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寧
(西安文理學院 文學院,西安 710065)
“年”,甲骨文、金文寫作谷穗成熟下垂之形象?!墩f文·禾部》:“年,谷熟也?!盵1]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所以“年”與歲在日期數(shù)量上有相同周期。年的概念在殷商時期就已使用,甲骨卜辭中有“貞自今十年(又)五”[2],其中年即用作此意,表示十五年。《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盵3]
《詩經(jīng)·周頌·豐年》記錄了西周農(nóng)作物豐收的景象及隆重的祭祀活動:“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捉??!盵4]這首詩歌描寫了豐收的景象:成千上萬的谷物(黍、稌)成熟后儲藏在高大的倉廩。周人認為來之不易的豐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豐收歸根結(jié)底是上天的恩賜,所以詩的后半部分寫周人感謝上天。以豐收的果實來致謝,故而詩中寫道:“為酒為醴(用豐收的糧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過先祖之靈實現(xiàn)天人之溝通。由于豐收,祭品豐盛,能夠“以洽百禮”,面面俱到?!敖蹈?捉浴奔仁菍ι耢`已賜恩澤的贊頌,也是對神靈進一步普遍賜福的祈求。此詩歌之意向既著眼于現(xiàn)在,更著眼于未來。
到了唐代,過年的風俗不僅延續(xù)下來,而且文化活動更為豐富多彩。筆者根據(jù)唐代韓鄂的《歲華紀麗》及唐代詩人所寫的相關(guān)詩篇,梳理唐代長安地區(qū)的過年風俗及文化活動。
歲,指的是一年;除,是指更換或交替。“歲除”通俗的解釋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歲除夜是送走舊年迎接新年的時刻,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皇帝要賜宴大臣,并與大臣一起守歲,大臣們要侍宴;普通文人在歲除夜會飲酒守歲,抒發(fā)感慨。
《全唐詩》收錄了“歲除”“除夜”“守歲”為題的詩共五十余首。卷1收錄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于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詩,這兩首守歲詩中分別寫“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5]15,“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5]18,李治詩中有“送迎交兩節(jié),暄寒變一辰”[5]22,兩位皇帝都強調(diào)了歲除夜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另外,兩首詩中表達了對春天的期盼,李世民詩中有“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5]15。《全唐詩》卷2收錄了唐高宗李治的《守歲》詩:“今宵冬律盡,來朝麗景新。花余凝地雪,條含暖吹分。綬吐芽猶嫩,冰消已鏤津。薄紅梅色冷,淺綠柳輕春?!盵5]22
《全唐詩》卷62收錄了杜審言的《守歲侍宴應制》,此詩全面描寫了長安城內(nèi)皇宮里歲除夜的景象: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熏天。
彈弦奏節(jié)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5]137
歲除夜,宮廷里燈光明亮,照耀星空,皇帝及宗親們設宴,樂曲陣陣,在宴會上人們可以玩“對局”“探鉤”等游戲,宴會上大家喝柏葉酒(柏葉浸制的酒)以祝壽和避邪。
《全唐詩》卷96收錄沈佺期的《守歲應制》詩,此詩也寫出了唐代長安帝都歲除夜的情景:
南渡輕冰解渭橋,東方樹色起招搖。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獻壽用明朝。
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侲子亂驅(qū)妖。宜將歲酒調(diào)神藥,圣祚千春萬國朝。[5]1043
詩中明確了歲除日主要是迎春的。宮殿里燈火通明,男巫們在歲除夜要驅(qū)鬼捉妖,求得新年萬事吉祥。
孟浩然的《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歲除夜有懷》,戴叔倫的《歲除日奉推事使牒追赴撫州辨……處士上人同賦人字口號》,白居易的《歲除夜對酒》,雍陶的《酬李紺歲除送酒》,羅隱的《歲除夜》,唐彥謙的《歲除》,韋莊的《歲除對王秀才作》,等等。其中多首詩篇提到歲除夜飲酒,例如孟浩然詩:“續(xù)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卑拙右自姡骸八ノ虤q除夜,對酒思悠然?!绷_隱詩:“官歷行將盡,村醪強自傾?!弊钣幸馑嫉氖怯禾眨自姸荚谀钸吨熬啤??!皻q盡貧生事事須,就中深恨酒錢無。故人充壽能分送,遠客消愁免自沽。一夜四乘傾鑿落,五更三點把屠蘇。已供時節(jié)深珍重,況許今朝更挈壺?!边@首詩寫的是:朋友李紺在歲除夜給我送來了酒,這讓生活拮據(jù)的沒有買酒錢的我可以在這一夜里喝完四壺酒,喝到了凌晨4點(五更的第三點,指的是3時48分00秒至4時11分59秒)。詩人在歲除夜痛快地喝了消愁酒。可見,唐代歲除夜喝酒是普通人最痛快的一件事。
歲除夜文人守歲飲酒之際往往會抒發(fā)感慨。
思念家人。白居易的《客中守歲》寫道:“守歲尊無酒,思鄉(xiāng)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畏老偏驚節(jié),防愁預惡春。故園今夜里,應念未歸人?!边@首詩是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中進士后客居長安時所作,寫了故鄉(xiāng)家人對客游在外的自己的思念。
珍惜年華。羅隱的《歲除夜》中明顯流露出“厭寒思暖律,畏老惜殘更”的感慨。
思考將來。張說的《岳州守歲》寫道:“除夜清樽滿,寒庭燎火多。舞衣連臂拂,醉坐合聲歌。至樂都忘我,冥心自委和。今年只如此,來歲知如何?!苯衲甑臍q除夜火把通明,庭前歌舞陣陣,飲酒直到喝醉,高興地唱歌,忘乎所以。今年快樂如此,明年會怎樣呢?
唐代詩人中歲除夜寫詩最多的是白居易,共有10首之多。這些詩篇寫于白居易人生的不同階段:
三十三歲,他說:蕭條歲除夜,旅泊在洺州。(《除夜宿洺州》)
四十五歲,他說:一從身去國,再見日周天。(《除夜》)
四十八歲,他說:鄉(xiāng)國仍留念,功名已息機。(《除夜》)
五十二歲,他說:鬢毛不覺白毿毿,一事無成百不堪。(《除夜寄微之》)
五十九歲,他說: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除夜》)
六十七歲,他說:七十期漸近,萬緣心已忘。(《三年除夜》)
唐代歲除夜長安地區(qū)的習俗還有“燃燭”“通宵不關(guān)門”,《全唐詩》卷114收錄的丁仙芝《京中守歲》詩中有記載:“守歲多然燭,通宵莫掩扉??统町敯禎M,春色向明歸。玉斗巡初匝,銀河落漸微。開正獻歲酒,千里間庭闈”。其他地方的習俗有“取用桃枝辟邪”“放爆竹”“唱歌跳舞”等,《全唐詩》卷89收錄了張說的《岳州守歲二首》:“夜風吹醉舞,庭戶對酣歌。愁逐前年少,歡迎今歲多。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歌舞留今夕,猶言惜舊年”。
總之,唐詩中所反映的歲除夜守歲是普遍的習俗,帝王、大臣,百姓都重視歲除夜守歲活動。
元日,正月初一。據(jù)韓鄂的《歲華紀麗》記載:“八節(jié)之端,三元之始。開甲子于新歷,發(fā)風光于上春。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首?!盵6]在唐代元日的主要習俗有:“磔雞斬羊”“放鳩獻雀”“稱崔寔之觴”“奪戴馮之席”“爆竹鉆榆”“造勝華”“首祚元正”“進屠蘇”“貼畫雞于朱戶”“獻彩雀于彤庭”“獻羔令節(jié)祈谷嘉辰”“竹爆廣庭”“觴稱萬壽”“納慶著椒花之頌祛災獻柏葉之銘”等。
根據(jù)《全唐詩》收錄的以“元日”為題的56首詩歌,我們發(fā)現(xiàn)唐代元日朝廷有盛大的朝會活動,參加的人員眾多,有文武官員,有外國使者,有威武雄壯的儀仗隊,所以詩中稱元日朝會為百僚朝會、萬國朝歲。例如包佶寫的《元日觀百僚朝會》:
萬國賀唐堯,清晨會百僚?;ü谑捪喔?,繡服霍嫖姚。壽色凝丹檻,歡聲徹九霄。
御爐分獸炭,仙管弄云韶。日照金觴動,風吹玉佩搖。都城獻賦者,不得共趨朝。[5]2143
這首詩是包佶參加了元日盛大朝會后所寫,詩的前兩句寫了朝會規(guī)模大,萬國來賀,百官參加。三四句寫參加朝會的官員著裝華麗。五六句采用夸張的手法,朝會的喜慶之色,好像把欄桿都染紅了,朝堂上的歡聲笑語響徹了云霄,這兩句很好地渲染了朝會的熱烈。七八九十句描寫了朝堂上的爐子與炭火、樂器與音樂、日光與金觴以及玉佩搖搖。這些顯示了元日朝會的盛大與隆重。最后兩句詩人宕開來,寫長安城內(nèi)獻賦的人太多,所以朝廷提前做了規(guī)定,限制借故參加朝會的人員,故獻賦的人不能參加朝會,以此來突出正常參加朝會的人員確實太多了。這首詩讀罷,我們能感受到正月初一朝會規(guī)模大,場面大,氣氛熱烈,是大家都想?yún)⒓拥闹卮蠡顒印?/p>
元日朝會的主要內(nèi)容是“獻壽”,以王建的《元日早朝》為例:
大國禮樂備,萬邦朝元正。東方色未動,冠劍門已盈。
帝居在蓬萊,肅肅鐘漏清。將軍領(lǐng)羽林,持戟巡宮城。
翠華皆宿陳,雪仗羅天兵。庭燎遠煌煌,旗上日月明。
圣人龍火衣,寢殿開璇扃。龍樓橫紫煙,宮女天中行。
六蕃倍位次,衣服各異形。舉頭看玉牌,不識宮殿名。
左右雉扇開,蹈舞分滿庭。朝服帶金玉,珊珊相觸聲。
泰階備雅樂,九奏鸞鳳鳴。裴回慶云中,竽磬寒錚錚。
三公再獻壽,上帝錫永貞。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5]3364
這首詩全景式地展示了元日早朝情景:天未亮,宮外已人頭攢動,威武的將士巡守宮門,宮中火把明亮,圣上穿上火龍衣,宮殿高聳入云,宮女似在云中穿行。來朝賀的番人按位次排列,左右雉扇輕輕張開,廷上歌舞陣陣。官員穿著華麗的朝服,雅樂九奏,竽聲磬生錚錚,三公給皇上獻壽,皇上賜福大臣。天亮后宣告百姓,共保太平盛世。這首詩主要采用“賦”的手法,鋪采摛文,描摹生動。大臣“獻壽”與皇帝賜福是元日朝會意義所在。此外,鮑防《元日早朝行》、楊巨源《元日觀朝》等詩篇中均提及元日朝會“獻壽”。
老百姓的元日怎樣過?有什么要講究的事?
我們先看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詩: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nóng)。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5]1655
孟浩然這首《田家元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寫元日迎來新年,頷聯(lián)寫自己憂心農(nóng)事,頸聯(lián)寫詩人來到田間與耕夫聊天,尾聯(lián)寫農(nóng)夫們占卜了氣候,大家一致預測今年是個豐收年。
百姓們在元日里說的最多的是農(nóng)事,討論最多的是收成。
我們再讀薛逢的《元日田家》詩:
南村晴雪北村梅,樹里茅檐曉盡開。蠻榼出門兒婦去,烏龍迎路女郎來。
相逢但祝新正壽,對舉那愁暮景催。長笑士林因宦別,一官輕是十年回。[5]6331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寫了普通百姓在元日里路上遇見,相互祝福身體健康,嘲笑在外做官的人十年也不一定能回家團聚。詩中寫出了田家人生活的愜意與自得。
從唐代詩歌所寫來看,元日朝廷要舉辦隆重的朝會,君臣相互祝福。老百姓在元日也會相互祝福,共盼新年風調(diào)雨順獲得豐收。
人日是正月初七,人日亦稱為“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七日”。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盵7]《北史·魏收傳》引董勛答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8]此“人日”一名之所由來。漢魏以后,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fā)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nèi)容的節(jié)日。
到了唐代,民間相當重視人日節(jié)。徐延壽的《人日剪彩》寫道:“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此詩寫人日女子巧手裁剪制作各式花色的裝飾,做成后高興地問丈夫,自己制作的飾品與真的花鳥有什么差異。讀這首詩,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唐代女子的心靈手巧與生活情趣。
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唐代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
崔日用的《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詩:
新年宴樂坐東朝,鐘鼓鏗锽大樂調(diào)。金屋瑤筐開寶勝,花箋彩筆頌春椒。
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矯。宸極此時飛圣藻,微臣竊抃預聞韶。[5]559
詩中寫了人日皇上在大明宮與大臣們欣賞音樂,宴會當中皇上命人取出提前準備好的彩縷人勝賞賜給臣子,大臣們紛紛獻上新年祝詞。頌春椒典出《晉書》卷96《列女傳·劉臻妻陳氏傳》。劉臻妻陳氏者,聰辯能屬文。嘗正旦獻《椒花頌》,其詞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陽散輝,澄景載煥。標美靈葩,爰采爰獻。圣容映之,永壽于萬?!庇肿占岸吝M見之儀,行于世。后來“椒花頌”或“頌春椒”等成為典故,指新年祝詞。此外,李嶠的《人日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韋元旦的《奉和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李適《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蘇颋的《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李乂的《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馬懷素的《奉和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沈佺期的《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鄭愔的《奉和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等詩中都寫到人日皇帝在大明宮賞賜大臣彩縷人勝。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jié)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guī)。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將上元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該節(jié)經(jīng)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杜f唐書·中宗紀》:“(景龍四年)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p>
羊士諤作《上元日紫極宮門觀州民然燈張樂》:
山郭通衢隘,瑤壇紫府深。燈花助春意,舞綬織歡心。
閑似淮陽臥,恭聞樂職吟。唯將圣明化,聊以達飛沉。[5]3702-3703
這首詩寫了上元日觀燈的情景及感想。頷聯(lián)中“燈花助春意,舞綬織歡心”突出了上元日觀燈時已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歌舞表演使人歡快舒暢。
崔液的《上元夜》六首: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guān)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神燈佛火百輪張,刻像圖形七寶裝。影里如聞金口說,空中似散玉毫光。
今年春色勝常年,此夜風光最可憐。鵲樓前新月滿,鳳凰臺上寶燈燃。
金勒銀鞍控紫騮,玉輪珠幰駕青牛。驂始散東城曲,倏忽還來南陌頭。
公子王孫意氣驕,不論相識也相邀。最憐長袖風前弱,更賞新弦暗里調(diào)。
星移漢轉(zhuǎn)月將微,露灑煙飄燈漸稀。猶惜路傍歌舞處,躊躕相顧不能歸。[5]667-668
晦日是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指夏歷(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視,寄托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唐代的晦日已成為重要節(jié)日。《舊唐書·德宗紀下》云:“今方隅無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節(jié)日,宜任文武官僚選勝地追賞為樂?!卑颜禄奕兆鞔河蔚墓?jié)日提倡,德宗向官員賜錢,并“永為常式”。
《唐詩紀事》卷7:“晦日宴高氏林亭,凡二十一人,皆以華字為韻,陳子昂為之序。”是宴二十一人詩及重宴八人詩、上元夜宴六人詩,俱載《高氏三宴詩集》,今傳。高氏:指高正臣。唐高宗調(diào)露元年(679),高正臣、陳子昂、郎馀令等人在上元夜、晦日先后三次聚于高正臣家林亭,上元宴集者六人,兩次晦日分別為二十一人和九人,分別以“春、華、池”為韻,各賦五律一首,得詩三十六首,高正臣編為《高氏三宴詩集》,每卷各有一序,長孫正隱序上元夜詩卷,陳子昂序晦日初宴,周彥暉序晦日重宴。《四庫全書》本從北宋鮑慎由家刻本錄出,最為近古,但詩已佚去一首,序也僅存陳子昂、長孫正隱二序。通行本有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沈氏刊《晨風閣叢書》本。
《全唐詩》中收錄了晦日宴高氏林亭詩21首,詩人有高正臣、王勃、崔知賢、韓仲宣、周彥昭、高球、弓嗣初、高瑾、王茂時、徐皓、長孫正隱、高紹、郎馀令、陳嘉言、周彥暉、高嶠、劉友賢、周思鈞、陳子昂、張錫、解琬?;奕罩匮绺呤狭滞ぴ?首,分別是高正臣、韓仲宣、弓嗣初、高瑾、周彥暉、高嶠、周思鈞、陳子昂。這些詩篇主要寫晦日朋友相聚,春光旖旎。詩人郎馀令詩中寫“三春休晦節(jié),九谷泛年華”;解琬詩中寫“歡娛屬晦節(jié),酩酊來還家”;陳子昂詩中寫“玉池初吐溜,珠樹始開花”。另《全唐詩》收入的其他詩人的晦日詩篇,例如宋之問的《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遙樓》有“晦節(jié)高樓望,山川一半春”;岑參的《晦日陪侍御泛舟北池得寒字》有“春池滿復寬,晦節(jié)耐邀歡”等詩句,大都是謳歌春游、泛舟、聚歡的情形。
唐代晦日有送窮活動。姚合的《晦日送窮三首》:“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送窮窮不去,相泥欲何為。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幾時。古人皆恨別,此別恨消魂。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門?!盵5]5669其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表明送窮活動在唐代非常流行。
此外,韓愈的《送窮文》也與晦日習俗有關(guān)。這篇文章作于唐憲宗元和六年(811)正月晦日,是韓愈在河南令任上所作。文章從晦日送窮活動寫起,說主人吩咐仆人在夜里把五個窮鬼送走,可是窮鬼不但不走,反而歷數(shù)它與主人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緊接著,窮鬼把自己四十多年來追隨主人備嘗艱苦的經(jīng)歷和自己的耿耿忠心訴說之后,責備主人聽信讒言備船備車逐它們遠去,并要求主人把理由說清楚。主人便把心中的牢騷娓娓道來,說是窮鬼使自己變得面目可憎、語言乏味,不合世俗潮流,強烈地嘲諷了自己不合于世。但是主人話沒說完,五鬼就告誡主人:這實為糊涂之舉。人生短暫,榮華富貴只是一時的,而英名卻是百世流傳的。最后,主人若有感悟,便垂頭喪氣、拱手稱謝,不但沒有送走窮鬼,反而把他們尊為貴客。《送窮文》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他揭示了士人的生存窘境,千古文人之“窮”不出于韓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這五窮。這篇文章寫作的背景是唐代盛行的晦日送窮習俗。
總之,唐代過年前后有眾多的文化活動與風俗,值得我們整理與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