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勤
(河南省夏邑縣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內科,河南 商丘 476400)
頸性眩暈主要指頸部出現(xiàn)病變造成其椎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引起的眩暈,臨床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耳聾、頭痛、視物不清等[1]。本研究用半夏白術天麻湯結合針刺治療頸性眩暈痰濁中阻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4例,均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患者,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7例。觀察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41~69歲,平均(57.63±8.12)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3.69±1.36)年。對照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42~71歲,平均(58.92±8.42)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3.94±1.6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眩暈診治專家共識》[3]中頸性眩暈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痰濁中阻證。主癥為胸悶、惡心、眩暈、食少、多寐,次癥為見苔白膩、納少、脈濡滑。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的精神疾病、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前4周進行過相關治療。
兩組均用長春西汀注射液(江蘇吳中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制藥廠,國藥準字H20183430)100mL(含有長春西汀10mg)靜脈滴注,日2次;并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法半夏18g,天麻10g,白術20g,茯苓20g,澤瀉10g,滑石20g,薏苡仁30g,佩蘭10g,厚樸6g,陳皮12g,桂枝6g,葛根30g,甘草6g),藥液煎至400mL,分早晚2次溫服。
觀察組加用針刺。取百會、風池為主穴,足太陽、豐隆、頸4~6夾脊穴、足三里、后神聰、陰陵泉、虎口為配穴。穴位有雙側者均取雙側。患者坐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直徑0.35mm、長度40~50mm的毫針針刺。風池穴保持針尖面向鼻尖方向呈水平角度刺入,以局部伴有酸脹感且向頭顳前額與頂部擴散為佳?;⒖谘ㄡ槾?.5~0.8寸,向內上方行斜刺法。百會穴針尖逆督脈循行方向沿頭皮行平刺,深度15~20mm,并迅速捻轉,使針感能夠沿經脈逐漸放散至頸部。余穴均予以補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日1次。
兩組療程均為10天。
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胸悶、惡心、眩暈等按照嚴重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個級別,分別記為0、1、2、3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0%為基本痊愈,證候積分減少60%~89%為顯效,證候積分減少30%~59%為有效,證候積分減少30%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個療程后 t P對照組 37 20.35±2.98 15.23±1.25 9.637 0.000觀察組 37 19.12±2.42 10.14±0.79 21.457 0.000 t 1.949 20.938 P 0.055 0.000
本病屬中醫(yī)“眩暈”范疇。病機為清竅失養(yǎng),痰生濕聚,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較為常見的為痰濁中阻證,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祛風通絡為主[6]。
天麻湯方中法半夏燥濕化痰,天麻息風止痙、祛風通絡,白術燥濕利水、健脾益氣,茯苓、澤瀉滲濕、健脾和胃,薏苡仁、滑石利水滲濕,佩蘭、厚樸醒脾燥濕,陳皮理氣化痰,桂枝溫通經脈,葛根升陽止瀉、發(fā)汗解肌,甘草祛痰止咳、補中益氣、調藥和中。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祛濕化痰之功[7]。針刺百會穴能夠宣通氣血、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清竅除眩的目的;風池穴屬于膽經穴位,針刺之可利官竅、清頭目;足三里屬于胃經合穴,祛濕化痰、健運中州;豐隆屬于胃經之絡穴,可降濁滌痰、健脾胃;陰陵泉能祛濕利水;頸夾脊可調氣血,舒活筋絡;后神聰、足太陽及虎口均屬于奇穴,為治療頭痛、眩暈的驗穴[8]。
半夏白術天麻湯結合針刺治療頸性眩暈痰濁中阻型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