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科尊
摘 要:阿爾都塞在其著作《讀<資本論>》中闡釋了解讀馬克思思想的重要方法——“癥候閱讀”,在科學解讀馬克思思想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國內(nèi)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學術界目前存在對“癥候閱讀”理解與應用混亂的現(xiàn)象。從“癥候閱讀”的理論源流、理論內(nèi)涵、理論延伸與應用三個方面入手,以更準確把握“癥候閱讀”的深層內(nèi)涵并進行吸收應用十分必要。
關鍵詞:阿爾都塞;癥候閱讀;《讀<資本論>》;文學批評
“癥候閱讀”是阿爾都塞的重要理論建樹之一,其“重要性僅次于問題式理論”,在科學解讀馬克思思想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國內(nèi)開始對阿爾都塞的研究,但只是停留在翻譯介紹階段。2001年,隨著阿爾都塞《讀<資本論>》中譯本出版,國內(nèi)對“癥候閱讀”的研究逐漸呈現(xiàn)出更為全面和深化的趨勢。2002年張一兵的《析阿爾都塞的“癥候閱讀法”》發(fā)表,對“癥候閱讀”進行了全面深入解讀。此后,國內(nèi)“癥候閱讀”研究多根據(jù)張一兵先生的解讀進行闡釋,并且逐漸走向文學批評的應用。
然而,由于翻譯造成的望文生義與簡單化、程序化應用,對“癥候閱讀”的理解往往與精神分析學的心理批評或甚至是“精讀”混為一談,影響了對其深層內(nèi)涵的準確理解。因此,通過對“癥候閱讀”理論源流的追溯,理論內(nèi)涵的挖掘,理論延伸與應用的考評,進一步澄清國內(nèi)學術界對“癥候閱讀”理論的混用狀態(tài),以更準確把握其深層內(nèi)涵并進行吸收應用十分必要。
一、關于“癥候閱讀”的理論源流
多數(shù)學者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拉康的精神分析語義學作為阿爾都塞“癥候閱讀”直接來源。姚文放在其論文中斷言:“從譜系學的角度著眼,‘癥候閱讀理論的淵源出自弗洛伊德和拉康?!彪m然將“癥候閱讀”與弗洛伊德和拉康上升至譜系關系仍有待商榷,但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它們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一方面,從詞源上講,大部分學者都承認“癥候”這個術語是阿爾都塞直接從拉康的語義學中借來的,再尋下去最終又是來自弗洛伊德,阿爾都塞本人在許多場合也并不諱言他受惠于“精神分析”這一事實。另一方面,從內(nèi)容上講,李世黎在《阿爾都塞閱讀理論的演進》中講到“阿爾都塞的閱讀理論,經(jīng)歷了一個從‘癥候閱讀法到‘移情與反移情的閱讀機制的演進過程,癥候和移情都出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指出了“癥候閱讀”和精神分析法內(nèi)容和演進的同向性。然而,僅從詞源和演進指向的一致性來斷定“癥候閱讀”發(fā)源于精神分析學顯然有失嚴謹。涂亞峰2009年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上撰文稱:“詞源上的近似并不等于理論內(nèi)容上的雷同,弗洛伊德和拉康所言的‘癥候”絕不就是阿爾都塞的‘癥候”。
張一兵在《析阿爾都塞的“癥候閱讀法”》中沒有單獨列章對“癥候閱讀”的理論來源作解釋,但在肯定對精神分析學派“癥候”一詞的借用外,又提到了斯賓諾莎的唯理論、巴士拉的反視覺主義、法國太凱爾學派的影響,闡釋地比較零散而又豐富。
此外,還有許多學者對“癥候閱讀”的理論源流作了探索。比如陳愛華認為其是對海德格爾“在”的思想的整合,徐彥偉和李丹則從阿爾都塞自身理論體系中去探尋“癥候閱讀”的來源,指出“認識論斷裂、問題式和癥候閱讀這三個概念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聯(lián)?!逼渲兄档米⒁獾氖羌чL軍通過對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二卷序言與《讀<資本論>》的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阿爾都塞之所以能夠提出癥候閱讀法,實際上是從恩格斯那里得到了某些靈感?!彪m然僅僅從文本上找到了對照,但也給我們研究“癥候閱讀”的理論源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關于“癥候閱讀”的內(nèi)涵闡釋
大多數(shù)學者在闡釋“癥候閱讀”內(nèi)涵時,都引用了阿爾都塞本人在《讀<資本論>》中的一段經(jīng)典表述——“所謂癥候閱讀法就是在同一運動中,把所讀的文章本身中被掩蓋的東西揭示出來并且使之與另一篇文章發(fā)生聯(lián)系,而這另一篇文章作為不出現(xiàn)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诙恼聫牡谝黄恼碌摹д`中表現(xiàn)出來?!庇袑W者在解讀這段話時用黑字和白紙打比方,認為“任何著作文本都是白紙上的黑字”,閱讀時不僅要看到“黑字”,更要看到“白色背景”,并且“把文本中的‘空白填補上”,形象詮釋了“癥候閱讀”的基本內(nèi)涵,但也正是由于這種簡單化的解釋,一定程度上給進一步理解其實質造成迷惑。而張一兵通過對“無辜閱讀”與“有罪閱讀”,“閱讀Ⅰ(柵欄閱讀)”與“閱讀Ⅱ(癥候閱讀)”的區(qū)分把握,對“問題式”在“癥候閱讀”中重要意義的著重論述,指出“癥候閱讀法的發(fā)生,正是著眼于問題式的閱讀”以及對“癥候閱讀”的生產(chǎn)性的闡述,較為全面地闡釋了“癥候閱讀”的內(nèi)涵。
更多的學者從不同側面對“癥候閱讀”的內(nèi)涵進行了闡發(fā)。杰拉斯特別指出了“癥候閱讀”的生產(chǎn)本質,認為“正確地理解和實踐的讀法,……是理論性的勞動和生產(chǎn)”日本學者今村仁司強調(diào)問題式與結構的深層作用,認為“看”即“思維”,就是問題式本身,是結構之“看”。吳學琴和杜宇民則更進一步,將“癥候閱讀”歸類到結構解釋學領域,盡管這樣的歸類某種程度上也符合“癥候閱讀”與“問題式”的本質特征,但未免有些生硬與武斷。而徐彥偉和李丹在其合著論文中進一步深入探索,指出“馬克思哲學的認識論斷裂以其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和科學的問題式為理論前提。這一理論前提具有在隱性,只有通過癥候閱讀才能使之升浮出來?!睆陌柖既恼麄€理論體系來梳理“癥候閱讀”的內(nèi)涵,方法更為合理、科學。
三、關于“癥候閱讀”的理論延伸與應用
“癥候閱讀”理論本身具有開放性、循環(huán)性和延伸性,因此,必定會滲透到文學批評、翻譯譯介甚至文化教育等更多領域中。文學理論家皮埃爾·馬舍雷將“癥候閱讀”引入文學批評,構建了“文學生產(chǎn)理論”。而著有《結構主義詩學》的喬納森·卡勒則受“癥候閱讀”影響,提出了與“鑒賞性閱讀”相對應的“表征型解讀”,在新的時代語境下拓展了“癥候閱讀”理論。此外,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一書中,將“癥候閱讀”引入譯介學領域,重點考察“癥候閱讀”如何影響翻譯理論。
在“癥候閱讀”的具體應用上,巫洪亮主張引導學生利用“癥候閱讀”去閱讀作品,從“悖謬”“沉默”“空白”處發(fā)現(xiàn)“悖謬”。藍棣之在其批評合集《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癥候式分析》中提出“癥候分析批評理論”。然而,這種運用很大程度上只是借用了“癥候閱讀”的“大名”,而沒有深入理解其理論實質,反而與“精神分析”“細讀”聯(lián)系更為緊密,是一種對“癥候閱讀”的誤讀、誤用。
反之,學者劉鋒杰在2016年發(fā)表的《從阿爾都塞到夏中義——<朱光潛美學十辨>的“癥候閱讀”法》一文中,對夏中義和阿爾都塞的“癥候閱讀”加以比較,認為“夏中義的癥候閱讀重視人的價值,獨創(chuàng)了‘癥候—發(fā)生學閱讀方法,為彌補當代中國人文學術缺乏人學之維、從事學案史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笔且环N更為合理且有益的應用探索。
四、總結
總體看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阿爾都塞“癥候閱讀”進行了大量研究。在其理論源流上,主要有弗洛伊德與拉康、斯賓諾莎、巴士拉、結構主義學派、海德格爾、恩格斯以及其理論內(nèi)部的聯(lián)系發(fā)展等幾個研究方向。研究的廣度比較大,但理論的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有的僅僅是依靠文本的簡單對照而得出理論繼承關系,這是不夠嚴謹?shù)?。而在其理論?nèi)涵的闡釋與理解上,國內(nèi)張一兵先生對“癥候閱讀”做了比較全面、深刻地解讀,此外還有許多學者從不同側面進行闡發(f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很多學者的解釋過于淺白和表面,沒有對“癥候閱讀”的內(nèi)涵進行科學理解,進而導致了“癥候閱讀”在實際應用中的誤讀和誤用?;蛘郀繌姼綍?,盲目用于教學實踐,與“精讀”“細讀”畫上等號;或者簡單化、程序化,簡單將文本的“空白”等同于“癥候”,并帶著“癥候閱讀”的理論前置去文本中尋找符合這一理論的現(xiàn)象;或者將“癥候閱讀”的理論外延擴大,忽視其理論內(nèi)核與背景等等。
參考文獻:
[1]張一兵.析阿爾都塞的“癥候閱讀法”[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03):63-73.
[2]姚文放.“癥候解讀”的理論譜系與文學歸趨[J].文藝理論研究,2017(02):120-130.
[3]涂亞峰.論“癥候閱讀法”的文化批判品性[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9(00):303-312.
[4]李世黎.阿爾都塞閱讀理論的演進[J].學習與實踐,2015(07):133-140.
[5]陳愛華.試析“癥候閱讀”的方法論視域[J].南京社會科學,2002(4).
[6]徐彥偉,李丹.認識論斷裂、問題式與癥候閱讀:阿爾都塞解讀馬克思哲學的三個關鍵詞[J].探索,2010(5):167-171.
[7]姬長軍.恩格斯《資本論》第二卷序言與阿爾都塞的癥候閱讀法[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03):26-29.
[8]姬長軍.阿爾都塞對癥候閱讀法的應用及其當代啟示[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19(04):11-13.
[9]麥克萊倫.馬克思之后的馬克思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322
[10]巫洪亮.“癥候閱讀法”在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中的運用[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29(9):31-34.
[11]劉鋒杰.從阿爾都塞到夏中義——《朱光潛美學十辨》的“癥候閱讀”法[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04):76-87+195-196.