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廣東省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鶴洞分院,廣東 廣州 510380)
頸型頸椎病是早期頸椎病,表現(xiàn)有頭部、頸部、肩部與臂部疼痛及相應壓痛點,通常無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病變,但會有頸椎生理曲度改變、輕微骨質增生與椎體間不穩(wěn)定等癥狀[1]。葛根湯有解表發(fā)汗、升津舒筋之效,主治項背強、痙病等[2]。本研究用針刺結合葛根湯加味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受治療患者,依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25~65歲,平均(45.21±8.40)歲;病程1~5年,平均(3.07±1.56)年。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6~64歲,平均(45.41±7.43)歲;病程1~5年,平均(3.11±1.4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參照《脊柱相關疾病治療學》[3]相關標準,中醫(yī)診斷參照《頸椎病中醫(yī)辨證分型及中藥治療研究進展》[4]中寒濕痹阻證。主癥為頭痛、頸僵、轉側不利,次癥為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數(shù)。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向或不連續(xù),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頸椎挫裂傷,心源性心臟病與頸椎間盤大面積脫出等。
兩組均用傳統(tǒng)針刺療法。主穴取病變節(jié)段相應夾脊穴,夾脊穴定位為棘突雙側中線0.4~1寸范圍內,尋找壓痛點。配穴循經(jīng)絡遠端取穴,沿陽明經(jīng)放射加患側合谷、曲池,沿太陽經(jīng)放射加對側申脈、患側后溪,沿少陽經(jīng)放射加對側足臨泣與患側外關。患者取俯臥位,低頭充分露出頸項部,局部碘伏消毒,用0.3mm×25mm針灸針,垂直于局部表皮進針夾脊穴,進至0.5~0.8寸后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接G6805-D電針儀(廣州康邁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選30Hz連續(xù)波,留針30min。
觀察組加用葛根湯加味。葛根24g,生地黃15g,麻黃、桂枝、白芍各9g,生姜、甘草、大棗、羌活各6g。痛甚加延胡索、威靈仙各10g,惡寒加防風、荊芥各10g。水煎至200mL,1日1劑,分早晚服用。
兩組均治療2周。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疼痛程度,0~10分表示無痛到劇痛[5]。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評價頸椎功能,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頸椎功能障礙越嚴重[6]。
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考《脊柱相關疾病治療學》[3]評價療效。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頸椎生理曲度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改善,頸椎生理曲度基本正常。無效:癥狀與頸椎生理曲度未見改善。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疼痛程度與頸椎功能見表2。
表2 兩組VAS、ND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VAS、NDI評分比較 (分,±s)
ND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60 6.80±1.23 2.80±0.94 20.015 0.000 46.54±3.02 22.14±2.74 46.350 0.000觀察組 60 6.81±1.20 1.16±0.71 31.388 0.000 46.70±2.98 15.65±2.81 58.720 0.000 t 0.045 10.784 0.292 12.809 P 0.964 0.000 0.771 0.000組別 例 VAS評分
針刺療法優(yōu)點包括適應證廣、操作簡便、療效可靠、經(jīng)濟安全等,治療頸椎病的效果也較好。葛根湯方中葛根解肌退熱、生津透疹,生地黃清熱涼血,麻黃發(fā)汗散寒,桂枝發(fā)表解肌,白芍補血止痛,生姜散寒解表,甘草緩急定痛,大棗補中益氣,羌活勝濕止痛。諸藥配伍,可達溫經(jīng)活血、通絡止痛之效[7]。另加延胡索活血止痛,威靈仙通絡止痛,防風祛風除濕,荊芥發(fā)表散風。藥理研究證實,葛根能解除肌肉痙攣,生地黃能提高免疫功能,麻黃能增加汗腺分泌,桂枝能解熱、鎮(zhèn)痛,白芍能解痙、鎮(zhèn)痛,生姜能解熱、鎮(zhèn)痛,甘草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抗腦缺血,大棗能增強肌力、抗疲勞,羌活能解熱、鎮(zhèn)痛、抗炎,延胡索、威靈仙鎮(zhèn)痛,荊芥、防風解熱降溫[8]。
針刺結合葛根湯加味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