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超偉,李春霞,周映虹,郭家威,梁 璐,盧貴財
(廣東省東莞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900)
腦卒中后肩關節(jié)疼痛發(fā)病率為20%~70%[1]。多合并肩手綜合征、肩關節(jié)半脫位等。本研究在針刺治療基礎上配合肌內效貼技術治療腦卒中后肩痛取得較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東莞市第五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和神經內科診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46~67歲,平均(52.63±8.1)歲;病程15~80天,平均(36.52±7.5)天。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45~69歲,平均(51.85±7.9)歲;病程15~78天,平均(36.43±8.1)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2],頭顱CT或MRI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伴有患側肩部疼痛、運動障礙。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無既往肩痛病史,病情穩(wěn)定,能配合治療,年齡小于等于75 歲,病程0.5~3個月,配合完成隨訪。
排除標準:腦卒中前有肩痛病史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肩痛者,有精神病史、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治療,惡性腫瘤、結核、有出血傾向,有嚴重心、肺、肝、腎疾患,妊娠期或哺乳期。
兩組均用針刺治療。取患側肩井、肩髃、肩貞、曲池、外關、合谷、阿是穴,用針刺,每次留針20min,每日治療1次。
治療組加用肌內效貼治療[3]。用Kindmax肌內效貼布(規(guī)格5cm×5m,上??惮斒矿w育用品有限公司)?;颊呷≌玖⑽换蛘?,清潔皮膚,患側肩關節(jié)外展,肘關節(jié)伸展。第1貼用“I”形貼布,力度為自然拉力。錨端(即貼扎起始端)在肩關節(jié)壓痛點,尾端向兩邊延伸;第2貼用“Y”形貼布,力度為自然拉力。錨端位于橈骨粗隆,尾端分別沿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短頭肌腱延展,分別止于其喙突處及盂上結節(jié)。每次貼扎治療持續(xù)24h,每周進行6次,共治療4周。
疼痛程度評定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4]疼痛評分法,以0~10范圍的數字表示疼痛程度。數值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強。0分表示沒有疼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痛。
上肢運動功能評定用FMA(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5]上肢運動功能評定法,共設有33項,每個評定項目分0、1、2 分值標準,滿分共66分。
上肢綜合功能評定用CMS(Constant-murley score)評分法[6]。共包括有4個部分。疼痛評分為15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定(ADL)為20分,關節(jié)活動度測量(ROM)為40分,肌力評定為25分,總分合計100分。
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FMA及CMS評分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4周后治療組 48 7.27±0.26 4.35±0.17*△ 2.91±0.13*△對照組 48 7.38±0.42 5.61±0.23* 4.16±0.2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AM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AM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4周后治療組 48 14.31±2.07 30.53±4.13* 44.71±4.76*△對照組 48 13.96±1.37 28.73±3.66* 36.47±5.12*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MS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M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4周后治療組 48 41.76±3.47 62.28±4.56* 83.71±6.41*△對照組 48 43.01±3.36 58.76±4.43* 67.56±5.32*
治療組有1例肌內效貼部位輕度瘙癢,局部無皮疹、發(fā)紅等,外擦皮炎平藥膏后緩解。
卒中后肩痛其發(fā)生機制較為復雜,目前認為因岡上肌損傷、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袖撕裂、肩手綜合癥及肌張力異常等導致[7]。肌內效貼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淋巴回流,減少或消除關節(jié)腫痛[8],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亦可促進機體的本體感覺恢復,進而促進肢體功能康復。近年來,肌內效貼技術也逐漸由運動康復領域拓展到臨床疼痛康復治療領域[9-10]。臨床研究發(fā)現,肌內效貼能夠改善肩袖損失或肩撞擊綜合征患者肩關節(jié)的外展活動度,減輕肩痛癥狀[11-12]。有學者證實,通過肌內效貼治療可以減輕肩手綜合征患者的患側上肢疼痛和水腫,改善上肢運動功能及手功能[13]。
針刺聯合肌內效貼技術治療腦卒中后肩痛可緩解肩痛程度、改善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及綜合功能,且無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