施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和16排CT的檢查,具體方法如下。
1.2.1 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 在實施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前,需對讓患者禁飲禁食約8h,并在檢查前擺放為仰臥位。將成像參數設置為TE 650ms和TR 219ms,將層后設置為1mm,矩陣設置為256×256.將FOV設置為380×380mm,層數為100層。使用腹部線圈和呼吸門控監(jiān)控的方式,對信號進行收集,并實施檢查。在檢查時,首先需實施冠狀位的自旋波快速掃描,同時需在此過程中,對患者實施冠狀位的自旋波快速掃描,在軸位和冠狀位上進行定像處理,完成三次高分辨率的自旋回波磁共振成像掃描。
1.2.2 16排CT檢查 在16排CT檢查前,首先需讓患者飲水,讓膀胱充盈。在飲水后約15min后,可使用16排CT機對其實施檢查。在檢查中,需將參數設置為120kV管電壓,22mAs管電流,將層厚和層間距設置為7mm,將準直設置為0.75mm。首先需進行常規(guī)平掃,然后需從右側隔頂部位掃描到胰腺勾突的下方。在掃描完成后,將數據傳輸到工作站中,并建立圖像。在檢查完成后,需由我院2名有著豐富經驗的醫(y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
分析檢出率、特異率和敏感率。敏感率=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特異率=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
使用SPSS20.0軟件統(tǒng)計數據,使用“χ2和%”表示計數資料,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本研究顯示,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在檢出率、特異率和敏感率均明顯高于16排CT,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種方法的診斷效果對比(%)
圖1 16排螺旋CT
對圖1進行分析后可顯示,16排螺旋CT雖能夠較好的顯示出患者病灶位置信息,但仍會受其他因素影響。
圖2 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
對圖2進行分析后顯示,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能夠清晰準確的顯示出患者病灶信息。
由于生活習慣改變等諸多因素影響,當前我國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患者數量越來越多。由于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的特點,雖然在一般情況下基本不會導致嚴重癥狀的出現(xiàn),但一旦發(fā)生結石嵌頓的情況,則極易導致感染、膽道阻塞等癥狀,對患者造成尤為嚴重的威脅[2-3]。甚至可能會導致膽源性胰腺炎和感染性休克等并發(fā)癥,對患者造成巨大威脅。因此需對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患者找出有效的診斷措施。
16排CT是當前臨床上較常見的影像學診斷方法,能夠較好的觀察患者臟器情況,而在當前對諸多疾病的診斷中,16排CT的使用也較為常見。通過使用16排CT,可有效檢出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患者病情[4]。但仍需注意的是,由于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16排CT已經無法在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的臨床診斷中取得較好效果。
在這樣的前提下,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開始得到了較多關注。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相比16排CT而言,其掃描速度和成像速度均比較快,同時也能夠顯著減少偽影并提升分辨率[5]。因此能夠對患者病情起到較好的診斷效果,尤其是可對病灶內部的結石情況進行較好觀察。由于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患者一般發(fā)病急、起病快、預后差,而使用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可在較短時間內觀察其病情,因而能夠取得更好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中也顯示,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在檢出率、特異率和敏感率均明顯高于16排CT,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1.5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在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效果明顯更佳,有較高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