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德
白米斜街在什剎海東南岸,這是條明朝就有的胡同。早年這里曾有座白米寺,胡同由此得名。胡同里的11號,八字門墻,廣亮大門,門樓上的木雕保存完整,這里是張之洞的故居。全院兩進,院落間有抄手回廊連接。建國后成了普通民居,東側(cè)花園里的假山、水池、樓閣、石桌石椅、涼亭等等早已不知去向,但房屋保存尚好。
張之洞故居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生于直隸南皮(今河北省寧津),卒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
張之洞是個天才的“讀書種子”,他9歲時就熟讀四書五經(jīng),13歲考中秀才,16歲為解元(鄉(xiāng)試舉人第一名),27歲為一甲進士(探花)。他堂兄張之萬是道光丁未科狀元。兄弟鼎甲,在科舉史上極為罕見。張之洞30歲欽差典試任浙江鄉(xiāng)試副主考。33歲成為從四品,相當于今天司局級的內(nèi)閣侍讀學士。
張之洞為湖廣總督時,行轅設在江夏(湖北武昌)。當時只有16歲就考中舉人的梁啟超前去拜會張之洞。張之洞認為梁啟超可能是個少年躁進的狂生,不會有什么真才實學,于是便寫出一副上聯(lián):“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寫罷吩咐中軍:“對得出下聯(lián)便見,對不上來,就讓他回去好好讀書。”梁啟超看罷,立刻提筆蘸墨,一揮而就,對出下聯(lián)道:“三教儒在先,三才人為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先,不敢在后。”面對這不卑不亢的下聯(lián),中軍一時瞠目結(jié)舌,忙不迭將梁啟超迎進轅門。
光緒初年,一群青年進士肆無忌憚地議論朝政,往往對執(zhí)掌柄權(quán)的大臣無情攻擊。人們稱他們?yōu)椤扒辶髋伞?,張之洞就是清流派的首領(lǐng)。與陳寶琛、黃體芳、寶廷并稱為著名的清流派“翰林四杰”。
張之洞45歲那年(1882年)任山西巡撫,是從二品的官階,相當于今天的省部級干部了。他上任后,設立了洋務局,計劃開探鐵礦,向外國購槍械。1884年,他升任兩廣總督,中法戰(zhàn)爭中他重用老將馮子材,取得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他從英國購買織布機1000臺,辦了織布廠、槍炮廠,他成了中國工業(yè)和軍事現(xiàn)代化的先驅(qū)。1889年,張之洞調(diào)任湖廣總督,他興辦商務學堂、水師學堂等。成立了湖北紡織局、漢陽鋼鐵廠和漢陽兵工廠。他修鐵路,練新軍,無意之中為后來的辛亥革命啟動了前奏。張之洞興辦洋務很不容易,當時從朝廷的權(quán)貴到底層的百姓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在“睹電桿而傷心,聞鐵則掩耳”的社會大環(huán)境里,僅憑他的魄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非凡的上下融通能力。1898年,張之洞寫下了四萬言的《勸學篇》,倡導“舊學為體,新學為用”。
慈禧太后倚仗著義和團聲威,于1900年6月21日,與英、美、法、德、日、俄、意大利等11國同時宣戰(zhàn)。張之洞根本不相信義和團吞符念咒不懼洋槍的那一套。他與兩江總督劉坤一聯(lián)合,拒絕朝廷的“亂命”,實行“東南互?!?,維持了長江流域的秩序。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張之洞被任命為正一品的體仁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軍機大臣兼管學部(教育部)。1907年10月,張之洞病逝于白米斜街寓所,謚號“文襄”。
張之洞臨終之前,已經(jīng)預感到清朝將亡。對前來探病的老友陳寶琛嘆息地講朝廷和攝政王載灃“蓋冀一悟未能也”。果然,張之洞死后兩年多,清朝就滅亡了。
有人寫對聯(lián)嘲笑張之洞“起居無節(jié),號令不行;面目可憎,語言無味”。這顯然是政敵對他的人身攻擊。不過他確實是興居無時。他一般是下午兩點睡覺,晚上十點起床,習慣于夜里辦公。1903年,張之洞從湖北進京途經(jīng)保定,袁世凱設盛宴款待。祝酒時,張之洞竟坦然酣睡,袁世凱以為他有意讓自己難堪,拂袖而去。
張之洞病危時囑咐兒子們,“勿負國恩,勿墮家學,心明君子小人交利之辯,勿爭財產(chǎn),勿入下流?!辈⒆寖鹤诱b讀他寫給朝廷的“遺折”。
白米斜街11號并不是文物保護單位,北京的拆遷方興未艾,隨時有被拆除的可能。張之洞是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影響非常大的人物,他的故居又恰在什剎海附近,大概不至于被拆除吧。
(編輯·張子樂)
kelemy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