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柏威,慕 宇
(廣東省懷集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廣東 肇慶 526400)
本研究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合二陳湯治療感冒后咳嗽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50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診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75例。實驗組男38例,女37例;年齡20~73歲,平均(40.63±5.36)歲;病程1.6~15.6個月,平均(4.56±0.58)個月。對照組男39例,女36例;年齡21~71歲,平均(41.17±5.44)歲;病程1.2~15.8個月,平均(4.33±0.8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確診為感冒后咳嗽,有不同程度的咽喉腫痛,X線胸片檢查未發(fā)現明顯異?,F象。
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肺臟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癡呆、思維障礙,惡性腫瘤。
對照組用甲氧那明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80260)2粒。頭孢呋辛酯片[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0400]每日服用0.5g。鹽酸氨溴索[山德士(中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9990228]30mg,餐后服用[1]。
實驗組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合二陳湯。五味子10g,干姜10g,法半夏15g,茯苓15g,細辛6g,甘草10g,橘紅10g,烏梅10g。痰多加款冬花20g,川貝母6g,紫菀20g;咽喉腫痛加蟬蛻10g,薄荷10g,僵蠶15g;胸悶頭痛加蘇子10g,麻黃10g,杏仁12g;舌淡苔白加白術、桂枝,痰黏、舌紅苔黃去干姜加紫菀、款冬花、知母,干咳無痰去干姜,加知母、沙參、麥冬,盜汗、乏力加白術、黃芪、牡蠣,遺尿加益智仁、補骨脂、人參。每日1劑,水煎400mL,分2次于早晚服。
兩組均治療2周[2]。
對痰量、咳嗽及胸悶癥狀進行中醫(yī)癥狀評分,分數0~3分,分數與癥狀成正比。
顯效:咳嗽、咳痰、胸悶氣短、咽喉癢痛消失,2個月內未復發(fā)。有效:臨床癥狀好轉,2個月內有復發(fā)。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惡化。
用SPSS22.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痰量 咳嗽 胸悶癥狀實驗組 75 0.49±0.18 0.56±0.19 0.30±0.08對照組 75 1.71±0.32 1.55±0.87 1.16±0.27 t 28.777 9.628 26.448 P 0.000 0.000 0.000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本病因外邪侵襲,肺氣失宣,遷延失治,宿痰內伏,正虛邪戀而致。苓甘五味姜辛湯合二陳湯方中干姜溫肺化痰,茯苓健脾滲濕,五味子斂肺生津,細辛散寒通竅、溫肺化飲,甘草止咳化痰,半夏燥濕化痰,橘紅理氣化痰,烏梅斂肺生津。諸藥合用,溫肺健脾、辛散酸收、斂陰生津、祛痰止咳[4],故治療感冒后頑咳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