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梅,孫艷玲,王銀娜,韋要杰,劉曉菲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河南 洛陽 4710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fā)病機制與環(huán)境、年齡、吸煙等因素引起的肺動脈高壓具有直接聯(lián)系,肺動脈高壓可加重右心室負荷,促使右心室擴大,引發(fā)心功能衰竭[1]。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8例,均為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治療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男16例,女18例;年齡57~79歲,平均(68.62±5.73)歲;病程2~11年,平均(6.58±1.42)年;心功能(NYHA)為Ⅲ級20例,Ⅳ級14例。觀察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56~79歲,平均(68.58±5.77)歲;病程2~11年,平均(6.61±1.40)年;心功能(NYHA)為Ⅲ級21例,Ⅳ級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內(nèi)科學》[2]的相關標準;②中醫(yī)診斷符合2014版中《慢性肺原性心臟病中醫(yī)診療指南》[3]的相關標準;②經(jīng)血氣分析、超聲診斷、肺功能檢測、心衰標志物檢測證實。
排除標準:①急性肺功能不全;②肺部與支氣管急性感染未得到控制;③對所用藥物過敏。
兩組均采取常規(guī)治療,包括持續(xù)低流量吸氧,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解痙、平喘、祛痰、降低肺動脈壓、強心利尿、維持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對癥支持等綜合治療。血管擴張劑使用單硝酸異山梨酯(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203)20mg,利尿劑使用螺內(nèi)酯(吉林恒星科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086)20mg,支氣管擴張劑使用噻托溴銨吸入劑(南昌弘益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110)18μg,均日1次,連續(xù)治療4周。
觀察組加用補陽還五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藥用茯苓、炒白術各9g,炙甘草、桂枝、白芍各6g,黃芪60g,當歸尾12g,川芎、地龍、桃仁、紅花各3g。水煎,去渣留汁,1次服100mL,日2次,連續(xù)治療4周。
肺功能指標采用德國耶格肺功能儀檢測FEV1、FVC,心功能及心衰標志物NT-pro-BNP水平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LVEDD、LVEF、CO、CI,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漿NT-pro-BNP水平,血氣分析。
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心功能(NYHA)分級提高大于2級。有效:各臨床癥狀緩解,NYHA分級提高1~2級。無效:各臨床癥狀與體征未見改善,NYHA未見提高。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FEV1(L) FVC(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1.21±0.07 1.60±0.10* 2.69±0.81 2.96±0.63*觀察組 34 1.20±0.06 2.09±0.09* 2.70±0.73 3.35±0.82*t 0.633 21.237 0.054 2.199 P 0.529 0.000 0.958 0.03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與NT-pro-BNP比較見表2、續(xù)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與NT-pro-BNP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與NT-pro-BNP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LVEDD(mm) LVEF(%) NT-pro-BNP(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64.22±5.13 59.74±4.26* 36.74±3.58 42.66±4.71* 4951.72±82.46 3929.45±89.69*觀察組 34 63.87±5.13 52.16±4.46* 37.13±3.62 49.57±5.64* 4953.25±91.27 3281.04±110.55*t 0.283 7.166 0.447 5.483 0.073 26.559 P 0.778 0.000 0.661 0.000 0.942 0.000
續(xù)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Pa02(mmHg) PaC02(mmHg) 血pH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49.32±2.6166.25±2.64*35.61±4.25 31.41±3.53*7.40±0.06 7.41±0.07觀察組 34 49.65±2.5777.12±1.24*36.28±4.16 24.78±2.69*7.41±0.05 7.39±0.06 t 0.525 21.731 0.657 8.711 0.747 1.265 P 0.601 0.000 0.514 0.000 0.458 0.21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06%;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6.4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10,P<0.05)。
西醫(yī)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通常給予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強心及利尿劑等對癥支持治療,雖可一定程度上緩解臨床癥狀,改善心肺功能,但易引發(fā)水電解質(zhì)紊亂、血栓栓塞等不良反應。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屬中醫(yī)“肺脹”范疇。病機為五臟功能失調(diào),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血瘀痰阻。治療應遵循健脾滲濕,溫陽化飲等原則[5]。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FEV1、FVC、LVEF、CO、CI、Pa02均較對照組高,而治療后LVEDD、NT-pro-BNP、PaC02低于對照組,表明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苓桂術甘湯和補陽還五湯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肺功能與心功能。苓桂術甘湯和補陽還五湯方中茯苓為君藥,具有祛痰化飲、淡滲利水的作用;桂枝為臣藥,可通陽輸水,促使邪毒從汗而解,達到調(diào)暢氣機、平?jīng)_降逆、祛邪外出的作用;白術為佐藥,具有健脾制痰濕的作用,可助脾運得健、水濕得除;甘草可調(diào)和諸藥,助桂枝扶心陽而降沖[6]。補陽還五湯中生黃芪可補脾胃元氣,助氣血旺行,祛瘀而不傷正;當歸尾、赤芍、桃仁、川芎、紅花、地龍具有祛瘀、活血、通絡的作用。苓桂術甘湯和補陽還五湯合用,有補氣活血、通陽利水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加味補陽還五湯可降低心衰患者的炎癥反應,降低心衰標志物水平,預防或延緩心肌重構(gòu)[7]。
綜上所述,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苓桂術甘湯和補陽還五湯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