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華,楊智云
1.清遠市人民醫(yī)院/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清遠 511518;
2.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廣州 510080
聽神經瘤是橋小腦角區(qū)的常見腫瘤,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1]。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對聽神經瘤作出準確診斷,但對腫瘤周緣神經的術前評估需要應用高分辨力序列[2]。三維重T2WI序列,如三維可變反轉角快速自旋回波(3D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SPACE)、三維穩(wěn)態(tài)構成干擾(3D constructive inference in steady state,3D-CISS)及三維穩(wěn)態(tài)進動快速成像(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F(xiàn)IESTA)序列可以清晰顯示腦神經腦池段,微小表面線圈能提高表面局部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有利于局部小范圍的結構顯示[3-6]。本研究探討3D-SPACE序列及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三維雙回波穩(wěn)態(tài)水激發(fā)(3D double-echo steady state with water excitation,3D-DESSwe)序列對聽神經瘤周圍神經的術前評估價值。
收集2014年3月—2016年6月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經手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的33例聽神經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右側發(fā)病16例,左側發(fā)病17例?;颊吣挲g22~74歲,平均年齡(48.4±13.3)歲。
使用SIEMENS Verio 3.0 T磁共振掃描儀?;颊呷⊙雠P位,使用頭線圈行常規(guī)掃描及3D-SPACE序列掃描后,采用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3D-DESSwe序列對患側進行掃描。3D-SPACE序列掃描參數(shù):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回波時間(echo time,TE)為1 000/132 ms,層厚/間距為0.5/0 mm,反轉角為120°,視野(field of view,F(xiàn)OV)為240 mm×240 mm。3D-DESSwe序列掃描參數(shù):水激勵脂肪抑制,TR/TE為13.95/5.20 ms,層厚/間隔為0.5/0 mm,三維層塊數(shù)為112,反轉角為35°,F(xiàn)OV為150 mm×150 mm。
將3D原始數(shù)據(jù)傳輸至工作站進行后處理,沿神經根長軸行斜冠狀、軸位多平面重組。由2名神經放射學專業(yè)副主任醫(yī)師在不知道手術結果的情況下,對后處理獲得的重組圖像結合其他序列圖像進行獨立觀察和分析,兩者意見不一致時通過協(xié)商取得統(tǒng)一。主要觀察3D-SPACE序列及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3D-DESSwe序列對聽神經瘤周圍神經的顯示情況,并與手術所見對比。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例腫瘤左右徑9~57 mm,平均(32.24±11.99)mm;前后徑13~53 mm,平均(30.48±9.59)mm;上下徑7~52 mm,平均(29.97±10.14)mm。大多數(shù)腫瘤(90.91%,30/33)跨內聽道口向內聽道及橋小腦角區(qū)生長,可見患側內聽道不同程度增大(圖1A),常規(guī)MRI檢查術前可作出明確診斷。
3D-SPACE序列對患側面聽神經腦池段具有較高的顯示率,對后組顱神經亦能清晰顯示,對面神經的內聽道段顯示率較低(表1)。
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3D-DESSwe顯示面神經內聽道段有較高的分辨率,對面神經移位方向可作出較準確的評估(圖1B、1C),與術中所見有較高符合率(表2)。
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3D-DESSwe序列掃描對面神經內聽道段的顯示率為78.79%(26/33),較3D-SPACE(54.55%,18/33)有明顯優(yōu)勢。3D-SPACE對面聽神經腦池段的顯示較3D-DESSwe優(yōu)。對后組顱神經,兩者顯示率均為100%(圖2)。結果詳見表3。
圖 1 患者,女性,51歲,手術病理證實左側實質型聽神經瘤
表 1 3D-SPACE對聽神經瘤周圍神經的顯示情況(n)
表 2 術前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3D-DESSwe顯示的面神經內聽道段移位方向與術中對比
圖 2 患者,男性,38歲,手術病理證實左側實質型聽神經瘤
表 3 3D-SPACE與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3D-DESSwe對聽神經瘤周圍神經顯示的對比
隨著科技的進步,聽神經瘤手術的難點和熱點從降低死亡率集中到術中對面聽神經的保護及術后面聽神經功能的恢復[1]。MRI在術前診斷、腫瘤分級分期及手術風險評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3D-SPACE序列采用單次激發(fā)、可變小角度反轉角、長回波鏈和并行采集,可用較短時間完成掃描,同時具備高空間分辨力,很好地反映解剖細節(jié)。既往研究[7-9]表明,3D-SPACE序列在正常腦中能清晰辨認內聽道的神經、小血管,較其他序列顯示較好。3D-DESSwe序列是將水激發(fā)技術和穩(wěn)態(tài)自由進動成像序列結合,聯(lián)合脂肪抑制技術。但其對顱內的水抑制效果及關注范圍不如3D-SPACE,因此對顱內腦池段神經顯示不佳。鄧明等[10]對比3D-DESS與3D-SPACE在腰骶神經成像中的應用,發(fā)現(xiàn)在顯示神經長度方面3D-DESS不如3D-SPACE;但對神經根細節(jié)及神經根病變的顯示,3D-DESS優(yōu)于3D-SPACE。應用微小表面線圈能顯示全段面神經,可估計面神經與腫瘤的關系[11]。
近期研究[12-15]表明,手術前運用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纖維束追蹤技術可顯示聽神經瘤與面神經纖維束的關系。利用圖像后處理技術將追蹤重建的面神經纖維束與腫瘤的三維解剖模型融合,可三維立體地顯示面神經與聽神經瘤的空間關系,聯(lián)合術中電生理監(jiān)測技術,可提高面神經保留率。但部分醫(yī)院MRI設備不具備開展該項技術的條件。
研究發(fā)現(xiàn),憑借3D-SPACE圖像可分別從內聽道底沿面神經的走行向腦干側、沿面神經腦干端向內聽道側仔細尋找,利用內外側神經與腫瘤接觸點間腫瘤表面的假想弧線(即面神經與腫瘤表面的位置)來尋找神經的走行,此時沿神經長軸的斜位重組圖像顯示十分重要。腦池段神經因有腦脊液的對比而顯示較清晰。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3D-DESSwe序列分辨率高,能更清晰地顯示內聽道段的面神經與腫瘤位置關系,與術中所見符合率較高,尤其是面神經位于腫瘤上方時易于分辨,與術中所見符合率達100%。后組顱神經位置相對較表淺,也可獲得滿意的顯示,本研究中后組顱神經的顯示率為100%。
面神經腦池段在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3D-DESSwe序列掃描中未顯示,可能是該序列中面神經信號與腫瘤信號差異小,腫瘤較大,面神經腦池段與腫瘤粘連、分辨不清。此外,微小表面線圈與腦池段神經距離較大,該序列掃描范圍相對較小,因此對面神經腦池段、三叉神經及展神經評價不如3D-SPACE序列。
總之,微小表面線圈聯(lián)合3D-DESSwe序列對淺表組織的分辨率高,對面神經內聽道段的顯示優(yōu)于3D-SPACE,但對面神經腦池段的顯示不如3D-SPACE。兩者結合應用,可對聽神經瘤術前面神經進行較全面的評估,對保護面神經和聽神經、保留面神經和聽神經功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